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标|《小偷家族》创影向标历史最高纪录!

《小偷家族》

8.5分

1.胡续冬 10分

诗人,译者,随笔作家,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在当前中国这种独特的「去浸润化」电影生产语境下,对《小偷家族》怎样赞誉有加都不为过。是枝裕和在《小偷家族》里不仅融汇了他之前多部作品里的问题意识和影像思考,更将这种思考推向了一个他现有的克制性镜语所能承受的极限:对当代社会细部肌理及其情感悖论的尖锐反省。用心之处比比皆是,《小黑鱼》的梗,名字的擦除与挪用之间的微妙考量,全家「听」花火时的机位与构图,触及内心柔软之处时的声画关系等等,不胜枚举。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醒那些在真空状态下凹造型的电影人如何冷静而有力地扪心自问生而为人的现实种种,更在于唤醒电影院里快被烂片毁掉的最本真的观影感受——去感受剪脚趾甲崩得满地都是这样的细节所具有的迷人的充盈感。

2.汽车大师 9分

电影撰稿人。

能做到不睹烟花只看人,对是枝裕和是一种突破。

影向标|《小偷家族》创影向标历史最高纪录!

3.风间隼 9分

影评人。

奶奶、妈妈、爸爸原来是老太太、阿姨、叔叔,凭利益结合的「家庭」,却有「正常」家庭所缺乏的人情和义气,靠运气和迷信的行窃生涯,却有传统江湖的余韵。从头到尾都是是枝裕和式的絮絮叨叨,却分明向福利国家的「编户齐民」理想和「边缘人群治理」投去了不屑的一瞥。生活在阴影下的人们即使看不到烟花,依然拥有海滩。摄影和音乐都是一流水准,暗部的色调,汗津津的季节感,怪异却提神的配乐,大银幕才能看出味道。安藤樱的泪水,中川雅也的坦白,还有两人边吃素面边调情,都是好戏。

4.把噗 9分

影评人。

润物细无声。

5.U兔 9分

电影书籍译者,电影活动企划。

剧本强大,台词非常有效,既有日常的生动庸碌,又有恰好扎心的金句。看到太多是枝裕和以前的东西,简直是对自己的一次大总结,既亲切又舒服。剪辑点近乎精准,节奏把控很好。删节后没有太明显断层。是枝裕和的家庭总是有所缺失的,这次「角色」齐了,而缺了血缘。正是这样特殊的家庭才影射出社会的复杂性,颠覆惯常认知的同时没有打破传统的「爱」。后半段看似冗赘,其实正是普通人对这种非正常关系的不理解与追问,同时也表明这样脆弱的关系确实是要付出代价并且也是有一定前提来维系的,并不是悬空的乌托邦。对方听不到的表白,却是字字都击中在观看人心上,我们替他们听到了,谁还没点太过珍视以至于不愿说出的东西。大人也是孩子,在社会里缓慢而笨拙地长大,也有一些拒绝长大的人,就成了社会的「悲剧」,影片恰好没有想定义「悲或喜」,而只是把这种立体的复杂形态呈现出来而已。

影向标|《小偷家族》创影向标历史最高纪录!

6.大奇特 9分

老电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小偷家族」自私又利他,所有关系都不是表面那样,只是停留在这一秒的舔舐依偎、相互扶持。真正目的是生存,可这不正是家庭的本质吗?柴田初枝默默说着「谢谢你们了」、祥太叫治「爸爸」是最动容的两个时刻了。这是一部导演主要议题的集大成之作——家庭、孤立、日本文化压抑的特质等等……

7.胤祥 9分

电影学者。

特地为能在院线看金棕榈加一分。片子在是枝裕和13部里也就是8分水平。水准基本打平《无人知晓》,确切说把《如父如子》和《无人知晓》做了个mix吧。虽说是枝裕和永远拍「创伤后共同体」挺套路的,不过这次故事翻得实在漂亮。可惜还是有点不够含蓄,也有点用力过猛。作为一次「个人风格回顾展」,让人能想起《空气人偶》《下一站天国》和《奇迹》也是蛮愉快的事情。

