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时才能不亚于谢安的名士,王猛为什么选择了苻坚而不是其他政权?

稀有灵犀


(王猛,字景略,东晋北海人)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来回答下。

(谢安)

首先澄清一个误区,别拿谢安和王猛比较,谢安就一个庸庸碌碌的废物点心,他在任何方面都比不上王猛。历史书上说东晋在谢安在任期间打赢了淝水之战,其实他靠的是运气,而不是实力。只能说谢安命好,心理素质过硬罢了,而王猛才是五胡十六国中最具才华和治国天赋的政治家。另外,在王猛担任苻坚的宰相之前,他不闻一名,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名士。因为王猛的出身特别低贱,是一个乡间小贩,以卖簸箕为生。

要讨论王猛为何选择苻坚而不是其他政权,这和此人的战略眼光、识人眼光以及人生际遇有关。王猛和苻坚君臣联手打天下治天下,是互相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单纯的王猛选择前秦苻坚。

【王猛曾经选择东晋桓温】

(东晋桓温)

在东晋大将军桓温北上伐秦的时候,隐居在华山脚下的王猛就曾经兴致勃勃地赶到桓温的军营,“扪虱而谈”,让桓温刮目相看。但是,王猛很快就看出桓温不是可以辅佐的明主,而是一个心怀篡位念想的奸臣,因为他在伐秦最关键的时刻逗留不进,军队距离长安只有一步之遥,而不进军,最终功败垂成。王猛趁着东晋败亡的机会逃离了桓温的军队,再次隐居。

【王猛是吕婆楼举荐给苻坚的】

王猛后来投身到前秦重臣吕婆楼(后凉开国皇帝吕光之父)当幕僚和舍人,正赶上前秦第二位皇帝瞎眼儿苻生在位时期,前秦的开国功臣被苻生这个大魔头杀的七零八落,年仅20岁的苻坚被推到了前台。苻坚就和手下的大臣们商量除掉苻生的对策,吕婆楼这才举荐了王猛。

【王猛得到了苻坚的充分信任】

王猛和苻坚这对君臣就此接上了头,二人连续谈论了几天几夜,苻坚高兴地无以复加,连连感叹自己遇见了诸葛孔明,从此就将布衣王猛在一年内五次升迁,坐到了宰相的位置,让他大刀阔斧地改革。王猛和邓羌联手,一起铁腕治理前秦,同时协助苻坚灭掉了前燕帝国,为前秦帝国的崛起呕心沥血。

王猛对天下时局看的很清楚,他知道东晋虽然苟延残喘,但不是速亡之国,就劝说苻坚无论如何都不能攻打东晋,并且要千万提防那些前燕降臣,不能心太软。然而苻坚就是心太软,也不听王猛劝告,在王猛死后12年,便举全国之力南伐东晋,最终败亡于淝水之战,前秦帝国随后分崩离析,苻坚被杀,国破家亡。


作家王麟


周恩来总理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这里的“扪虱倾谈”,说的就是前秦著名谋士、伟大政治家王猛的故事。

王猛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最出色的人物,在政权林立的时代,他为什么选择前秦的苻坚,而不是东晋或其他政权呢?要说清此事,得先了解一下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1、王猛生活之时代背景

王猛出生于公元325年,他生活之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代。东晋政权偏居江南,羯人的后赵政权雄踞中原,东北有慕容鲜卑之前燕政权,西南有氐人之成汉政权,西北有汉人之前凉政权,北方有拓跋鲜卑之代政权。

公元349年(王猛二十五岁),后赵政权在皇帝石虎死后迅速衰亡。慕容氏之前燕政权乘虚而入,入主关东;氐人领袖苻健则在关西建立前秦政权。在北方大乱的同时,东晋国力稍有提振,特别是桓温灭蜀,收复千里河山,实为东晋开国以来最伟大之事业。在北方大乱与桓温灭蜀两大因素刺激下,东晋国内北伐呼声高涨。

公元354年,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兵分三路北伐前秦,欲一鼓作气收复关中。桓温一路挺进,杀到长安城东的灞上,与秦军对峙。桓温指望能得到关中豪杰的响应,然而,三秦豪杰却多采取观望态度,静观其变,这是怎么回事呢?

