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弟弟弘昼,生前为何多次为自己办葬礼?

用户67572469


爱新觉罗·弘昼可以说是雍正所有儿子中最肆意妄为的,等到乾隆登基后就更是无法无天、荒诞不经了。比如弘昼会为了小事当朝殴打军机大臣、为活着的自己大办葬礼等等,但就是这位荒唐王爷终乾隆一朝一直受到重用、优待,总让人觉得很奇怪。其实不过是兄弟间的默契,弘昼自损名声表示无心于皇位,乾隆优待兄弟给与补偿罢了。

说道弘昼就要聊聊雍正朝的夺嫡之争。一般给人的感觉是雍正的继承人就是四子弘历,别人抢不走,实际上并不是的。雍正有感于康熙末年九龙夺嫡的惨烈,因此密旨立储,只要皇帝不死太子的名分就不会确定,这样一来明面上看谁都有希望继位;而且别看雍正当时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五子弘昼三个儿子有资格争夺皇位,但是因为不甘心失去权势的雍正一帮兄弟们参与、挑拨,凶险程度不次于康熙末年九龙夺嫡。

皇位争夺一旦参与就是非生即死,想不被波及就要一开始表明不参与的态度,而弘昼行事荒诞、不尊礼法等等自损名声的行为就是自保之道。毕竟没有任何皇帝会选择一位声名狼藉、行为不正常的人当继承人。

相比于24岁就死的不明不白的皇三子弘时,五子弘昼那就是荣华富贵了。乾隆登基后为了补偿这位识趣的兄弟,先是让弘昼掌管满是油水的内务府、御书处;然后将雍正留下的雍亲王府和财物都给了弘昼,让弘昼比所有皇族都富裕。乾隆四年,弘昼奉命管理雍和宫的事务,这里是情报机构“粘杆处”的驻地;乾隆五年,弘昼又开始管理勘定八旗佐领世职应袭则例的事务,弘昼一生也算是位高权重。

最重要的是乾隆非常放纵弘昼。有一次朝会的时候,弘昼因为小事和乾隆亲信、军机大臣、一等公讷亲有了争执,弘昼竟然当着文武百官和乾隆皇帝的面暴打讷亲,乾隆皇帝目睹整个过程既不阻止,也不斥责,从此没有人在敢惹弘昼。乾隆三十五年,弘昼去世,谥号恭,这个谥号可以说是对他一生的总结和肯定。


当狗容易做人难


说到“活出丧”的弘昼,就不得不说,弘历与弘时的储位之争了。都说弘历是康熙隔代指认的皇储,又是幼时便接入宫由康熙扶养。其实这里面有很大的谬误的。

其实只有太子长子弘皙被康熙养育宫中,弘历其实和其他皇子一样,也是十二岁那年在畅春园被康熙遇见,后来表示喜欢特批进宫的,而且只有半年时间。而且康熙这人死要面子,一直装着父慈子孝的表象。所以众皇子皇孙几乎都有被他”喜欢”的记录。


经历过“九子夺嫡”的雍正,其实在储位继承上面,是有深了认识的。他意识到,在皇帝没死之前,最大的担忧就是“二把手”储君争自己的权,而储君又最容易成为“靶子”被其他争储的人攻击。所以他创造性地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就是把选好的太子人选写好放在盒子里再放到光明正大匾后面。

这样一来,众皇子在皇帝死前,只能乖乖做臣子,等先帝驾崩后,取遗诏,等待“范进中举”!这个想法甚好!

但其实这事情根本不可能像雍正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儒家清流们,还是呼吁“立长立嫡”,否则取乱之道。深受汉化的满清宫廷,其实在这个问题上,认识并不统一。

三阿哥弘时,因为前面的哥哥们死得早。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实际的“皇长子”,而且由于雍正继位后,他是一直是住在宫里的,甚至娶妻生子,也仍然住在宫里。所以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没封“太子”的太子。但突然一天,雍正说不立太子了,甚至赶他出宫。换到你是弘时,你也会在想,老爷子肯定是想选别人做太子了。你会是什么反应?


