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投名状》中,为什么庞清云要将苏州城中的士兵统统杀掉而不把他们放掉?

Seven_樂樂


《投名状》中,庞青云杀死苏州城5000太平军。在电影中,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缺粮。

在中国古代有句俗话“有粮好聚兵”,所以如果没有粮食很可能会引发军队的哗变。在电影中,庞青云的人马都需要向其他人“赊欠”军粮,哪有多余的粮食来养活这多出来的5000人。为了防止投降的太平军将士复叛,以至于连累庞青云的“乌纱帽”,所以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屠杀。毕竟,作为“叛军”的太平军,对于清廷而言,死活都无所谓。所以,庞青云才会如此有恃无恐。

其实,庞青云的苏州杀俘,原型是当年李鸿章的苏州杀俘。公元1863年,李鸿章的淮军对苏州城的攻击日益强烈。原本驻守在苏州城的李秀成已经被调到天京,主持苏州城防御工作的是慕王谭绍光。而城防主力则是以纳王郜永宽为首的“四王四主将”。这8人看出了太平天国大厦将倾,于是与李鸿章派来的招降代表程学启见面,并同意了献城投降。

1863年12月4日,就在慕王谭绍光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这8个人动手杀死了谭绍光,并且屠杀了近1000余人的来自两广的“老兄弟”。在郜永宽等人打开城门,并将谭绍光的首级交给李鸿章之后,李鸿章率领淮军进城了。就在此时,新问题产生了。这“四王四主将”踢出了三点要求:第一,“受翎不剃发”;第二,保留部队两万人并据守半个苏州城;第三,保奏他们为总兵官。李鸿章不同意。对此不能接受的李鸿章,当日就动了杀机,将这8人全部杀死,并对城内的太平军展开屠杀。只是死者有多少,并没有详细的数字。

其实,这里有个问题比较奇怪。为何郜永宽等人为何不在投降之前踢出条件,眼见利用价值越来越弱,才踢出咳咳的条件呢?或许这就是李鸿章为了杀他们找的借口。毕竟,在太平天国后期,所谓的王也好,主将也罢,不过是一处处拥兵自重的实力派。名义上有太平天国的王爵,暗地里又和清军进行勾结。比如安徽的苗沛霖领受了太平天国的奏王,但是却最终出卖了英王陈玉成。所以,李鸿章对于这些大大小的骑墙军阀并不信任,于是只好将其杀死,避免出现其他变故。毕竟,这8人,统帅的军队达到2万余人,真要闹僵起来,必然会是一场超级风暴。

所以,四王四主将的头颅,成为了李鸿章的向清廷表明忠心的“投名状”,与所谓“长毛”决裂,而且完完全全效忠清廷。


潞州节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看是电影还是真实历史。

电影里面,很简单,没粮食。

当时军粮供应严重不足,如果供应给苏州城内的降兵,庞青云就不能继续抢功攻打南京。

庞青云本来就是利用所有人为了自己功名利禄,最终目的就是占领南京。此时当然六亲不认,将降兵杀光,只是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而已。

真实历史就是李鸿章在苏州杀降兵。

原因如下:

