閱讀,是爲了什麼?

拾句子


楊麗萍說: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

小時候我坐在臺下看臺上的演員舞者在臺上光芒四射,長大了接觸到一些藝術家的畫作、攝影作品深深地被它們震撼,我心裡漸漸就種下了一個種子:每個人來到這世上一趟,一定要找到一個表達自己的方式,一個綻放自我能量的舞臺,一個和世界鏈接的通道。“

自我表達是每個人內心根深蒂固的渴求,它一點都不亞於對食與色的追逐。口頭表達總是有侷限之處。”我內心一直有這種被壓抑許久的渴望,如果你不為自己發聲,你就會被別人肆意曲解。如果你有一個表達方式,這個方式可以是畫作、藝術品、產品、音樂、文字等等,你就不用費勁唇舌去解釋自己,懂得人一看便知,只要這世上有人懂我,我便不再孤獨。

雖然我從小就非常崇拜搞藝術的,但是我既沒有音樂的基因也沒有畫畫的天分。閱讀卻為我打開了如同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的一場奇幻之旅。 人生中幾個關鍵時刻的頓悟,無不是來源於書本。1第一個時刻:大二時第一次失戀,我陷入了嚴重的自我懷疑和痛苦之中,於是我去圖書館借閱了大量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對心理學的熱愛就在那時候產生了萌芽。2016年我考取國家心理諮詢師三級證書。直到現在我對婚姻情感育兒心理都很有興趣,雖然還沒有從事相關的工作,我想等我老了上了年紀我一定會去做這件事,因為這是一個人生積澱的過程,需要足夠的積累才能去幫助別人。我已經把這件事列入我的夢想清單,作為我的遠期目標。

第二個關鍵的時刻:我跟男朋友現在已經成了老公,從廈門回到他的老家,一個排不上“線”的小縣城,與自己理想的生活相去甚遠,我因此而消沉了很長一段時間。大概就在那個時候我遇到了意識到自己性格缺陷的一本書,德國作家埃克哈特•託利的《當下的力量》,這是一本心靈成長類的書籍。這本書說到人類頭腦中大量雜亂的思維其實沒有任何意義,所有的問題都是思維的幻象。過去和未來都沒有辦法存在於現在,而我們能感受到的和改變的只有現在。

我現在還記得當時閱讀這本書時震驚的心情,我感覺自己的腦袋就像被上帝敲了一下,看,說得就是你! 我突然意識到,過去的20多年我花了太多時間在為過去傷感緬懷和為未來過分思慮擔憂上。經常聽人說要不念過往不懼未來要活在當下,直到看了這本書才知道怎樣活在當下,才明白如果現在不行動不改變,未來一切會變好只是自我安慰的空話。

我同樣意識到開始行動前我總是傾向於所有的問題思慮周全,完全準備充分才可以行動,但其實不開始行動你永遠也不會知道能遇到什麼問題,你思考的問題或許根本就不會出現,而你沒考慮的問題卻會意外發生,如果不開始做,條件永遠不會成熟,永遠都停留在準備的初始階段。這一點真是非常致命的,如果不是這本書,我不知道我還要浪費多少年的時光,兜兜轉轉多久才能開悟。

一本能讓你反思發現自己的好書的作用不亞於一位心靈導師,在我30來歲的人生生涯中,其實對我產生影響的良師益友真的屈指可數,反觀每一個重要的開悟時刻,都是遇到一位不會說話的“導師”,所以李欣頻老師說閱讀拯救過她的靈魂,我深以為然。

第三個關鍵時刻是我生了二胎以後,發現家庭和工作實在很難兼顧,如果一直還像從前那樣做一份有挑戰需要很多投入的工作的話。曾經有一個朋友說過我的想法不聚焦,真是一句點醒夢中人,想做的事情太多,而時間因為孩子的到來,已經無限壓縮了。後來沒辦法我就辭去了要經常出差的專題片編導工作,就在迷茫的時候我在樊登讀書會上聽到了這本《放棄的藝術》。 這本書讓我領悟到,人生來到30歲的關口,有家庭有孩子,我必須放棄一些任性而天馬行空的想法,放棄什麼都想做的慾望,我必須開始做減法,我必須要給我的人生選項重新排個序,多給孩子家庭留一些時間,我必須聚焦真正有價值的事。後來聽到混沌大學的李善友教授講打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至此,我已明白專注一件事的重要。