而四阿哥弘历这个幸运儿。他当时情况因为“康熙”的高看一眼。的确受到雍正的额外宠幸。(其实最主要的是雍正的一种”亏欠感”,因为夺嫡,疏于教育,弘历入学也比较晚。)比如增加老师的班底,代父祭康熙,等等。很多人因此认为弘历就是“隔代指认”了。其实不然,对于雍正而言,弘历的种种代表自己,其实也是互相需要。他需要弘历来替自己正名。因为的确因为夺嫡,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篡位”传闻。这令雍正这个急性子很烦恼。

那么雍正其实也在考察弘历和弘时,当然还有一个那就是弘昼。弘时没经历过磨难,也没有太大除出生以外的优势。所以他更愿意接近“八王党”那派,因为八王党的文人告诉自己自己是“天之所命”的储君,因为你是长子么!上一代人完不成的事情在下一代人身上完成么。所以弘时一下子就走错路了。争储的路是险恶的,一旦错了无法回头。所以弘时的结局那是相当惨!

而弘历就相当理智,不愧康熙高看他。他以无与伦比的优势坚定了雍正的选择。他总是那么得体,那么”深慰朕心”。越是奖励,越是收敛;越是恩宠,越是不群。弘历实际上就是在学争储时的雍正。自己永远做皇上的孤臣,皇上欲往左,我已左转;皇上欲往右,我已右转。

这其实已经进入了一种“马太效应”。少的被剥夺,多的就更多!


那么大体情况到此处,不得不说另一个”聪明人”了,此人弘昼。也是本问答主角,他缓缓出场,原来是因为他藏得深。大家都知道康熙晚年遇到弘历,特旨进宫的事。却不知道当时去见康熙的有两人。一个弘历,另一个就是弘昼了。而且弘昼仅仅比弘历小了几个月而已。而且出生高贵,这就意味着之前不吱声。之后弘时败了,剩下的储位机会就是他和弘历争了。

不管弘昼有无争储之意,弘历必然将之作为假想敌。甚至在弘历的眼里这个假想敌比弘时更难对付。因为相似的身份和背景甚至智商。更何况现在大家都还小,以后的路还很长,弘时虽然不可能翻身了。但弘昼随时可能成为自己的替代品。

而弘时一死,弘昼顿时感觉大难临头!对于弘昼而言,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夺储之争中来。当然结局就是要么成功当皇帝,要么弘时的例子就在眼前。另一种,就是立刻表明自己无意储位。但不是说自己无意储位,别人就认为你真无意储位的。所以,只能让自己主动”失去”争储位的资格,来表面明自己无心储位。

于是年仅十六岁的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皇子,智商爆棚。来了出“活出丧”,还吃祭品。还给王工大臣发帖子要礼金。这样一个荒唐、骄横、贪财的弘昼就算是从所周知了。

那么弘历对弘昼的表现如何看待呢?弘历甚是喜欢偏袒这个弘昼。而雍正呢,看这个儿子这么不成器,(自己也是争储之人,其实明白儿子的可怜用心)所以更是一心一意培养弘历做接班人。

后来弘历继位,弘昼更是演戏要演全套。更是”恃宠而骄”,整些荒唐事。他越是如此,乾隆越是“偏袒”。

“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
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

这首《金樽吟》写尽了弘昼荒唐而无奈的一生!


炒米视角


弘昼是个聪明人,以各种方式“自污”,来逃避哥哥弘历的猜忌。

先看看雍正帝有几个儿子:

长子:弘晖1697-1704,追封端亲王,生母孝敬宪皇后

未齿序:弘昐1697-1699,生母齐妃

次子:弘昀1700-1710,生母齐妃

三子:弘时1704-1727,生母齐妃

四子:弘历1711-1799,生母孝圣宪皇后

五子:弘昼1712-1770,和亲王,生母纯悫皇贵妃耿氏

未齿序:福宜1720-1721年,生母敦肃皇贵妃年氏

未齿序:福惠1721-1728年,追封怀亲王,生母敦肃皇贵妃年氏

未齿序:福沛1723-1723,生母敦肃皇贵妃年氏

六子:弘曕1733-1765年,果郡王,生母谦妃。

雍正元年是1723年,这时候已出生且未夭折的孩子:弘时、弘历、弘昼、福惠。这年八月,雍正书写传位诏书,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当时这还是个秘密。