第一,对太平军不信任

太平军假投降并不是第一次,而当时太平军将领提出要保留部队的完整性。

资料记载:八王5日下午16时之后提出要求,他们让程学启转告李鸿章,要求添立二十营(一万多人)、奏保副将以上官职。

当时苏州太平军还有约2万多人,而淮军围城的也不过4万人而已。

留着这样一支不可靠的部队,对李鸿章是个很大的威胁。

第二,不愿意给钱给官耍赖

当时淮军的军饷很紧张,主要依靠上海地区的供应。

但之前淮军数量只有一二万人,供应还是凑合的。

此时淮军已经增加到七八万,军饷开销很大,逐步坚持不住,李鸿章为此焦头烂额。

但之前骗苏州太平军将领投降,开了很多空头支票,许诺给大量军饷,还许诺太平军投降的八个王都可以当官,现在无法兑现。


既然兑现不了,干脆杀人灭口,直接耍赖。

反正李鸿章有朝廷支持,苏州丢了以后南京也危在旦夕,可以不用考虑后果。

唯一只需要搞定中间人,常胜军领袖洋鬼子戈登就行了。

第三,朝廷暗中鼓励

总体来说,慈禧对于太平军极为痛恨,是很希望将他们杀光的。

之前湘军曾经多次进行屠城,朝廷均没有干涉,装作看不见。

相反,淮军的军纪较好,主要是他们的举动多在洋人监视下,除了上海的各路神仙,还有协同作战的戈登在内的大批洋人官兵,不能乱来。

但李鸿章心里清楚,即便他屠城,慈禧也是绝对举双手双脚支持的,所以毫无顾虑。

事实也是如此,慈禧并没有因为苏州事件对李鸿章进行任何处分,反而还帮助他搞定了愤怒的戈登。

史料记载,对于戈登因为降兵被杀的愤怒,李鸿章和慈禧都不以为然:在李鸿章看来,戈登是妇人之仁“煦煦妇人之仁,胁令收抚,稍一濡忍,变生肘腋”。慈禧也认为戈登不知道屠杀的意义“不知此中权衡自有一定之理”。


萨沙


因为满清的士兵,尤其是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仍然代表着腐朽、破落的旧观念,那就是杀光一切造反的人是最简单、最省事、维持稳定最好的方式,是王道。

首先说曾国藩,这一个被某些人拔高成圣人的,实际上是一个出名的刽子手。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曾国藩痛心疾首,认为朝廷“数十年来该杀不杀之人太甚以致今日之颓势”,也就是说曾国藩认为就算是未有起义爆发时候,也应该有事没事把“刁民们”割韭菜一样杀光,而在九江、安庆、武昌、南京等地,曾国藩的湘军所到之处,更是执行比100年后日本人还残忍的三光政策。

“鸡犬不闻三千里”

“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

“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

“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

“自五代 以来,生灵涂炭,殆无愈于今日。”

“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 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

可以说曾国藩是近代史以来中国最反人类最残暴的军队。

回到电影中,庞青云的原型是同治九年(1870年)被刺杀的两江总督马新贻,但是,比如苏州杀降得实施者就不是马新贻,而是晚晴所谓“名臣”李鸿章。

李鸿章此人杀人更是娴熟老手,苏州之战,李鸿章的淮军在戈登的“常胜军”配合下,多次围攻苏州。最终,

守城的太平军纳王郜云官丧失抵抗意志,试探向淮军投降。

郜云官认为为戈登最讲信用,便通过他居间做保。郜云官出城会见戈登,承诺献城,戈登也信誓旦旦地向纳王亲口保证其生命安全。于是郜云官回城后杀死谭绍光,带太平军放下武器投降满清。

不料城陷两天后,李鸿章认为太平军归降没啥意义,不如杀光了事,淮军对着数万放下武器的太平军大肆屠杀。郜云官儿子等人逃到戈登驻地,跪求庇护,哭诉父亲已人头落地!

听到消息的戈登暴跳如雷,认为这是对他的信用人格的侮辱,暴怒的戈登拿着手枪到处找李鸿章算账,扬言如果满清不好好解决,他就把苏州交还给太平军,甚至带着常胜军加入太平军。

最终赫德作为中间人,调停了戈登同李鸿章,李鸿章假惺惺的向戈登道歉,说这是不得以而为之的事。

最终,李鸿章凭借滚滚人头,逐渐位极人臣。而杀降屠城,也成了某些人眼里李中堂的“丰功伟绩”