8.杨时旸 9分

中国新闻周刊主笔。

这家庭成员的关系如此戏剧又如此恬淡。奶奶一边说,血缘真是挣不破啊,一边看着海边毫无血缘关系的「家人」快乐地玩耍,家庭的意义、基础、决定性的根底到底是什么呢?一群人鼠蚁般地生活在逼仄的房间里,冬天瑟瑟发抖,夏天汗水岑岑。温暖来自于哪里?援交客人的拥抱和眼泪,教孩子叫自己一声爸爸,一家人齐整地在屋檐下仰望烟花,一座座小小孤岛连得成大陆吗?他们一家的生活几乎完全屏蔽于正常世界之外,但那所谓正常世界又真的是正常的吗?它早已超越了无聊的社会性政治性议题,只探究人心。男人躺在那里吊儿郎当地开玩笑说,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哦,这才是家庭的根基对吧?

影向标|《小偷家族》创影向标历史最高纪录!

9.刘起 9分

几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底层畸零人组成家庭依靠偷窃为生,这样一个对抗社会、传统家庭与伦理道德的主题,很容易拍成一个彻底批判性的社会问题电影。但是枝裕和看到了人性的自私与阴暗、也看到了社会制度的不公与虚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谅解,还是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羁绊。所以,小男孩在知道这些所谓的家人曾打算抛弃他逃走之后,依然说出了那句一直未曾说出口的爸爸。

影片在家庭情节剧与社会问题剧、工整的叙事结构与细节的逸事性、批判与谅解、温情与残酷、动情与冷静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在这一点上,是枝裕和确实更接近他所喜欢的德·西卡。

10.开寅 9分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电影学博士,电影理论学者。

这不仅仅是一出关于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如何组建和分崩离析的悲剧。它其实是是枝裕和关于超越血缘关系的情感的一次理想主义描摹。如果说组成这个家庭的基础是「阶级情感」,也不为过。更进一步,它内含了一个以情感为纽带形成乌托邦而与外在世界对抗的温柔反叛意图。它的巨大悲剧性正是来自于乌托邦被道德伦理和规范原则所碾压至粉碎的残酷结局。安藤樱在监狱探视室玻璃后面的微笑堪称这一年来最动人的表演。她将一股决绝的勇气化作最后的宽容传递给了已然成为这个家庭的「叛徒」的城桧吏。

这是一部以弱者的温和善意与牺牲精神挑战人类道德伦理制度上限的无政府理想主义之作。在我看来,也是是枝裕和继《幻之光》以后的最佳。

影向标|《小偷家族》创影向标历史最高纪录!

11.电子骑士 9分

影评人,在《科幻世界》开有科幻电影专栏。

日本导演一贯的温婉、细腻,在家长里短中展现出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社会如此发达,仍然有很多底层人们在挣扎着生活,有时这无关金钱(几个孩子其实都来源于家境不错的家庭)。

就在你可能觉得整部影片过于自然主义和琐碎时,结尾一段情节突然转折,强力提出直指人心无法回避的问题:到底何为爱?何为家庭?何为父母?何为教育?何为人生……影片的力度顿时显得强烈了很多,用句形容书法的话形容叫「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结尾落在小姑娘再次向外张望,欲和人说话处,余韵悠长,简直绝妙!

是枝裕和的这部影片,导演看似是全然客观外在的,如同拍纪录片一般,避免了国内一些现实题材电影那种先入为主,价值判断在先的毛病;但导演的态度,导演的心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通过绵密细致的情节、细节层层展现,互相印证。感觉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影片中最喜欢和欣赏的演员是安藤樱!表演松弛自然,拿捏非常到位,形体恰如其分却不掩其内在之美!让我联想到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小林正树时代的很多日本女演员。其他演员也都非常出色,特别是几位小演员。当然,松冈茉优的美丽魅力也毋庸置疑。

12.tyger tyger 9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硕士导师,电影学者。

看了脊背发凉。在我看来,我们之所以被吸引,与其说是由于爱不如说是源自恐惧,是枝裕和的故事已在试图描画一个乌托邦,一个共同体的可能性,藉以抵御人类将要到来的可怖运命~

13.悉尼卡通 9分

影视剧编剧。

不想评价,安安静静去看就好了,影片里该说的都说得很清楚了。

影向标|《小偷家族》创影向标历史最高纪录!

