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華殺回馬槍?抱歉,時不待Google……

返華殺回馬槍?抱歉,時不待Google……

Google重返中國搜索市場?不存在的。

8月1日剛有外媒報道稱Google在2017年的時候就已秘密開發了一個代號Dragonfly的搜索引擎,有返華殺回馬槍的跡象,2日馬上就被國內媒體援引權威部門的話澄清其系傳聞,“並不屬實”。

這場Google搜索“重返中國”的烏龍事件背後,恰巧發生在百度發Q2財報的當天,這個敏感的時間點難免讓人浮想聯翩。而此時也正值Google吃了歐盟歷史上的天價罰單,有業者揣測其“或有意釋放回歸中國市場的信號,以刺激資本市場”……

無論是哪種原因,Google的主心骨業務搜索短期並無返華的確切消息。即便選擇了捲土重來,擺在其面前的最大問題在於,Google重返中國市場之路會如想象般的那樣順暢嗎?

想拿回丟掉的東西,卻早已相隔萬水千山

這已不是我們第一次產生Google要重返中國的錯覺了,自從2010年Google將服務器遷至香港,八年來但凡Google有一絲風吹草動,外界總是不自覺的超“重返中國”的方向聯想。就在不久前,在朋友圈刷屏的Google小程序“猜畫小歌”爆紅背後,同樣被外界解讀為返華的徵兆。

平心而論,Google目前以多個小產品試探中國市場與用戶的做法更像是迂迴的公關手段,也再次佐證了它對中國市場從沒有掉以輕心。尤其隨著中國互聯網人口基數的不斷增大,Google不免想一方面拿回自己丟掉的東西,另一方面再咬下中國市場份額的野心。

尤其是Google的主業搜索引擎業務,返華更是承載了其更多的商業思忖。搜索引擎中的廣告盈利一直是Google的主要收入。上個月Google母公司Alphabet發佈的Q2財報顯示,Google的廣告業務又成為賺錢擔當,Q2季度貢獻了280億美元的營收,同比增長24%,並佔據了總營收85.7%的份額。

假設能再度佔據中國市場,Google將雙向扮演那個最佳廣告通路的角色:一方面能助力中國媒體廣告業務不熟悉的外企進入中國;而另一方面,中國企業進入海外市場時,可以通過Google來在國外進行宣傳。但事實上理想與現實總是相隔萬水千山,Google返華面臨這幾個問題:

用戶對其品牌的認知障礙。八年過去,一方面是大量老用戶群體的流失,另一方面很多年輕的用戶甚至沒有聽說過Google。如果沒有VPN的使用習慣,新一代互聯網用戶對於Google最新的產品和技術實力早已經沒有了直觀認識。

Google失去了多少用戶,錯過了多少數據。而數據“斷層”讓Google丟掉了一大筆隱形財富。尤其是從搜索試圖轉向AI First的Google,最大的短板莫過於數據。已經脫離中國市場達八年之久的Google,對於中國用戶數據的收集和積累顯然已掉隊。儘管Google在算法層面世界領先,但作為收集數據重要的一環——Google搜索在華的一度缺位,讓其無疑錯失了積累中國大數據的先機。

缺失的八年,用戶和市場基石的不穩固也成為Google奪取中國市場之難,難點更多在於對中國市場現狀的陌生:要重新跨越雄厚的中西文化壁壘,逐漸向曾經那些深感“水土不服”的因素妥協與低頭……

“空窗期”進擊的百度,已悄然成為主導者

德意志銀行分析師Lloyd Walmsley在《We are Skeptical, but Assessing Google in China》報告中對Google搜索引擎返華持懷疑態度,列舉原因如下:1、百度已建立起的高質內容(如貼吧、知道)短期內難以複製;2、目前的大環境(中美貿易戰、數據敏感性等)也構成挑戰,06年Google在一次congressional hearing上因為參與審查受到廣泛批評;3、有報道稱Google因為道德原因終止與國防部合作;4、員工可能也並不支持。

如同分析師所指出的,Google更大的考驗有一點正出自於競爭層面,留給它大施拳腳的機會也不多了。

尤其在互聯網行業,八年的時間整個大環境早已改天換地。BAT要延續互聯網時代的榮光,會繼續攪局市場,與外來者形成抗衡之勢。尤其是曾經的“宿敵”——百度,其在Google離開的八年裡,抓住“空窗期”兇猛進擊,早已作為中國市場搜索引擎第一把交椅的位置。