总之,无论是因为粮食短缺、还是价码谈不拢、还是信任度不够,这种行为,都是应该唾骂的。


凤妩一


由于《投名状》电影中的情节跟历史有非常大的区别,所以这个问题就只在电影中考虑。庞青云选择诛杀苏州城所有降兵,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已经没有了收编的本钱,更没有遣散的资源,最后只能选择用这种极端方式来杀死苏州城内的所有太平天国官兵。

事实上,在苏州之战胜利后,庞青云自己也成了强弩之末,正如陆大山所说,苏州之战已成死局,攻守双方都会死。在苏州之战的末期,庞青云已经没有了再打下去的本钱,九个月的围城已经耗光了山字营所有的资源,摆在庞青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撤退,二是继续打下去,但这两个选择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1、如果庞青云选择撤退,那九个月所付出的代价将得不到任何回报,而背后养精蓄锐,并有着充足粮饷供应的魁字营则会趁虚而入,一举攻克早就断粮,并且即将崩溃的苏州太平军,拼杀九个月却得不到任何战功,原有的粮饷资源又消耗殆尽,庞青云的山字营恐怕就要就此走向崩溃。

2、庞青云设法从外部得到粮饷供应,继续坚持攻克苏州,但即便如此庞青云在这一环节也很难得的好处,因为在九个月的围困战中,苏州城早已一无所有,除了数千名需要张嘴吃饭的太平天国将士,庞青云的军队在苏州很难得到补充,除了一个没有实际利益的战功,庞青云的军队让人很难继续维系下去,因此庞青云只能立刻展开另外一个计划,就是在拿下苏州城之后,在最后的粮饷没有断绝之前,迅速带领部队攻克南京,既得到了剿灭太平天国的最后之功,又可以从经历战火程度不深的南京城内获取战略资源继续维系自己的军队。



所以庞青云只能选择第二条出路,但是另外一个难题又摆到了庞青云面前,就是苏州攻克后剩下的数千太平天国降兵怎么处理?选择收编,庞青云军队剩下的粮饷已经不多,自己使用都不够,又如何补充这数千名太平军将士!就地遣散,苏州城原有的物资早就已经耗尽,这只太平天国军队一旦遣散,又吃穿无着,他们只能又重新起来造反,甚至刚刚占领的苏州很有可能又会因为他们的造反而失守,别说攻克南京,长达九个月的苏州之战的结果很有可能又要付之东流,所以在庞青云挥军直指南京之前,处理掉这数千名太平天国官兵是庞青云的首要任务。

想收编,又没钱!想遣散,又怕造反!收也不行,送也不行,那就只能有最后一条出路,通过屠杀的方式让这支军队彻底消失,彻底甩开这个累赘和包袱!


辽宁资深球迷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投名状》是2007年,由著名导演陈可辛,叶伟明导演,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徐静蕾领衔主演的一部电影,内容讲述是三个结拜兄弟,从小部队一步步成长为一方军阀,而后兄弟内部因为女人,权利,义气等等原因,起了内讧,最终活下来的大哥庞青云,又惨死于慈禧太后的暗枪之下!



其中有一个镜头,三兄弟带领大军,攻克了太平军占领的苏州城,在经过数日的鏖战后,太平军投降了,可是在三兄弟带领部队进城后,面对5000俘虏,庞青云命令他们聚集在广场上面,关闭城中大门,清军站在城墙上面,对着下面广场的5000余手无寸铁的投降太平军,搭箭拉弓,惨叫声咒骂声痛哭声一片,简直是惨绝人寰。最后,一切归于平静,唯有城墙上面麻木不仁的清军士兵,还有广场上面一地血肉模糊的尸体!

对于庞青云的大屠杀,二弟赵二虎非常的痛心,愤慨,无奈,因为这5000投降的士兵,正是赵二虎拍着胸脯告诉人家,投降就可以活命,所以人家相信他,才投降的!

然而,他还是没能保住这5000人,赵二虎是一个光明磊落,有情有义的汉子,此情此景,唯有心灰意冷,无尽的自责!