作为实际皇长子的弘时,在雍正五年被亲爹给“以放纵不谨,削宗籍。”当年就死了。其死因虽然没有明确写是被处死的,但也差不多。其原因无非是弘时不甘寂寞,努力争储,胤禛权衡之后替弘历扫除了继位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只比弘历小几个月的弘昼看的很明白,于是才有了各种荒诞不及的行为。为什么此类情况都需要选择“自污”,或纵情声色犬马、或修道求神,无非是给人以不堪大用的理由和证据。闭门读书、严格自律的这种“远离朝堂”,更让当权者担忧。



乾隆的兄弟,最终活下来只有弘昼和弘曕(过继给十七叔),所以相对亲情还多一些。兄弟们不触碰红线,哥哥也就能够各种担当,无非是批评几句,给个小处分。比背后给你下刀子好多了。


弘昼的后代中最有名的一位:

→ 次子和勤亲王永璧→ 四子和恪郡王绵循→ 三子贝勒奕亨→ 五子辅国将军载崇→ 次子奉国将军溥良(自请革去封号参加科举,官至左都御史)→ 长子毓隆(官至四川学政)→ 独长子恒同→ 独长子启功


几苇渡


糊涂王爷不糊涂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雍亲王胤禛最终取得了“九子夺嫡”的胜利,于畅春园即位,是为雍正皇帝。以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被康熙圈禁,十阿哥胤俄、十四阿哥胤禵被雍正幽禁,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被除宗籍,改名塞思黑、阿其那为结局,结束了这场长达十数年的夺嫡之争。

但是新君即位,伴随而来的则是雍正的继位人斗争。雍正皇帝在子息上远远比不过康熙帝,雍正帝共有十几位子女,但是大多早夭。最后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有三阿哥弘时,四阿哥弘历,五阿哥弘昼,六阿哥弘曕。不可避免的是,四位阿哥又要重复父辈的夺嫡之争了

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三阿哥弘时和四阿哥弘历,六阿哥弘曕因为年龄小而得以避免夺嫡的斗争,而五阿哥弘昼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夺嫡的各方力量对比。

在亲眼所见自己的叔伯被成功登基的父亲清洗后,弘昼做出了他这一生最正确的一个选择,那就是不参与夺嫡

但是贵为皇子,想不被卷进权力的漩涡是很难的,因为弘昼本就在漩涡中心。他不参与夺嫡,并不代表其他的皇子不会来拉他入伙,不代表自己不会被其他阿哥记恨,只有自己成为一个废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用之人”,自己才能躲开。

所以弘昼选择把自己变成一个糊涂王爷,优游一生,更是耽于享乐,每日纸醉金迷。弘昼做尽了糊涂事,尤其是喜欢给自己办葬礼。弄得满朝文武没有人不知道这位天潢贵胄的奇特癖好,就连雍正帝都有耳闻,却对自己儿子的“韬光计”默然

终独善其身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暴卒,弘历即位,是为乾隆皇帝。而之前与弘历夺嫡的弘时则被雍正帝以放纵不谨为由削宗籍,后被雍正帝赐自尽。而年幼的六阿哥弘曕则被乾隆皇帝过继给了果郡王一脉,只有五阿哥弘昼得享权势与富贵

乾隆帝即位之初,便将雍正旧邸及财物全赐给了弘昼,又令他参与政事,管理武英殿,后又加议政大臣。弘昼仗着乾隆的宠爱,更加骄纵不法。

一次朝会之上,弘昼与军机大臣、一等公衲亲因一点小事起了口角,弘昼竟当着乾隆帝的面当朝殴打衲亲。乾隆帝目睹了全过程却不发一言,对弘昼蔑视朝堂的行为既不阻止也不怪罪。经此一役,满朝再无人敢惹弘昼。弘昼宠遇日隆,更加骄纵不法。

逍遥一生

即使弘昼一生如此放荡不羁,可是还是受到了乾隆一直以来的宠爱,他对这位弟弟的感情至深。乾隆曾经多次饱含深情的怀念这位糊涂的弟弟,因为乾隆从没有把这个弟弟看作是竞争对手,所以弘昼在他眼中永远是一个小孩子。小孩子的调皮自然不足以让乾隆大发雷霆,并治罪了。乾隆一篇关于弘昼的文章中写道:

予与王幼同学同课,习为诗古文词。当是时侍奉皇考膝下,优游书府,日寝馈于经史文字中,世纲尘务,毫发不以婴其心。吾两人者,相规以善,交相勉,相得无间,如是者垂二十年,天伦之乐无过于是