2017年10月份左右,我辭職開始了半全職的生活。我學習了一些理財知識。《小狗錢錢》這本書可以說是我的第一本金錢觀啟蒙書籍,書中說要建立儲蓄的習慣,把鵝養大,讓鵝一直為你下蛋,就是錢生錢。書中過主人公的表哥開源的故事也給了我很大啟發,書中提到的複利的思維讓我相當的震撼,深刻詮釋了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的意義。這本書改變可我的消費習慣,奠定了我關於財富自由認知的基礎。

對於當媽媽來說,如何在照顧好孩子的同時能發揮自己的價值是每個媽媽的痛點。在懷大寶一直二寶的出生這幾年,我也嘗試了很多,但是都沒有成效,我內心一直很渴望能照顧好家庭的同時能有一份體現自己價值的工作。有了寶寶以後,最大的訴求就是多賺錢。直到我辭職後在家嘗試寫作的時候,我遇到了這本《會賺錢的媽媽》書中告訴我們如何發掘自己的天賦與激情,利用自己的技能和知識,通過創業或兼職實現財務自由,提出了平衡賺錢與生活、慷慨幫助別人、實現更大價值的主張。我開始思考我的天賦熱情,撿起了寫作的興趣,終於慢慢走上了自由寫作的道路,閱讀寫作,寫真正想寫的東西,這曾經是我內心一直渴望而沒有機會做的事。這裡我要感謝我大學時的一位好朋友,是他一句話觸動了我,他說:你文字表達能力那麼強,為什麼不去寫公眾號呢,寫個五年,這五年不要做其他事,結果會怎樣呢?

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好書,不僅在我沮喪難過的時候撫慰了我的心靈,更指出了改變的方向和方法。這些書價值不亞於那些上千上萬的付費課程。有一本書是《所有的巧合都是故意的》:我相信,人往往具有一種直覺,當你需要什麼時,靈魂會發出訊息,於是那個需要就恰恰好出現在面前,指引你。某一個時刻遇到某一本書絕不是意外,是註定。

李欣頻老師說她拼命閱讀,因為讀書曾經救過我的命。少年時候的李欣頻很不快樂她反抗學校,總覺得學校給她的盡是限制,行動的限制、思想的限制、想象力的限制。因此也跟著痛恨這個世界,卻沒有朋友可以討論,解除迷惑。她還蹺家逃學,是老師父母眼中的問題學生。就在想放棄生命的時候她讀到赫曼赫塞的《車輪下》,這本書救了她。赫曼赫塞擺出一種戰鬥的姿勢,站在少年的立場,強烈批判當時的社會以及不人道的教育制度,而我就是那個飽受摧殘,逃離教會學校的孤獨少年漢斯。但是漢斯死了,替代我死了,她內心的暴風雨慢慢平息,平安的從車輪下逃生,一直到現在。從此她完全明白,能夠救我、陪伴她的就是書。 我也曾經有過這樣一段苦悶的時光。初二的時候,班裡有個女生號召全班同學一起來孤立我,雖然因為學習成績不錯深受老師的喜愛,但是幾乎整個初中生涯,我沒有朋友,獨來獨往,鬱鬱寡歡,內心特別的孤獨和自卑。也就是那個時候,我發現自己對閱讀和寫作的熱愛,我也在那時像李欣頻老師一樣明白,只有書能救我、一直陪伴我。