那么,庞青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粮草不足!

电影中也说了,自己的粮草只够十日,哪里还有其他的粮草给别人,所以庞青云杀了这5000人!

第二:怕这5000人是诈降!

当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可谓是如火如荼,因为都是农民居多,大家一起同心协力,推翻腐败的清庭,建立起人人平等,安居乐业,有饭吃,有地种的社会,所以响应的人非常多,这5000人,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不会反水!所以唯有杀之才能安心!

第三:庞青云立威!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时候的庞青云,因为莲生(赵二虎的妻子,徐静蕾饰演)的原因,已经视赵二虎为眼中钉了,并且赵二虎在部队中的威望很高!这对于庞青云这个外来大哥(部队中的骨干大多是赵二虎当土匪时候的手下兄弟。)是个不能忽视的隐患,而庞青云又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

这5000人是赵二虎劝降的,以自己的信誉人格保证,才说服这些人的,但是庞青云呢,偏偏就是要杀掉这些人,打脸赵二虎,相信在那一场血腥中,赵二虎是被咒骂最多的,因为在这5000人眼中,赵二虎就是个小人,骗子!

经过这件事后,庞青云的权威更大,而赵二虎心灰意冷,更加被动!

所以,粮草不足,担心士兵诈降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立威,彻底的压制赵二虎!

在这里面,包含了对情敌的厌恨情绪,对权利的渴望,对资源的强烈占有欲和支配权!

所以最终,庞青云害死了赵二虎,而姜午阳发现了大哥庞青云的真面目,誓死要为二哥报仇,并且在和庞青云的战斗中,大声怒吼当年三人结拜时所发的誓言,这一声声誓言,是在拷问庞青云的良心!

谢谢大家!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深圳小哥带你看深圳


二战后,占领日本的美国将领麦克阿瑟对当时的美国总统说:要么给我粮食,要没给我子弹。很简单:给粮食,就能够让百废待兴中的日本百姓吃饱饭,他们就不会闹事;给子弹,就和苏军对付日本战俘一样,全部杀了,那么人少了粮食就够吃了。

投名状中的庞青云面对的情况和麦克阿瑟一样,但是他的上级是清廷,不是美国总统。所以他等不来粮食,等不来粮食那么庞青云的信用就会破产,投降的太平军士兵将会愤怒的发动兵变——横竖都是个死。

什么是投名状?《水浒传》王伦让林冲纳投名状:去山下杀个人!这样,你就成了真正的逃犯,没有了回头路,要跟他王伦走到底——哪怕是死路。然而清廷要庞青云交的投名状不是杀一个人——而是杀几千上万人(太平军)

其实,在《投名状》中,清廷并没有打算让苏州城中的太平军活着;清廷的目的是让庞青云去做这件事——杀了,那么庞青云就是永远选择站在了清廷这一边,杀降后,庞青云也必须依赖清廷,否则自己就会被清廷的对立者剁了。放掉了太平军,庞青云就纳不了投名状;那么清廷也不会接纳庞青云。

很明显,庞青云没有那么高的道德水平,他也不打算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保全这些投降士兵。

很可惜,庞青云不是麦克阿瑟,庞青云就是要纳投名状——这些士兵就是。林冲开始不肯杀无辜路人,王伦始终不让林冲入伙。庞青云也一样,他就是水浒传里的林冲,而清廷就是王伦。他投靠王伦者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在清廷的那种体制下,曾国藩、李鸿章尚且是清廷的棋子,无用即可弃之。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庞青云。


嘟嘟读读


电影《投名状》中,庞清云杀掉苏州投降的士兵虽说残忍了点,但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缺粮.这个原因导致庞清云不会救投降的士兵.当时庞清云只借到大约4000人十天的粮食,并且庞清云还要在十天内攻打南京,而投降士兵大约也有4000人,还加上城中百姓,所以庞清云放弃了这些士兵.

