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旁观者效应”使我们变得冷漠?

当你目睹一起车祸发生时,你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吗?心理学实验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事件发生时在场的人数。在场的旁观者越多,个体介入紧急情况采取救援行动的几率就越小;反之,在场旁观者越少,个体愿意提供帮助的几率就越大。社会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旁观者效应”。

心理学实验:“旁观者效应”使我们变得冷漠?

心理学实验

人们第一次注意到旁观者效应是因为1964年的一起惨案。1964年3月13日晚上,纽约一名28岁的女子Kitty Genovese结束了在酒吧的工作返回公寓,在下车往公寓走的途中遭到歹徒持刀袭击。她的公寓位于皇后大街一个安静的中产阶层居住区内,案发的30分钟内有38个人听到了Kitty的呼救声或亲眼目睹了袭击行为,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了警。一对夫妇甚至把两把椅子移到窗前观看这一暴力事件,并在事后调查中称他们以为已经有人报了警。最终,Kitty在被送去医院的途中就不幸死去了。事后媒体群众纷纷谴责居民们的冷漠无情,但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比起冷漠无情,“旁观者效应”似乎是一个更好的解释。

受到这则谋杀的启发,心理学家John Darley和Bibb Latane设计了经典的 “烟雾室实验”来研究旁观者效应。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坐在一间房间里填写问卷。突然,房间里开始升起浓烟,并且越来越重。实验有三种设定,第一种是被试一个人在房间里,第二种是三个被试同时在房间里,最后一种是被试一人和两个实验人员假扮的托儿一起待在房间里,这两个托儿面对烟雾的反应会是完全无视,泰然自若地填写问卷。

研究结果发现,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有3/4的被试会离开房间,冷静地向研究者反应烟雾情况;三人一同在场的情况下,有不到40%的被试会选择向研究者说明情况;在两个托儿无视烟雾的情况下,仅仅只有10%的被试会离开房间。

之后研究者修改了实验场景:当被试们在填写问卷时,一个在场的女研究者会离开房间,在她离开后被试们会听到一声摔倒的响声和痛苦挣扎的声音。实验结果与之前大相径庭,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70%的被试会离开房间提供救助;三人一同在场的情况下,40%的被试会进行救助;有两个托儿无动于衷的情况下,只有7%的被试伸出了援手。

心理学实验:“旁观者效应”使我们变得冷漠?

心理学实验

造成旁观者效应的原因有哪些呢?

1. 责任扩散

正如那句俗语所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每个在场者所分担到的责任就会减小,心里的罪恶感、愧疚感都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产生一种"我不去做,别人会做"的心理,每个人都等着别人去迈出第一步,也就导致了没有人去行动的"集体冷漠"局面。

2. 社会影响(从众心理)

个人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压力,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和行为上表现出符合于在场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当在场的两个托儿无动于衷时,被试往往会遵从多数人的一致表现,不会报告烟雾情况或帮助跌倒的人。

心理学实验:“旁观者效应”使我们变得冷漠?

心理学实验

3. 多元无知

当一个人对于周围的一切不确定时,往往会通过其他不明真相一头雾水的人来判断情况,结果每个人表面上都是镇定自若,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意识到事情的紧急性或了解完整情况。

这些心理现象其实和冷漠自私无关,是每个人在特定情况下都可能产生的判断反应。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旁观者效应呢?

如果你是旁观者:

一定要意识到其他人都有推卸分散责任的本能反应,无论人多人少都当成只有你一人在场,这样你就会担起责任。

如果你是受害者:

让旁观者意识到事件的紧急性;试着指定某一个人帮助你,比如“那位穿白衬衫的先生,麻烦帮我…”,这样就把责任明确到了特定的一个人身上。

所以,当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请不要顾虑周遭的人,勇敢的伸出援手。

希望读完这篇文章的你把这个知识传播给身边人,让更多人意识到自己应当有的责任。

乐天心理实习心理咨询师:沈昕宇

心理学实验:“旁观者效应”使我们变得冷漠?

心理学实验:“旁观者效应”使我们变得冷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