從今年4月開始,我開始做主題閱讀:閱讀方法論、育兒、原生家庭的影響、天賦熱情、溝通表達、投資理財等等,一個主題接著一個主題,目前完成了閱讀方法論的主題閱讀,對閱讀技巧閱讀的意義都有了深層次的思考,閱讀效率大大加快,我不再執著於一年看多少多少本書這樣自欺欺人的標題,而是專注打造我的知識體系。閱讀的終極目的當然是寫作,一個朋友說不贊成我現在開始全職寫作,說我們這個年紀缺乏生活經歷。誠然,寫作是生活經歷的呈現,但是我的使命是如果我發現了一些好書,發現了書中有價值的東西,分享給別人,其他人看了,產生頓悟認知改變,從而改變了自己的行為,使得生活越來越好。我想這就是我寫作的意義。就像李善友老師,他說他沒有成功創業過一個項目,但是把創業的知識傳播出去,讓真正創業的人獲益這就是混沌大學的使命。

《三體》的作者劉慈欣說:閱讀是拓展人生空間的一個主要途徑,每本書都是一扇門,通向我們沒有涉足過的世界,在閱讀中我們經歷了本來在我們有生之年不可能經歷的事,經歷了我們肉身永遠無法到達的地方。除了這個,閱讀帶給我更多的是認知的升級,思維的開闊,心智的成長。《如何閱讀一本書》裡說閱讀的目的是:心智的成長。心智就像肌肉一樣,如果不運用就會萎縮。我們老去的太快,聰明的太晚。查理芒格說,我認識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閱讀的,一個都沒有。而90歲的查理芒格,他的大腦依然在生長。 “讀書的最高境界為丟書、無書,因為放眼望去天地間無一不是無字之書。然而丟書無書,如此境界必須歷經幾生幾世的努力才能夠到達。”越讀書越是察覺到自己的匱乏,越讀書越是覺得需要學習的太多,還有很多書等待我和它們的相遇,在這個浩瀚的世界裡我要窮盡一生的時間去暢遊,我再也不去向外尋找。





天亮說晚安安


閱讀,就是為了活明白。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容易,健康長大也不容易,活一輩子更不容易,想要活明白最不容易。

怎麼才能算是活明白,記得看過一副漫畫,很可惜搜了半天沒找到,要不大家可以一目瞭然。

沒有閱讀的人,被一面小小的圍擋就遮住了視線,他的見識就只能是那麼短淺;有過一些閱讀的人像是踩在了書做成的梯子上,可以看到圍擋外面的世界,不過那個世界裡全是烏雲,他仍然看不到很遠,也找不到這個世界的光亮和出路在哪裡;

還有一個人站在用書搭成的天梯上面,他的視線高於雲層,他看到了雲層上面燦爛的陽光。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佛家講文字也是一種般若,所以閱讀能開啟人的智慧,不斷的閱讀能最終打開一扇大門,走進去,你會看透人生,活得明白透徹。

人只能活明白了,才沒有白來這個世上走這一遭。聖人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明白了活人的大道,晚上離開這個世界不會有一點遺憾和慌張。

閱讀就是這麼誘惑,這麼有力量,所以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而今天的我們,就算不是為了那麼遠大的理想,閱讀至少可以讓我們改變氣質和長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會讓我們看起來更美一些。


寧哥說歷史


閱讀,是為了獲得謀生的能力。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三毛。

這句名言被很多人引用,拿它來解讀讀書的意義在合適不過。

一個25歲的年輕人,在知乎上回答了很多關於讀書的問題,混得了一個“讀書有得”的榮譽。他的很多想法來自讀書時的思考,沒想到這些涓滴意念,僥倖匯成河。他就是被60萬人關注的讀書人陳章魚。最終他的讀書所悟又以電子書的形式匯聚成集,《紙上得來》這本書也由此誕生。

作為讀書鄰域的佼佼者,他是怎麼讀的?在《紙上得來》這本書裡詳細說明了作者很多關於讀書的問題。

如何讀書?作者給出了一個功利性的讀書指南。

這份指南並不能幫你實現如何讀書能讓你找到男朋友?諸如此類的問題。

在開始功利性閱讀指南之前,你必須問自己三個問題。

1,我希望通過讀書得到什麼?