其二,信念.庞清云一直的信念是解救百姓,让普通大众能生活的好点,这也是这角色在电影里一直贯穿的信念.同时也是为什么庞清云不放掉这些士兵而选者杀他们.原因大概是:

一,放掉这些士兵容易,可遭殃的是百姓.为什么?其实也简单,电影里也有说,他们放下武器是百姓,拿起武器是兵.而他们本来就是兵,再受饥饿威胁的话,有可能就会变成匪,烧杀抢掠肯定的,毕竟饿了这么多天,受苦的是更多的百姓.所以不能放.

二,如果放掉这些士兵,也许会导致攻打南京的难度.从电影可以看出,这些士兵不愿收编,这也说明有些士兵还是有可能去逃奔南京或者报信或者出现一些意外.而南京城有一百多万的百姓,权衡之下,肯定不会放掉这些士兵.这点不用怀疑,庞清云做得出,他为百姓杀了二弟(二虎),弄得兄弟相残.可见他对自己心中的信念的坚持.

其三,朝廷的压力.电影里他每攻打一城,都会由魁字军来接手,魁字军也不会放过这些士兵.如果不杀且有可能还会成为朝廷官员手中的把柄,不利于他心中的信念.前面我说过,他是个为了自己心中那个信念不顾一切的人.

最后说下,《投名状》是改编"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因此庞青云原型是马新贻,据中二虎原型是曹二虎,老三原型是张汶祥.但由于流传版本太多,所以称为奇案.


意马平巛


这个问题问的好,但是很多答主只回答了前半部分,就是庞青云杀死了苏州城的降兵,这个问题电影也有所交代,那就是粮草有限,那么,庞青云真的是因为这个原因不愿意纳降苏州城的士兵吗?庞青云的粮草虽然只有十天,多了4000士兵也就变成了五天,但是8000士兵的战力攻打南京城不是更容易!

深思一下我们会发现,庞青云不接受苏州士兵的投降还有一些原因,试想一下,倘若庞青云同意苏州城士兵投降,然后带着这些士兵一起攻打南京城,那么这些投降的太平轮会拿出全部实力吗?我想不会的,极有可能和南京城里的士兵里应外合围剿庞青云的队伍!

所以苏州城里太平军的首领投降时也是说让这些太平轮回家种田,所以问题的重点在于庞青云为何不放苏州城的太平军走?放走无异于放虎归山,这4000太平军和南京城兵力合并对于庞青云威胁巨大,毕竟南京城粮草还是充足的,而庞青云只有十天的粮草!

所以,无论是纳降还是放走都会有产生不良的后果的可能性,即使放走的太平轮不会全部回南京,一部分兵力回到南京对于庞青云也是极大的威胁,作为久经沙场的庞青云怎会不懂这些,所以杀死所有苏州城投降的太平轮从兵法上讲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都知道《投名状》是根据历史事件改编,在,1863年李鸿章带兵攻打苏州城,而苏州城内部将领不和睦,太平轮苏州城首领谭绍光和下属郜永宽素来不和,在苏州城被李鸿章围困之际,郜永宽便积极联系李鸿章,随后郜永宽杀死谭绍光投降于李鸿章!

而李鸿章的手下程学启发现太平轮依然保持戒备,而且没有留辫子,郜永宽以“请辞”威胁李鸿章下决策,最终李鸿章将投降的太平轮全部杀死!

类似的事件在历史上也有,都是防止降兵再起祸端,而类似事件的降兵数量都比较大,正因为降兵数量较大才会有隐患,倘若投降的兵力和对方相差悬殊也不存在威胁,也就不会有屠杀降兵的事情发生!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仅供参考,觉得不错的关注我呢?