事實上,在Google撤出中國市場之前,它的份額就比不過本土的百度。數據顯示,2009年,Google中國市場份額為18.9%,百度為76%。與2008年相比,Google中國市場份額下滑1.8%,百度市場份額則提高了2.8%。

縱觀百度這幾年的轉型思路,大致的邏輯是讓傳統業務扛起營收中堅的同時,利用無線可能的人工智能業務進行反哺。兩條主線脈絡清晰可見:一個是百度內容生態平臺,這條線是以百度APP+feed流資訊+百家號+聯盟+知識體系構成,正是Google目前最欠缺的。另外一個就是百度下重注、全力以赴的人工智能領域。

兩條主線上產品互相借力與反哺,逐漸構建出一個良性搜索生態。尤其在AI驅動下,百度搜索已經提前進入智能“新搜索”時代。通過“搜索+信息流”雙引擎,搜索數據可以幫助信息流走出信息繭房。“不搜即得”進一步提升了用戶獲取信息的效率,豐富了用戶獲取信息的寬度,也能非常有效地避免用戶陷入低俗內容陷阱。而基於AI技術提升自身的搜索體驗功能的同時,百度還通過新的排序機制、產品機制,聯合資源方共同打造共贏的新搜索生態。

時過境遷,早已物是人非。至少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市場中,Google和百度這對曾經勢均力敵的對手如今早已不在一個賽道上了。曾經在中國佔據三成搜索市場份額的Google即便歸來,更像一個局外者,眼瞅著百度在生態棋盤上落子如飛,而另一方面還要面臨中國搜索隊伍新兵的360、搜狗等採取相關的對抗手段。

Google如今亮出的底牌,多少有襲人故智之嫌

擁泵們依然給出支持的理由——八年前離開的那個Google是搜索引擎,而如今要殺回來的是一家無所不包的科技巨頭:提供搜索、移動應用商店、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等業務的Google。

看似龐然大物讓人生畏,但抽絲剝繭Google近年來亮出也不過幾張底牌,並多有襲人故智之嫌。

同是主打AI,相較蘋果、亞馬遜、百度、微軟早已落地的部分人工智能技術,Google一方面在創新之路陷入難題,一方面則不斷放出高科技Demo並在意識形態上游走徘徊。

像能與人類自然交互的數字助理,百度DuerOS已經落地。在消費領域與商業領域齊頭並進,喚醒量達上季度的近兩倍,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對話式人工智能生態,表現亮眼。在過去的人工智能與硬件設備結合的嘗試中,百度已經成功讓度秘脫離手機,以智能交互的方式深入手機、智能家居、智能穿戴和車載等應用場景中,通過語音交互的方式,滿足用戶所需。反觀Google數字語音助理Google Assistant,遠未達到這樣的成績單。

而從Google今年“後知後覺”對於搜索產品的轉型路徑看,Google做信息流也顯然在走一條通過“抄百度、戰Facebook”的迂迴路徑。因為,最早推出Feed流功能的Facebook在收入模式上與Google異曲同工,廣告貢獻了絕大部分,Google顯然看點了這點。而早在2016年,百度便開始佈局內容戰略,手機百度、百度瀏覽器等產品已陸續引入Feed流功能。同時搜索引擎出身的的Google再次看到了似曾相識、可以拿來套用的模式。前菜是搜索、主菜是人工智能,相似的發展路徑讓模仿與抄襲的動作自然不可避免地發生。

那個一度是全球科技創新風向標的科技巨頭,如今正陷入創新枯竭的窘境,難免讓人遺憾。

毫無懸念的是,Google還會透過諸多小動作以第三方的口徑不斷傳出返華的聲音,不斷刷“存在感”。但更現實的是,如若不想錯失中國的未來,Google一方面需要更為縝密和精巧的佈局,另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真實力來彌補過去“硬碰硬”之舉錯失的機會。

我想如果時間可以倒流,2010年重新來過的話,Google或許會低下高貴的頭顱,這將另外一個版本。

可惜,沒有如果。

——————————

王小琉(個人微信wangxiaoliu203406),微信公號“王小琉”。科技專欄作者,前中央媒體人。

智能硬件體驗者;IT&科技領域觀察者、記錄者、評論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