2,我要閱讀那些書?

3,讀完這本書後,我要做什麼?

這三個問題,就對應著三個關鍵元素:目標、閱讀、行動。如果你對這三個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那麼你的閱讀也將毫無效率。

明確目標有三個好處:

為你的閱讀提供方向。例如想學燒菜的人,不會去看寫詩的書。

為你的閱讀提供動力。就像你在打遊戲的時候,是一級升一級的,不是一下子升上去的。閱讀也是同樣的道理,目標完成後的成就感也會讓你更願意開始下一次的閱讀。

讀書不是仙丹,不是什麼問題都能通過它解決。但是越明確的目標,越能幫助你確定讀書是否是你目前最佳選擇。

閱讀這個問題,我建議去大量讀關於它的書籍,相信讀完你自己心裡會有如何閱讀的答案。

功利性讀書指南的第三個元素“行動”,是最最最重要的一步。

閱讀很重要,閱讀裡的“行動”才是王道。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閱讀非常有效率,而不是讀了一知半解,那麼你必須回答自己讀完這些書後,你要做什麼?

為什要這麼說?三個理由:

1:行動可以促進你在閱讀時進行更多的思考。

2:行動可以檢驗你在閱讀時是否掌握了書中的內容。

3:只有通過行動你才能達成你的目標。

行動必須明確、清晰、可量化,而且是和目標緊密相連。如果你的目標是學寫短篇小說,那麼你的行動也就是自己創作一部短篇小說。

行動和目標完全是一體的。如果你的目標明確,那麼你也就很容易確定你的行動。

我自己的目標很清晰,就是寫一篇書評,通過閱讀,我的這篇書評也就是行動。目標和閱讀影響著行動,行動用來檢驗你的閱讀效果,並最終達成目標。

如何制定一生的讀書計劃?

作者提出一個系統的讀書方法,它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堅持閱讀的習慣。也就是讓閱讀如同吃飯一樣成為每一天的常態。

尋找圖書的方法。不管在豆瓣還是實體圖書店,可以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書籍。

一定的書籍鑑賞能力。在面對同種類型的書籍,或者同一本書的多個版本,能迅速找到質量最高的一本。

知識管理系統。在讀書過程中的有所得通過便籤記錄下來,方便自己回看,便於加深印象。

適當的輸出。作者說:“我們有時會有這樣的感覺,有些知識我們自己感覺理解得很透徹,但是想講給別人聽的時候,又覺得說不清。”比如讀完一本書,寫一篇讀書筆記或者書評,寫的過程也是對書內容的消化。

《紙上得來》裡面主題自始至終都是讀書。透過文字的背後,讓人看到一個博學的年輕人。

讀書這個話題,是每一個人無論年幼老少都繞不開的坎。怎麼讀書?怎麼把讀過的書內化為自己所用?相信我上面總結的功利性讀書指南,能給你一個很好的幫助。

後來,書讀得越多我越相信,讀書不是為了取悅自己,也不是為了寫出優美的句子,而是通過閱讀獲得更好的謀生能力。

究竟該怎麼讀書?如果你非要追尋一個確切的答案。也就是把讀書當做精神食糧,什麼時候你把它真的當做食糧,用吃飯的態度對待它,也就對了。什麼是吃飯的態度,也就三個字:平常心。


研橙


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正合上Kindle,本來自覺還是有點發言權的,但突然意識到即將回答的是我自己的答案,而離題主想要的答案可能十萬八千里。所以,讀書本就是很私人的!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看過郝明義的《越讀者》,他將閱讀與飲食的概念相提並論,將市面上的書分成了以下幾類:

1. 主食閱讀:主食是人們必不可少的食物,換做書籍來說就是生存所需的書,例如管理學、經濟學、機械設計這些工作專業性很強的書籍。

主食閱讀在一定的生存條件下是必不可少的,閱讀時會有較強的目的性。

2. 美食閱讀:美食是補充蛋白質的高營養食物,也就是給人舒適感的書,能帶來思想深處的共鳴,比如哲學書籍或者文學名著等。

在這類書籍中需要從某個角度去發現問題,探索書中涉及的現實問題,促使我們去思考與人生相關的問題。當然,有些書看起來美味可口,但不一定適合自己,所以閱讀也要有選擇性。