这说明,乾隆实在是在这位可爱的弟弟身上感受到了快乐,也就是乾隆帝所说的“天伦之乐”。但是弘昼绝非真的是一个糊涂虫,他虽然狂傲,但却对乾隆始终尊敬有加。他也绝非一无是处,相反他的诗写的极佳。虽然没有流传下几首,但足以让我们一窥这位王爷的才情了。

而弘昼仅存的一首也流传千古,被史学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金樽吟》
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
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

这还说明,最起码在写诗这点上,弘昼要比乾隆强,毕竟乾隆写的四万首诗没有一句流传开来。

以上。


逆流时代


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这首诗便是《金樽吟》,也被称为救命诗,作者正是乾隆皇帝的弟弟弘昼。

雍正共有十六个儿子八个儿女,但早夭的很多,有能力继承皇位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五子弘昼。

弘时聪明伶俐,年纪也大于弘历,本是即位的好人选,但是弘历是康熙钦点的接班人,加之雍正也十分喜欢,弘时不知进退,非要参与夺嫡最终被雍正赐死。

而弘昼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虽然聪明伶俐,却对皇位毫无念想,不仅如此,为了避免哥哥的猜忌,他常年装疯卖傻,做一些荒唐事出来。

最出格就是给自己办葬礼,用他对下属的话说:哪有百年不死的人物呢?干嘛要那么忌讳死这件事呢?

每次办丧事:弘昼都是坐在供桌上,棺材停放在前面,一大帮子群众演员扮演“孝子贤孙”,身穿丧服,个个嚎啕大哭,比死了亲爹还伤心,而此时,供桌上的王爷拿着碗筷对着祭奠自己的群演大吃大喝。闹得京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其实弘昼十分聪明,雍正在世的时候就十分理解这个儿子的苦心,所以任他胡闹,乾隆继位以后也是如此,不但把父亲在潜邸的珠宝都赏赐给他,还对他宠爱有加,有一次弘昼在朝堂上因为一言不合,当场追打军机大臣讷亲,乾隆既不阻止,也不惩罚,搞的大家以后见着弘昼都躲着走。

当然,装傻也有穿帮的时候,乾隆年间有一次弘昼主持殿试,乾隆到了吃饭点还在那坐着不走,弘昼急的口不择言,说了一句:你不相信我,难道以为我和士子串通捞钱。气的乾隆一言不发走了,第二天弘昼赶紧进宫道歉,乾隆严肃的把弘昼骂了一顿,自此老实不少。

弘昼死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有野史认为他是被乾隆赐死的,但不见于正史,《清史稿》记载:三十年,薨,予谥。子永璧,袭!如果是畏罪自杀,爵位必然被剥夺,但是弘昼的后裔依然继承爵位,可见畏罪自杀的可能性很小。

当代大书法家启功先生就是弘昼的八世孙!



日慕乡关


雍正皇帝的五阿哥弘昼,在雍正六年16岁时就给自己办了一场活出殡的荒唐丧仪,这是疯了傻了吗?当然不是。

弘昼第一次上演活出殡,就发生在三阿哥弘时因与四阿哥弘历争储疑被雍正赐死的第二年,这是偶然吗?当然更不是。为了自保,把

这孩子给逼的,看似荒唐实则心酸。

弘昼画像

目睹了康熙朝皇子夺嫡的残酷以及弘时事件的悲剧,弘昼的心变的拔凉拔凉,为表明自己无意大位的想法,他给自己主动制造了荒唐、骄横、贪财的三黑人设,时不时搞个葬礼啥的,再顺便捞点王公大臣们的礼金。

雍正看到小五的闹剧非但没怪罪没制止,还于雍正十一年欣慰地册封弘昼为和硕和亲王,同时册封弘历为和硕宝亲王。聪明的弘昼从弘历宝亲王的“宝”字上更加确信,弘历就是作为储君培养的,日后克承大宝的也一定是这个比自己仅仅大了几个月的哥哥。

乾隆画像

弘历登基成为乾隆后,弘昼尽得呵护宠爱。可一旦被乾隆猜忌,弘昼就策划一次出殡的丑陋演出,于是满京城都是对这个荒唐王爷暗地的嘲讽,失去戒心的乾隆也会选择再次与弟弟重修于好。

就这样,累积了大量财富过声色犬马生活的弘昼,坚守和亲王的“和”,不对乾隆产生任何一点威胁,在乾隆三十五年善终。

雍正画像

你说,该为弘昼的荒唐点赞呢,还是悲哀呢?生于帝王家,搞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也算一大奇观了吧?

