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人都愛看宮斗劇?

宮鬥劇是國產劇中市場成功率最高的類型。

《如懿傳》之前,沒有哪一個電視人會想到一個劇可以賣到13億的價格!這個天價證明了宮鬥劇在中國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商業價值。

为什么中国人都爱看宫斗剧?

截止目前《如懿傳》依然是最賺錢的已售劇目

上半年的電視劇市場一直死氣沉沉,一個以新人主演為主的宮鬥劇《延禧攻略》毫不費力地點燃了觀眾追劇的慾望。這種題材在時間上的穿透力依然是很強的。

7年前湖南衛視播出《宮鎖心玉》,其大熱無疑是濫觴於香港無線電視臺14年前拍攝的《金枝欲孽》;宮鬥劇標杆之作《甄嬛傳》,宣揚了鬥爭哲學,也將腐朽的門第和宿命觀念嫁接的如此賦有真實和現實針對性;而眼下“有喜不斷”的《延禧攻略》再一次證明了宮鬥劇還是電視劇市場的常青藤,符合當代社會大眾文化的發展趨勢和大眾審美接受狀態。

“一切宮鬥戲都是現代戲”,大眾對於宮鬥劇呈現出的多樣性思考,致使這個文化產品具有自身的“雙子主題”。有人視為辦公室晉升指南,有人看作女性情場勝出秘籍,有人沉醉於男女主角的纏綿情愛,有人羨慕女主角榮登高位的霞光萬丈,也有人從贏家大結局中的滄桑面容中,品出了一生得失不而已而為之的寂寥和心傷。

为什么中国人都爱看宫斗剧?

《如懿傳》人物關係圖

宮鬥劇為什麼好看?一部宮鬥,拍出的是帝王家事,看出的卻是人生浮萍。此種多重話語機制實現了大眾文化對於主流意識形態和大眾意識形態的縫合。不置可否,女性主義視域下的宮鬥劇確實有廣闊的受眾基礎,但更重要的是宮鬥劇中“偽”勵志主題下的人性拷問。

人物塑造更具戲劇張力,每個單場戲都有“主子”

以古代為背景的宮鬥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歷史題材電視劇,但又不完全尊重史實熱衷表現歷史的深刻性。這種在歷史背景下進行著“戲說”成分較重的現代人演繹,讓宮鬥劇“舊瓶裝新酒”變得通俗,成為大眾審美中的一員。

因此,宮鬥劇從內容上表現的是現代人的情感和體驗,劇作家有意把意識形態放在古代背景下讓它具有“偽”歷史性,就是賭準了觀眾會喜歡在歷史背景下進行現代人的思考。原因有三:

1. 觀眾對中國歷史與生俱來的好奇與念念不忘;

2. 觀眾熱衷於對史實的調侃戲虐;

3. 觀眾產生的觀劇矛盾心理,即現代人遊走於嚴肅和遊戲間的生活體驗。

基於此類世界觀下,宮鬥劇的人物立項就變得極其有優勢。後宮佳麗三千,世外觀眾千萬,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甄嬛與瓔珞,女主角光環下的其他女配能夠勢均力敵而不是立刻“王者吊打青銅”,這樣的戲劇張力才有看點。

宮鬥劇的故事環境往往以皇宮這個相對密閉的空間為主,地理設置更具有舞臺性,而以長春宮、壽康宮、永和宮、儲秀宮和乾清宮等為代表的“主戰場”又相當於具有“景中景”的次舞臺,所有的情感衝突矛盾足夠激烈具有極端性。

這種戲劇表演獨有的藝術張力如果放在現代戲或年代戲,幾乎都是劇情到達高潮或者情節重大轉折點。但在宮鬥戲中,每一個單場戲幾乎都有一個“主子”,小到一個和狗搶豬肉鋪的太監反抗總管,觀眾都會看的來勁,而得知他後來和瓔珞還有對手戲那就更加期待了,這就是宮鬥劇的魅力。

在紫禁城裡將人世間的愛恨情仇展示的淋漓盡致,將人性的善與惡無限放大,將人物的矛盾不侷限於那幾個主角,就連小人物之間也有著不可調和的極端走勢。

如果說宮鬥劇產量豐富是與女權主義被正視打照面,那女性觀眾愛看宮鬥劇則是因為劇集本身的特殊屬性。宮鬥劇的主要人物是女性,雖說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但經過市場的檢驗似乎已經打破了這一觀劇定律,宮鬥本身架構出的意識形態才是硬道理。

宮鬥劇可以無流量鮮肉,可以無老戲骨花旦,可以無名編名導,但只要有“宮”有“鬥”,無關乎歷史事件是盛唐還是滿清,滿足了觀眾對於“愛情與權力”的雙向主題需求,外加戲劇衝突一直在路上從未停歇的劇集風格,宮鬥劇就能“長生不老”。

置景細節成為重中之重,視聽審美進階為選觀劇關鍵考量

中國電視劇已然走了過了60餘年,觀眾對於類型電視劇的印象想必是略知一二。都市情感劇的西裝高跟配大樓、青春偶像劇的校服桌椅配快餐、懸疑諜戰劇的制服雪茄配站點、年代劇的旗袍拉車配衚衕......至於宮鬥劇:皇宮旗裝配醫食。