3. 蔬菜水果類閱讀:蔬菜水果補充纖維素的人體所需,在書籍上的定義就是工具書,比如字典、辭典類書。

4. 甜食閱讀:調節口感的食物,代表著娛樂休閒類的書籍。甜食閱讀讀起來爽,適合娛樂和消遣,追求快感。偶爾讀沒問題,但每天花四五個小時去看玄幻小說或者言情小說,是不營養的。


所以,題主又是什麼目的去讀書呢?如果只是為了果腹,大概什麼食物都能滿足,如果是為了探秘讓人流連忘返的美味,則只能在那些經典著作中找到。

如果題主在讀書的間隙,感到了迷惑,不如從這個角度去考慮一下,看看手上這本書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某種需要,如果不能,那還是儘快放棄吧。

畢竟,讀書是件很費時間的事啊!


王圜外


你有沒有發現,其實阻礙人類發展的最大天敵,是壽命。你可能考上了知名的大學、成為一個領域的帶頭人、或是走在時代的尖峰.......哪怕你的學歷再高、社會經驗再豐富、知識成就再巨大,你的兒女都必須從小牙牙學語、再學拼音、再學加減乘除......一切從零開始,又要把你之前走過的路再走一遍,也把你學過的知識再學一遍。因為人類的意志是無法繼承的。這個時候閱讀就是一把梯子,一把永無盡頭的天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人類創造的輝煌。


我覺得,閱讀多的人,他們往往難以形成狂熱的意識形態,例如個人崇拜。他們不會僅僅因為某人的顏值被征服,不會因為某人在攝像頭前滿口髒話反而覺得瀟灑,不會因為是某一家的粉絲而參與罵戰撕逼,不會認為某一個人說的做的全是對的,也不會認為反對某一個人就一面推倒。


閱讀多的人,他們往往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他們會去挖掘一些之前沒看到的方向,企圖全面的、宏觀的看待問題,避免片面的、單一的眼光去看待問題。


閱讀多的人,他們更善於發現自己的價值,更善於反思自身的不足,從而不斷的總結經驗,改善現有的狀況。


閱讀多的人,他們能容納更廣泛的聲音,能聽取多種不同的意見,能從多種現象中總結出一套法則、一套經驗。


閱讀多的人,他們能分清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逞一時之快,可退一步海闊天空,哪些是原則性問題,必須寸步不讓。


閱讀有什麼用?


閱讀,是為了拋去身份、名譽、金錢、地位、外在的、內在的、實際的、虛無的,撥開那一層一層迷霧,發現最終剩下的、那真真正正有價值的東西。吃飯只能維持你肉身的消耗,而閱讀是在供養你的思想、飼養你的靈魂。


閱讀,可以說最終是為了讀懂“人”這本書,讀懂我們自己。沒有閱讀,人類可能就如同行屍走肉罷了。


溫暖為何物


閱讀,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軒說:“閱讀能改變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想要成為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就必須閱讀。”


毋庸置疑,閱讀可以讓我們打破時空的侷限,體驗不一樣的人生。但是,我們真的會讀書,善讀書嗎?是不是讀了很多書,卻感覺完全記不住用不上?那如何改變這種情況,將閱讀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呢?