PS,单看画像,你认为雍正,乾隆,弘昼,哪个更帅?哈哈。


——END——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


司马砸光


清朝时期,由于皇帝子嗣甚多,为了争夺皇位,各位太子爷们出尽了招数,拿出了狠劲,将自己的对手一一打败,直至消灭。能从这种残酪的争斗中侥幸脱身并得善终的人并不多,而弘昼可谓是其中奇人,他让自己的哥哥乾隆打不得骂不得更杀不得,还任其胡闹,留下了一段官廷纷争的史话。

雍正皇帝总共生了10个儿子,生养率高,但存活率低,只有爱新觉罗.弘时,三阿哥活到了24岁;爱新觉罗.弘历,即四阿哥,后来的乾隆皇帝活到了89岁;最搞笑的这个弟弟爱新觉罗.弘昼是五阿哥,活到了60岁;还有一个六阿哥,爱新觉罗.弘瞻,被称为圆明园阿哥,听这倒霉名字取的。

三阿哥弘时对权利十分的向往,为能取得皇位,他暗中结党营私,培植自己的势力,试图把自己推上皇位。他这种行为引起了雍正皇帝的反感,为了确保稳定,雍正皇帝将弘时处死。

爱新觉罗.弘昼是五阿哥,母亲是纯懿皇贵妃耿氏,按照皇位的继承顺序来看,其与四阿哥的皇位只有一步之遥。在乾隆继位之后,先后任命其为正白旗和镶黄旗都统,雍和宫的事务也由弘昼亲自打理,其可以协助乾隆皇帝处理政事,又可以献言纳策,影响朝政,可谓是大权在握。也曾为一件小事在朝中打了果毅公讷亲,而乾隆爷却没有责罚他。

按说,以弘昼的地位和资历,大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扬名青史。可是不知道弘昼出于什么心理,还是大智若愚,他经常给自己举办规模盛大的葬礼。由于其地位显赫,办葬礼的时候广发通知,一开始不明所以的各路官员纷纷奉上价值不菲的礼金,等事后,其复活了。大笔的金银财福入账,弘昼自然开心,时不时的便操办起自己葬礼来。他还喜欢祭品,棺材是他的标配。时不时地让丧乐乐队吹拉弹奏,而其家丁和侍卫则站立两侧哭灵,而他则大快朵颐,好不快活。在《啸亭杂录》中记录了一段话:弘昼“性喜丧仪,言人无百年不死者,奚必忌讳其事。未薨前,将一切丧礼仪注皆自手订,又自高坐庭际,像停棺式,命护卫作供饭哭泣礼仪,王乃岸然饮啖以为乐。又作诸纸器为鼎、彝、盘、盂诸物,设于几榻以代古玩。”

有大笔的钱财的支撑,弘昼是天天饮酒作乐,两耳不闻天下事,将自己游离在官场之外,乾隆爷就是想找到他的错误进行处置,也无从下手。弘昼曾经写过一首诗《金樽吟》: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这首诗的出现,使乾隆帝对弘昼的戒心基本消失。

弘昼一心玩乐,只是人的寿命无常,60岁便辞世,在他去世后,乾隆皇帝追封谥号为“恭”,由时,他的儿子永壁则继承和亲王位,共世袭七代八位。五世孙溥良为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六世孙毓隆为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因科进士,八世孙启功为著名书法家、国画大师(这个就厉害了)。


黎涛微世界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对这个弘昼有了一定的认识。雍正说过,这个弘昼是最像他的。

弘昼在电视剧里与弘时正相反,弘时是意欲熏心,凶残狡诈,怎奈智商不高,还不够狠,还不够黑,所以受到八王的挑拨暗杀弘历,最后被雍正赐自尽。这也是八王对弘时的报复,因为弘时抄家,把他八叔的家人全都下放到云贵边境之地。



