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高溫下的北京生活

特写:高温下的北京生活

北京市朝陽區東大橋地鐵站旁的一家冷飲店設立愛心冰櫃,免費為交警、環衛工人和快遞人員等戶外工作人員提供礦泉水和西瓜。新華社記者李欣 攝

新華社北京8月4日電(記者程露 倪元錦)對於外賣小哥魏浩來說,從有空調的餐廳裡取餐是一天中最涼爽的時刻。

每天早上7點到晚上10點,33歲的魏浩騎著電動車,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最近天氣太熱了,大家都不願意出去吃飯。我每天要接三四十單,比平時多十幾單。”魏浩說。中午室外溫度35攝氏度以上,汗水浸透了他的短袖T恤。

熱浪7月下旬起席捲北京。北京市氣象局7月30日發佈高溫黃色預警信號,目前,該預警仍有效。

氣象部門解釋說,北京正處於副熱帶高壓控制區域,盛行下沉氣流,加之風力微弱,太陽輻射更容易影響地表,因而地面溫度上升幅度較大,溼度較高,由此導致了近期出現的“桑拿天”。

中國氣象學上一般把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攝氏度時稱為“高溫”。數據顯示,今年6月1日至8月1日,北京的高溫日數為17天,已和去年全年的高溫日數持平,是1950年以來同期的第三多。

為了避暑,一些人湧入博物館、書店、商場等有空調的公共場所。

除了游泳館,商場是四十多歲的家庭主婦王小記最近常光顧的地方。

她說:“我現在至少一天吃兩根冰棍,還會喝很多冷飲。我覺得今年格外熱,家裡空調徹夜不關。”

除了冷飲,與炎炎夏日有關的產品銷量也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

北京一家屈臣氏店店長陳臘梅透露,在近一週的高溫天氣的影響下,店裡的防曬霜賣到斷貨。遮陽傘、美白麵膜、花露水的銷量急劇增加。

特写:高温下的北京生活

北京一處免費飲水點。新華社記者李欣攝

當魏浩在烈日下騎車穿梭於大街小巷時,孫長洪正忙著與冰打交道。

孫長洪是北京東城區一家室內冰場的經理,炎熱的天氣使更多孩子湧入冰場。

“我們目前日客流量達到500人,比其他季節正常天氣狀況下的人數將近翻一倍。”他說,“現在製冰機器每天24小時運轉,才能保證冰的質量,但能耗和成本也隨之增加。”

截至2018年8月3日11時,北京電網負荷已達到2356萬千瓦,再創新高。目前,北京電網負荷仍在持續攀升。

國網北京電力配備300多支應急搶修隊伍、240多臺發電機,在突發停電情況下緊急提供應急電源支撐,在輸電線路、變電站內及電纜隧道內運用智能巡檢機器人進行不間斷巡視測溫,實時掌控設備運行狀態。

7月底,朝陽區東大橋地鐵站A口出現了一個“愛心冰櫃”,為快遞員、外賣小哥、環衛工人和交通警察等戶外工作者們提供免費冷飲或西瓜。

特写:高温下的北京生活

“這個冰櫃是我們老闆安排放置的,平均每天免費發放近300瓶由各方捐贈而來的瓶裝水。上午11點到下午2點來取水的人最多,大多數是快遞員和環衛工人。”地鐵站附近一家飲品店的員工說。

目前,“愛心冰櫃”活動已經在杭州、上海、廈門等多座城市開展。

自7月下旬開始了悶熱模式後,中國多地都遭遇超過35攝氏度的“高溫”天氣。

3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佈高溫黃色預警,預計4日白天,內蒙古、吉林、遼寧、陝西、重慶等地的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37-39攝氏度。

2日15點48分,瀋陽的氣溫達到了38.4攝氏度,突破了1951年有完整氣象資料以來的歷史極值。

中國並非特例。持續極端高溫天氣近日襲擊整個北半球,亞洲、歐洲、北美洲無一倖免。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認為,全球極端高溫和降水增多,正是氣候變化的結果。

氣候變化對於魏浩來說只是一個概念,但他已經慢慢感受到了炎熱天氣帶來的煩惱。

“最熱的時候也是我們最忙的時候,好多送外賣的同行都中暑了。我這幾天也偶爾覺得頭暈,渾身無力。”他說,由於租的房子沒有空調,他夜裡靠電扇才能入睡。

一年前,魏浩從河北農村來到北京務工。一個月8000元的工資以及靈活的工作時間讓他毫不猶豫地加入送外賣大軍。

“北京比我老家熱多了,不過商場挺多,我能隨時找到商場乘涼休息。”他說。(參與採寫:張一諾、嶽亞茹、陳思琪、劉可欣、關桂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