我推薦後浪出版的《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這本書,這是一本用大量的書和實例講解自己是如何做筆記、如何牢記書中到內容,以及如何將書中到內容付諸行動的書。



《實用性閱讀指南》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的大巖俊之,1971 年出生,Role Job法人,研討會培訓指導。在走向獨立創業的道路上,他發現了“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的觀點,於是開始嘗試一年間閱讀300本以上的書。


他在學習各種速讀法的過程中,逐漸達到了所有速讀法的極限,因此致力於開發誰都能掌握的、並且絕不會遭遇瓶頸的讀書法“緩速讀書”。2013年起,成為指導教學的講師。


大巖俊之一再告訴我們,讀書不是讀完了便了事,一定要轉化為實際行動。這裡我把全書梳理為三部分,內容分別為:


一、利用閱讀技巧集中精力收集信息


1、閱讀一本書前,我們要清楚,這本書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哪方面問題,然後,閱讀過程中,在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帶著問題讀書會提高閱讀效率。


2、平時閱讀時,大都忽略了書的序言、目錄、後記等。但恰恰這部分是最不應該忽略的,因為序言部分濃縮了全書的要點;目錄是書的全部內容,就好比是一個公司中的組織架構圖;後記,也叫“跋”是作者寫書後的感想、總結,以及對相關人員的感謝。


3、一本書中的內容符合二八法則,其中重要的部分在20%左右。那我們在看一本書的時候可以嘗試從這本書的三分之二處開始看,因為這部分也是書中精華部分所在。對閱讀中出現的書前部分的問題可記錄下來,等到讀完這部分後,在帶著問題從書開頭略讀。


4、閱讀時要在書認為重要或不理解的地方劃線、做標記、貼標籤等方法標識出來,為以後回顧這本書的內容及做讀書筆記用。

信息收集是信息得以利用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構建自己的豐富信息素材庫,以便我們隨時調取。


二、利用筆記,把信息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1、因為人類大腦的構造原理就善於忘記。所以,利用筆記對書中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加深記憶。同時,還要定期的對書中的重點部分反覆閱讀,強化記憶,使信息內化

為自己的知識。


2、製作讀書筆記,首先要寫上基本的信息,如書名、作者、筆記製作日期等。然後,是具體制作步驟,分三步:

①、直接摘錄部分書中內容;

②、摘要,分項羅列;

③、自己讀後的感想;


3、思維導圖法,這是作者大巖俊之推薦的方法。股神巴菲特、比爾蓋茨等名人也都非常推崇的方法。它的優勢在於,能體現一個問題的多個層面,以及每一個層面的不同表達形式。下面這張圖是《實用性閱讀指南》全書的思維導圖。

把收集到的信息通過筆記形式進行整理、製作,最後以視覺化的思維導圖呈現出來。


這本身是一種輸出過程,我們還可以採用複述的方式來輸出,過程中加深了對書籍本身的理解。這讓我想到了費曼學習法(理查德·菲利普斯·費曼,美籍猶太裔物理學家,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用小學生都能夠聽得懂的詞語和概念來教授,也就是以教為學。他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還是一種思維方式。將一個個的知識逐漸內化為我們所用。


三、設立目標,把知識轉化成能力


1、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曾說過:“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讀完書,要制定“

行動目標”行動起來。通過行動來踐行書中的知識、技能,進而將這些轉化為自己實實在在的能力。“行動目標”設立的關鍵在於要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


2、設立目標還可以採用SMART法則

Specifie(具體的)、Measurable(可預見的)、Achievable(可達到的)、Realistic(實際的)、Time-bound(有期限的)


3、通過聽覺、視覺、體感去感受和想象目標達成後的樣子,促進自己“馬上行動”。


4、要明確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及時糾正與行動目標之間的差距,並進行填補。按《實用性閱讀指南》裡面教授的方法,開始付諸於行動。


《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分享完了。哦,這裡強調一點,作者大巖俊之說:“知識,只有付諸行動才能發揮效果。”我已經開始行動了,你來嗎?



行走的黏土


筆者認為,雖然現在社會節奏快,但保持閱讀的心境和習慣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意義:

一、首先,閱讀可以幫助我們突破現實的混亂,面對生命事實。

現在社會變化快,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而各種碎片化的資訊很可能還加劇人的焦慮,保持閱讀習慣,可以幫助我們突破現實的混亂,保持稀缺的注意力不被佔據分散,直接面對我們自己的生命本身,面對心本身……



二、其次,閱讀可以用前人智慧,啟發我們自己的智慧。

因為畢竟“人類不可能到你才聰明”。就連孔子都還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對吧?,可見他的虛心好學!