14.陆支羽 9分

影评人,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著有《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1.比血缘更重要的羁绊,是爱。2.听得见烟火的房间,看得见大海的弹球,已然是命运最大的馈赠;娓娓道来、含而不露的认真,是注定看不腻的是枝裕和。 3.谢谢你们了!那些说不出口的话最动人,而伤疤是联结彼此的纽带。4.安藤樱哭戏全场最佳;小演员附体柳乐优弥;树木希林内心藏深海。

15.吴泽源 8分

是枝裕和将他早期电影的残酷与后期电影的温情相互平衡之后,得到的集大成之作,处处可见他对《无人知晓》《如父如子》等作品中主题的重新阐释。它在戛纳获得大奖,或许是因为它没有任何短板;而它的长板则在于那些散落四处的动人瞬间,如树木希林用沙子对自己的「掩埋」,和安藤樱对佐佐木美结的拥抱。至于松冈茉优与池松壮亮之间同样动人的情感依托,则需要观看完整版才能体会更多。

16.闵思嘉 8分

影评人。

是枝裕和这次是在试图探讨、重构「家」的意义,探寻「家」的其他可能性。家也可能是非家,非家也可以是家。最后这个家庭解体并不是在验证「非血缘家庭」的不可行性,这种解体本身就是对「血缘家庭」的唯一性的一种角力、一种另外的声音、甚至是一种抗争。而且,这个家庭也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着了,没有回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祥太,叫出口却无声的爸爸,会面室里的坦诚,不也就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家庭吗?这次的是枝裕和并不残酷啊。反倒是有一种问询未知的、新生儿一样的毫不设防,以及试图把社会规则边界往外推一点点的勇气。

影向标|《小偷家族》创影向标历史最高纪录!

17.西帕克 8分

影评人,电影网站主编。

是枝裕和电影有着扑面而来的各种细节,呈现出一种非常自然的生活气息。他试图靠展示现实中几乎难以存在的「自选家庭」,来质疑传统的亲情和血缘,比一般的温情片确实高了一点。

18.亵渎电影 8分

电影从业人员,微信公众号「亵渎叔推荐」运营者。

看过是枝裕和导演所有的电影,算是一起成长比较熟悉的一位导演,一路看下来,会发现他在创作上的不断思考和尝试。从《步履不停》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之后,他一路把家庭题材的片子拍成了鸡汤,然后就跳出创作的舒适区,拍了一部《第三度嫌疑人》,但风格上已经非常的成熟,早就有大师风范。到了这部《小偷家族》,既是他在舒适区内的创作,同时他也延续了上一部的尝试,加入了社会问题,在剧作的处理上延续了半开放,故事最后也没有真相,没有明确的答案,只是把值得思考的问题呈现出来,留给观众。导演这些年擅长并思考的东西都放在这部电影里,就像一个阶段性的完美总结汇报,非常让人好奇他下一部的法国片会做什么尝试。

19.徐元 8分

电影媒体人,曾任《电影世界》主编,现为《人间电影》制作人及「枪稿」公众号主笔。

是枝导演已经修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看似处处闲笔,波澜不惊,实则环环相扣,绵里藏针,比起《无人知晓》《如父如子》,视野、格局、境界,都又再上层楼,既拷问了具象的当代日本,但也仍然是泛义的人性思辨——而能同时完成这两种任务者,真不愧为大师了。

影向标|《小偷家族》创影向标历史最高纪录!