草根说电影


《投名状》是一部极为精彩战争题材电影,据说李连杰当时的片酬就达到了一个亿。虽然当时的票房不尽人意,但是却斩获了多项大奖。



电影中最令人震撼的就是庞青云在苏州杀降,场面极为残忍震撼。城下满是投降的太平军士兵,他们手无寸铁,但是立在城墙之上的庞青云却下令将他们全部射杀。

电影中杀降的原因庞青云说的很清楚,他们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供给投降的太平军,而一旦粮食断绝,这些投降的士兵又会拿起刀剑和自己作对,为了防止他们降而复叛,所以庞青云狠心下令处决了城中投降的5000太平军。



苏州屠城历史原型

实际上苏州屠城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在太平天国后期,李鸿章的淮军围困苏州城,这时太平军和清军经过了几次大战,李秀成认为苏州城早晚必然丢失,所以便提前撤退回了南京。



留下来的谭绍光部队决定和苏州城共存亡,但是无奈遭到了郜永宽等八人的背叛,被杀身亡。在郜永宽等八人杀死谭绍光后便投降了李鸿章的部队。

这时李鸿章顺利的进入了苏州城之中,但是李鸿章在进入苏州城的第二天便设计杀死了郜永宽等八人,之后开始了疯狂的杀降屠城行动,具体杀降的人数已经无法考证,一般认为不会低于两万人。



苏州杀降原因

太平军的投诚真假难辨

郜永宽为首的八降将投降以后,一直控制着大半个苏州城,并且要求立二十营,占领除去东门之外的所有苏州城,为此在苏州城中各处设立了关卡。

除此之外,郜永宽为首的八降将要求朝廷“奏保总兵、副将实职,并且需要指明何省何任。”



对于李鸿章来说,种种的迹象表明太平军非真心投诚。而且李鸿章联想到弟弟李鹤章在太仓受降时,因为太平军诈降而腿部中弹。

所以在这种投诚真假未辨的情况下,李鸿章决定设下鸿门宴,杀了郜永宽等八降将。



朝廷不希望李鸿章做大

实际上清政府限制了李鸿章淮军的军饷,如果苏州城中数万太平军投降李鸿章,显然对于清政府是一个更大的麻烦。

当时苏州城刚刚经历了大战,城中百姓衣食无着,一旦朝廷没有粮食发放给这些太平军,必然会引起新一轮的暴乱。



综合来看,太平军投诚真假难辨,朝廷对于李鸿章有诸多限制。而且李鸿章的部队数量不是很多,根本无法完全管理太平军投降的军队,种种原因加在一起,最后导致了李鸿章决定杀降。


我是越关


放掉?那可是5000多人,是一个非常大的队伍,如果把他们放掉,他们可能会再次聚集和庞青云的队伍打仗,那这样的后果是非常危险的。与其有一点风险来给自己增加5000多人的竞争对手,还不如直接杀掉以免后患。

慈不掌兵,庞青云的做法虽然看起来非常的残忍,也深深的伤痛了兄弟的心,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庞青云的做法是最有利的,也是最现实的。赵二虎(刘德华饰)的初衷是把他们招下来,但是庞青云并不同意,其中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人心,庞青云怕他们会诈降。其次就在于粮食,原本就不多,又有5000多人,粮食根本不够,所以只能出此下策。
在电影中,庞青云是一个比较多疑的人,在经历过被骗失望之后,他对别人有的来自于近乎本能的不信任,甚至于对自己的结拜兄弟也有所隐瞒,更不要说和自己打了几年仗的敌人,他从内心深处就不会相信他们,就不会接受他们的投降,在一开始他答应赵二虎也是出于军事上的欺骗,没有真正的考虑过招收他们。


第二个原因就在于粮食。苏州城里面之所以答应投降就在于没有粮食了,已经没有了继续抗争下去的资本,所以他们选择将命运交付给赵二虎,但是对于城外的人们来说粮食同样紧张,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所以对于这5000多张嘴也是没有多余的,只能够按照最现实的做法来做。

所以庞青云选择杀掉苏州城的降将也是对现实的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