我們要始終保持一顆學習的心態,畢竟東西方很多前人的思想智慧可以給當下我們很多啟發。

比如:我們可以通過《黃帝內經》這本書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進而開發自己身體本具的智慧;還可以通過《易經》瞭解古人用心觀看世界的經驗;通過《詩經》感受先民生活的歌謠、瞭解先民生活的心性等等……



三、再次,閱讀可以改變我們自己的氣質。

氣質怎麼改變?其實就是薰陶。白話講:“泡在裡面”。你怎麼讓自己變得有趣味呢?你必須泡在有趣感心的事情裡。我們會時常覺得人搞的一套“極端的複雜、極端的單調”。所以,如果大自然不好親近,至少可以親近書本去閱讀,讀著讀著每天一句兩句慢慢你就變化氣質。換句話說教育或者閱讀的本質是什麼?“接觸、常常接觸!”,還是薰陶!泡在裡面!你如果天天看手機、看短視頻……。影響你的可就不是氣質了,更多的可能是不能自持的焦慮!再焦慮!。



四、最後,閱讀可以培養獨立的人格,形成文化汙染的免疫體質。

也就是說今天我們的汙染源太多了。不止不好的,連好的都有汙染。就連我們文化的這條河流其實也不清澈了,渾了,更需要我們正本清源,學會去分辨和取捨吸收……


所以,筆者認為在這個粗疏快節奏的時代,保持閱讀的心境和習慣絕對是一件幸福感充實感滿滿的事情。


您覺得呢?



梁春光說


閱讀,究竟是為了什麼?

《溝通聖經》裡說:“閱讀的目的有三個‘消遣、信息、判斷。‘

我又精簡總結了下,閱讀的目的其實有兩個:謀生和謀愛。

謀生,從閱讀中學習生存技能,獲得更多謀生的能力

通過閱讀,學會生存技能,比如編程、英語、寫作、溝通等相關技能,這之後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

老公的室友小鵬,學的編程,畢業之後進了一家公司,經常加班的生活,讓他苦不堪言,幹了兩年之後,終於忍無可忍辭職了。

雖然學的是編程,但是小鵬性格比較外向,所以辭職後想轉行做銷售,但是他並沒有學過銷售的相關課程,於是在網上買了大量關於銷售的書籍,認真看了很久,並且邊看邊實踐。

半年之後,小鵬就成了銷售方面的理論專家,但他深知自己學的是理論,需要在工作中實踐,這樣學到的知識才能真的轉化成自己的。

於是小鵬找了一份銷售的工作,從跑業務做起,一年時間就做的風聲水起,很快就得到了主管的賞識,漲了薪資。

小鵬自己也對此頗為自得,是閱讀讓他獲得了了再一次謀生的能力,是閱讀再次為他點亮了一盞燈,讓他豁然開朗。

謀愛,從閱讀中學習情感人際溝通交往等能力,獲得穩定的親密關係。

通過閱讀,學會情感人際溝通能力,在社會上能跟人友好相處,不驕不躁,之後擁有穩定幸福的生活。

白巖松曾在某次演講時說道:如果沒有18歲,詩歌讓我知道了自己,該說什麼樣的話語,如果沒有18歲,三毛用她與愛情一系列的書籍,告訴了我們遠方在哪裡,我覺得抵抗不住飢餓。“

就像他說的,讀書久了,你就會信一些東西,會有了一顆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你就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我可以去做,知道什麼是不好的,不可逾越。、

你讀過的書,慢慢的會內化成了你自己的一部分,無形中影響著你的生活,你的一生。

曾在網上看到一幅畫,配文:“不讀書的人,看到的是別人畫出來的美好世界。讀了書以後,你認識了陰暗與醜陋。只有讀了更多的書,你才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看到了希望與光明 。

通過閱讀,讓我們有了更多明辨是非的能力,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也有很多灰色地帶。

古語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但我覺得,行萬里路的前提是,讀萬卷書,只有你讀了萬卷書,你才不會用自己狹隘不變的眼光,去看待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所以,沒有讀萬卷書,即使走遍了萬里路,也不過是走過了,而不是看懂了。

通過閱讀,讓我們明白了自己的孤陋寡聞,從而時刻保持謙虛的態度,時刻謹記不要好為人師。

所以閱讀究竟是為了什麼?