宮鬥劇的置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投入的放寬愈發是“更上一層樓”,從皇宮整體的世界觀建立到各個宮殿的陳設位置,再到主人公的定妝儀態,無不盡顯中國文化之璀璨。

人們對於未知的領域總是充滿好奇的,你可以花錢去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感受都市劇中人物所感,你可以花錢去南京上海延安根據地感受年代變遷,但你卻不可以花錢去故宮住一晚。

宮鬥劇所承載的環境故事是不可逆的,是無法通過現實因素去實地體驗的,是值得通過影視劇這種題材駐足觀看的,因此充滿神秘和文化輸出的宮鬥劇才倍加珍貴,而其中最難以被複制,最為有價值的就是宮鬥劇中的置景和細節。

市場上的宮鬥劇如此之多,但造型卻是百花齊放,其中不乏推陳出新,也有尊重史實,但歸根到底都在注重的“美”、“精”和“細”。

皇宮作為古代一個充滿禁忌和約束的空間,本來是最能體現秩序的地方,而在宮鬥劇中往往被塑造成一個各種野心慾望、群魔亂舞的是非之地,而史書中對於後宮隻言片語的考究很難被參考,因而留給了影視劇製作大量的發揮空間,甚至有點無所顧忌與肆無忌憚。

女性觀眾對於這個空間的想象也是經歷了一個從“烏托邦”到“惡託邦”的思想轉換,衣食無憂被消解轉而成為了夢想幻滅,各宮“金絲雀的牢籠”也是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情調,各有各的悲歡離合。

於人物定妝而言,《至尊紅顏》《武媚娘傳奇》定妝妖嬈奢華;《美人心計》《羋月傳》定妝古樸大氣;《如懿傳》《延禧攻略》定妝精緻且力求還原歷史,無論是主角朝服的花樣還是一耳三鉗、柳葉眉和咬唇妝都是如今宮鬥劇的一種態度:要做電視劇中的“電影製作”,截屏的每一張都可以當壁紙。

值得一提的是,《延禧攻略》裡富察皇后頭飾中的漸變色絨花就是專門定製的,這些寶貝出自南京最後一位全職做絨花的手藝人——趙樹憲。相傳在唐代的時候,絨花就作為皇室貢品被珍藏,明末清初一直到民國才流傳到民間,一事三節都要用到絨花,而如今趙師傅一直在尋找能夠傳承這門手藝的人。

看劇識禮儀,看劇識文化、看劇識傳承,與宮鬥劇“叢林法則”故事性相媲美的,是如此定妝置景的用心與探索,想必只有“有質感”的宮鬥劇才可像絨花一樣“花開不敗”。

劇中是男權社會中女性悲劇的控訴,劇外不再侷限於女性尋找代入感

藉由懸念大師希區柯克的“定時炸彈”理論:“如果畫面一開始炸彈爆炸死了很多人,觀眾不會很驚訝也沒有什麼感覺。如果一開始一個人在桌子旁悠閒地坐著,而桌下有一個定時炸彈,那麼觀眾的心就會被緊張起來,時時刻刻想著這顆炸彈。”

宮鬥劇善於用心理學把控觀眾焦慮的心理推動劇情發展,一步步揭開謎底。《甄嬛傳》中的純元皇后作為一個從未露面已故去的角色卻佔有巨大的戲份,一直是引領劇情發展的重要線索,這種設置其本身有種戲謔的意味,現世人受制於往生人,卻更顯得後宮生活對人極大的束縛。

魏瓔珞第25集找到殺害姐姐的兇手,嫻妃第26集發現弟弟的死因和皇后有關,第27集裕太妃竟然是被雷劈死的……好的劇情是讓觀眾猜不到答案,而在逐漸深入劇情的過程中恍然大悟有意外的收穫。而當所有疑點被理清,真相重見天日,結局主角歸位回憶人生的那一刻,宮鬥劇中滲透出的男權社會中女性悲劇的控訴展露無遺。

宮鬥劇中女性崛起的是敢於為自己爭取生存之地的求生力量,而失去的是被困紫禁城一生的永失自由,更殘忍的是還要看著下一代子女親戚重蹈覆轍,她們的成功歷程一直在依附著權力男性的話語權。圓形閉環中的宮鬥,是無休止的,也是吸引人的。

宮鬥劇為什麼好看?因為其價值不在宮鬥本身,而在於宮鬥過後的現實規訓。

現代平等社會中女性力量的崛起有目共睹,但這並不能成為支撐宮鬥劇走到今天的頭部力量。隨著歷史的推進,男權觀念和意識雖已喪失了外部束縛功能,然而它卻已深深地滲透進人們的潛意識之中,成為人們行為的一種非自覺信念和自覺選擇的標準。

宮鬥劇中的女性意識是具有含混性的,忠貞與背叛、誠信與欺騙、善良與惡毒、純真與心機,人性的多樣性在電視劇中泥沙俱下,雜糅一處,迫使觀眾去思考去打量現實生活中的鏡面人形。

宮鬥劇的歷史背景使得觀眾有足夠的距離以其作為參照來從容的審視現實生活,大眾文化屬性下的女性觀眾大女主的代入感讓宮鬥劇闖出一片天,現實中愈發上升的女性形象則為宮鬥劇推波助瀾,宮鬥劇劇作者“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創作也許倒成了一種無形的劇作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