弘昼为自己办葬礼很简单,是不想参与抄家,这是一种政治斗争,都没有好下场的,弘昼深谙此道。所以他故意结交道士和尚,不关心政治,雍正说过,结交道士和尚总比结交朝臣好得多,主要是表达了不争皇位的姿态。

雍正深知皇子夺嫡之害,所以他要把皇位传给谁很简单,谁能传承他的衣钵就传给谁,这就决定了这个人一定是弘历,弘时就不明智在以为自己可以,实际差的太多。


弘昼自己定位准确,做一个没有野心的王爷远比做一个苦累的皇帝更有吸引力,所以他就下定决心与世无争,不要让乾隆有任何猜疑,他的态度和十三王帮助雍正还不一样,十三王对雍正的支持最大,作用最大,而弘昼,不帮忙就是最大的帮忙,不关心国事就是最大的关心。

弘昼活死人也好,其他胡闹也好,都是姿态,第一昭示自己与世无争,不可能成为皇帝的戒心,暴打大臣也是一种自保,以得罪人为保,没有野心,不拢络朝臣,让皇帝哥哥放心。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弘昼去世,谥号恭,时年58岁,子永壁袭和硕和亲王爵位。这是非常完美的一生。


韩东言


这个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只能说学界比较公认的解释是为了避嫌和自保。

关于为什么办葬礼,《雍正王朝》电视剧曾经给过一种解释,就是

弘昼明哲保身。

电视剧第42集,雍正下旨让胤祉、弘时、弘昼三人前去查抄八阿哥胤禩的家,弘昼推脱自己找高人算过,七天内不能出门,否则就有血光之灾。

弘时看到弘昼如此荒唐,内心深处极为不齿,此弟不足为虑。而胤祉看破不点破,他是过来人,知道弘昼的内心小九九。只是叹了一口气,深感此侄子真乃聪明之人。



当天晚上,弘昼进宫面见雍正。说自己不愿意掺和朝廷中的事,雍正听闻,深感安慰。说你与道士和尚搅在一起,也比与朝廷大臣搅在一起要好。小小年纪就知道明哲保身!



弘昼选择这么做,个人理解,根源应该来自于雍正元年的“秘密建储”制度和三哥弘时之死。

雍正元年,雍正帝宣布:“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此事虽不可举行,然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

秘密建储可以防止继承人与大臣交结,避免储君的权力集团,弘时、弘历、弘昼分庭抗礼,形成平衡。但是这种平衡在雍正五年,弘时死了之后被打破了。


其实弘时之死,电视剧是很误导观众的。历史上的弘时不是死于雍正晚年,而是在雍正的早年就被其削除宗籍,后不知为何而死。




关于弘时之死,目前也有很多猜测。有人是他是被雍正赐死的,也有人说是病死的,不管怎么说。弘时之死,跟八阿哥胤禩脱不开关系,跟结党营私脱不开关系。

自己的皇阿玛如此薄情寡义,亲生儿子都能像猪狗一样对待。怎能让弘昼不心寒?怎能让他不明哲保身?弘时死时,弘昼才16岁,第二年他就干出活出丧的丑事。唯一的解释就是明哲保身。如不然,三哥就是榜样!

而且雍正时期,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十五子胤禑先后去世,雍正给其三人的评价分别是:

皇五子胤祺“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皇七子胤祐“敬谨小心,安分守己”

十五子胤禑“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雍正对其三人的评价,共同点都是“安分”、“谦虚”、“谨慎”、“守己”。

不安分、不谦虚、不守己的老八老九还有弘时被雍正弄死了,弘昼要是连这么一点门道都看不出来,怎么对得起自己的智商呢?

当然,这都是猜测了。真实想法只有弘昼自己知道。


Mer86


乾隆的弟弟弘昼,在生前多次为自己办葬礼,表面上看来极为荒唐,实则聪明绝顶。弘昼审时度势,对自己做了全面细致的剖析。他认为自己从出生、到才学、到权谋都绝对斗不过弘历,但又舍不得这王爷的荣华富贵,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弘昼下定决心不趟夺嫡这趟浑水。但是,你说不夺嫡别人就相信了吗?为了向其它皇子表面心意,于是就一再上演活葬礼,大家也真正明白了他的心意,他也保全了一世的安稳和荣华。看来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清醒的认识了自己,才会有正确的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