不外乎這兩種:謀生、謀愛。

學會謀生,再學會謀愛,二者不可偏廢。


我們的聊齋


閱讀,是從普通階層升級到精英階層,最方便的一條路。


從普通階層升級到精英階層是什麼?說白了就是,從沒錢到有錢,從窮八代到富一代,姑且這麼理解。


肯定有人覺得我瞎編,舉幾個例子。


有個家政阿姨,在上海工作。家政阿姨嘛,沒有太多區別的,學歷不高,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定期給幾個僱主打掃衛生。她的僱主之一是個半知名編劇,家裡有很多書。阿姨收拾之餘來了興趣,編劇就借書給她讀。讀了《斷舍離》以後,阿姨辭職進修去學收納。


一年後阿姨回來,辦事利索,內褲能疊成瓷磚,換季的衣服能全部整理出來,學會所有新科技家電的使用辦法並熟練使用。工作越來越優秀,生活也越來越好。


“後來我們都是在群裡搶著發紅包,有什麼好東西都第一個想到阿姨,怕阿姨有一天不來做家政,我們成了被拋棄的那一個。”這是僱主的原話。


阿姨的改變是從閱讀開始的。反過來看,閱讀到底改變了阿姨什麼?


改變了阿姨的思想。


當代人,大多數人都是得過且過。“事情做到這裡就好了吧。”是很多人的終極至理名言。沒有突破,沒有上進,覺得這樣一切都還挺好的。這種人在大學生裡最常見,當然,工作以後也絕對磕磕絆絆的很慘。當一個機器很容易,真的做到不被取代,很難。


很多人之所以這樣,不是因為真的就願意碌碌一生。而是不知道自己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去做出改變,也不知道這個改變對自己的人生有沒有意義。


閱讀妙就妙在,你可以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去別人的一生裡看一看。


看看別人怎麼活,看看別人苦心孤詣慘淡經營幾年甚至幾十年才寫出的作品,看看別人生命裡的苦衷,也看看別人如何處理人生的瓶頸。


人的思想,永遠比自己實際走的路更遠。這意味著,思想越侷限,你的未來就越短淺。就像你站在森林的路口,你只能看見一條路,但是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條路,被雲霧擋著,你看不見。

但當你一翻開書,滿天雲霧散。


閱讀就是這樣,先提升思想,讓你視野開闊。再教給你能力,然後以你的思想和能力,你會抓住很多機會。就像馬太效應,人總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在這種無數正向激勵中,一步一步拾階而上,去人生最高的山峰看一看。


你充盈了精神世界,開拓了思想疆域,提升了能力本事,賺錢的機會也手到擒來。


我們再從頭來看,閱讀到底為了什麼?


當然是為了,又有趣,又有錢。


OutOfBoxes盒子之外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改變我們的思想,豐富我們的內涵,幫助我們更好的成長,培養自身的氣質,俗話說的好“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小夥伴兒們每天都是忙於工作,留給自己看書閱讀的時間都很少,有些小夥伴兒們會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在乘坐公交車或者地鐵的時候抓緊時間閱讀一些文章內容。

所以,我們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首先,應該先大致瞭解這本書主要是講的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以及故事的核心是什麼,這樣我們再去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不僅能節約一定的時間,還能迅速的瞭解所閱讀這本書的核心故事。最後,各位小夥伴兒們還是要主動的去閱讀圖書,不要因為工作忙或者學業壓力等藉口不去讀書,每天給自己留出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的時間來進行閱讀,你就會發現自己會變得和以前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