20.刘宇清 8分

电影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大概是第九届上海电影节前,我作为选片委员看了参展的《无人知晓》(碟片还是录影带已记不清了),深深地被感动,那种力量,《小偷家族》仍然无法替代或超越。

很多关于小偷的电影杰作,比如《扒手》《小武》《小偷日记》……,(知识分子)从边缘者的角度,都会发现深刻感动的人性,但从常人的角度,所有「小偷」都带有法律和道德的「原罪」。这种纠结,正是艺术的伟大之处:不要迷失自我的崇拜或者礼赞,而要自我意识的观察和思考。

至今清楚地记得,十七年前,我刚刚站上大学的讲台,毫无质疑地给学生讲《小武》,对「小武」的命运抱不平,同情甚至当作「英雄」。突然,一个女生拍案而起,满怀愤怒地说:「老师,等哪一天,您的钱包被偷了,你就晓得滋味了!」(后来知道,在前一天返校的公交车上,她的钱包被小偷偷了,还在伤心呢)。此后,但凡社会规则、道德伦理和艺术审美相互纠结的问题(影片),我都不敢轻易置喙。《小偷家族》当然是一部杰出的电影,但圈内人毫无保留地赞美,我不敢完全认同。

21.黄文杰 8分

高校教师。

假的家庭,真的情感,近年关于孤独最好的电影,也是是枝裕和对《礼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儒家理想的现代省思与回应。

22. 秦婉 8分

凤凰电影策划。

世俗意义上的坏人的好与平凡,多么难的选题啊,人生当中能遇到的情感并没有那么多理由,可能也是因为是枝裕和过去几部电影的积累,本片颇有些集大成之势,包括叙事反转的方式。安藤樱抓住了有限的空间绽放自己的光芒,是枝裕和给她的空间也很巧妙。

影向标|《小偷家族》创影向标历史最高纪录!

23. 独孤岛主 7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是枝裕和过往配方的混合调配,松冈茉优那条线其实非常重要。

24. 吴李冰 7分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电影研究者。

纵使将《如父如子》的主题激烈化,《无人知晓》的题材黑暗化,但依然是最近十多年典型的是枝裕和式表达,骨子里依然有他抹不去的温情流露。结尾「父子」道别最是典型,这一点是与追求极致表达僵化人性中的动物性活力、快意恩仇的今村昌平有很大的区别。再如将奶奶的死亡与小孩性意识的懵懂、牙的掉落剪辑到一起,显现的其实是生命的日常况味。整体观之,影片虽然对准了当下日本社会的最底层人物,但是枝裕和并未将之作为一种决绝的反抗性力量来展现,安藤樱扮演的信代最终还是愿意祥太找到亲生父母很能说明问题。纵观最近十多年是枝裕和的创作轨迹,他距离自视为师傅般存在的侯孝贤愈来愈远,倒是与他另一位欣赏的异国前辈导演德·西卡愈来愈亲近。

25.赛人 7分

影评人。

《小偷家族》有我喜爱的、熟悉的,并期盼已久的是枝裕和。那里的每一个演员都很好,弗兰克、树木希林、安藤樱,尤为突出。在小津的电影里,家庭是一个类宗教的场域。而是枝老早就对血浓于水产生怀疑,他相信情感只有在种种意料不到的供给中,才能互换些光亮。而人类在没有任何理念产生之前,包括家庭观念出现以前,人类就已经存在。《小偷家族》所反复强调的,家庭本身只是一种幻觉。当这幻觉散去时,所谓的港湾情结,不过是一场烟花效应。一家人看到了烟花,而我们看不到。了不起的是枝裕和,我要重新再看一遍。

《小偷家族》是现代文明的插曲或变奏,是工业化进程无法抹去的返朴,是类原始意味的抱团取暖。虽然这种温暖,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包括剧中人,也包括看到这部电影的人。

无论怎样,行窃都是对他者利益的损坏。他们中一些人的不以为耻,这就迫使他们必须以自我为中心来说服自己,可内心的良善同样是控制不住地要流淌出来的。影片让我们看到一个整洁规范的大和民族所不愿示人的另一面。

有爱的人,到那儿都能找到家。有恨的人,其实也是这样。是枝裕和这次想讲的也就是这些。

影向标|《小偷家族》创影向标历史最高纪录!

影向标|《小偷家族》创影向标历史最高纪录!

影向标|《小偷家族》创影向标历史最高纪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