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育者應該傾聽學生對藝術的回應,而非強加既有的認知

教育:教育者應該傾聽學生對藝術的回應,而非強加既有的認知

朱迪斯·伯頓

從時代的角度看藝術,這裡是磨時藝見。

朱迪斯·伯頓(Judith M.Burton)教授是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部的創始主任,她和同事們歷經多年努力,將該學部發展成全美最重要的藝術教育研究和教學基地。同時,伯頓教授也長期致力於中美藝術教育的交流發展。她在國內進行藝術教育田野考察的時候,就向媒體分享了自己對於藝術教育發展的思考。

教育:教育者應該傾聽學生對藝術的回應,而非強加既有的認知

伯頓教授表示,美術館在藝術教育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並在相當程度上開始取代學校藝術教育的一些功能,因為它可以讓所有人在美術館接受藝術教育。她發現,中國的美術館經常會對公教內容提出要求,比如一定要介紹某件具體展品、某段具體歷史,但實際上,這種實施的過程需要更有具彈性和開放性。藝術教育者應該通過對話交流的形式,傾聽學生對於藝術的回應,並在互動中反思自己對於藝術的認識,而不是把已有的藝術認知強加給學生

教育:教育者應該傾聽學生對藝術的回應,而非強加既有的認知

而且,中國藝術院校的教學工作往往採用灌輸方式。這樣雖然可以讓學生擁有基本的素質和技能,但更重要應該的是,讓學生看到藝術並不是現成的,而是交織著人類各種經歷和體驗形成的

教育:教育者應該傾聽學生對藝術的回應,而非強加既有的認知

伯頓教授還表示,數字媒體在藝術教育中同樣具有深刻的作用。因為

新數字材料的多樣性,打開了藝術教育的邊界,讓年輕的學生能夠更加廣泛地探索藝術。但是,學生對於新數字媒介的依賴,也會導致他們逐漸喪失獨立創造的能力以及手工製作的感覺。所以,如何引導學生批判性地對待新媒體,從而更好地辨別真相,這些問題也是藝術教育中應該思考和解決的。

以上內容由磨時藝見整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磨時藝見,每晚9點,準時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