正当桓温困惑之际,军营前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便是王猛。

2、扪虱倾谈,王猛登上历史舞台

王猛,原是北海郡人,学识渊博,为人风流倜傥,胸怀大志。但他却混得很不好,没遇到赏识他的英雄,大家以为他就是会吹牛的人罢了,打心眼里瞧不起。当时天下大乱,王猛隐居于华山,他虽有乐毅、诸葛亮之才,怎奈不逢燕昭王、刘备这样的明君。

直到桓温入关中,王猛认为机会来了。

桓温凭借灭蜀一役名震天下,乃是东晋一号英雄人物,此人会是自己可以竭忠尽力的主公么?王猛决定亲自前往拜见桓温,他的穿着非常简单朴素,只是一件粗布衣,一看就知是潦倒穷酸的书生。

见到桓温后,王猛没有因为地位的悬殊而怯场,他侃侃而谈,纵论天下大势,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抓虱子,一付旁若无人的模样。作为东晋军界一哥,桓温见过的人多了去了,但像王猛这么自信的书生,他却是第一回看到,心里颇感咤异,便问:“我奉天子之诏,统率精兵十万为百姓消灭秦之贼寇,然而三秦豪杰却没人前来归附,这是为什么呢?”

王猛不假思索便答说:“将军不远千里,深入敌境,长安已是近在咫尺,您却没有渡过灞水长驱直入。别人看不清将军的意图,所以还在观望,没有前来归附。”

一句话,令桓温拨云见日。桓温打不赢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但三秦的豪杰呢?若是没有攻克长安、灭掉前秦的决心,谁会来为你效死呢?桓温固然算得上是晋国响当当的人物,但距离真正的英雄人物还是有点差距。这个差距,就是破釜沉舟的勇气与一往无前的精神,他还缺了点。

扪虱而谈的王猛令桓温有些惭愧,一时间无以应答,沉默良久后才说:“江东没有人可与你相比。”于是以王猛为军咨祭酒,即首席军师。

错失进攻良机的桓温终于被前秦击败,在白鹿原一战损失一万多人,被迫撤退。在撤退时,桓温没有忘记王猛,任命他为高官督护,邀他南返。然而,王猛谢绝高官厚禄,不愿意前往东晋。

为什么呢?王猛有自己的考虑。

桓温在东晋已是人中之杰,但在王猛眼中,他还不是曹操、刘备这样的英雄人物。桓温有壮志雄心,这点是不可否认的,但作为统帅,他有致命的弱点:缺乏死战的勇气。以伐蜀之战为例,伐蜀之胜利,实有侥幸的因素,当时桓温作战不利,已经打起退堂鼓,只是传令兵弄错了,本该鸣金收兵,误击鼓前行,结果稀里糊涂反败为胜。然而,这种运气可一不可再。在关中之战中,桓温再度暴露出优柔寡断的作风,致使晋军错失攻取长安的良机,三秦豪杰因而采取观望态度,不肯来附。

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王猛的眼光非常毒辣,他的志向非常高远,要辅佐就要辅佐能一统天下的英雄豪杰,桓温显然还不够份量。

王猛还要等待,等待命中的贵人。

3、辅佐苻坚,共谋大业

王猛留在前秦,成了吕婆楼的座上嘉宾。吕婆楼是前秦重要官员,当过侍中、左大将军、尚书等,他对王猛的学识、智谋大为佩服,以为奇才。

这时,前秦政坛风云变幻。前秦天王苻健去世后,苻生继位。此人乃是是中国历史上最变态的皇帝之一,六亲不认,杀人随心所欲。八个托孤大臣,全部被他宰掉,遑论他人。人人自危的时代,只有一种保全性命的方法:干掉嗜血皇帝!

问题是,朝廷重臣、王公贵族都快被杀光了,谁有能力站出来除掉苻生呢?

有且只有一个人选:东海王苻坚。

且不说苻坚想不想夺权,单是想保也得破釜沉舟,一拼到底。不过,要想发动政变,一定要有宫中内应,苻坚想到自己的好友、时任尚书的吕婆楼。吕婆楼苦笑道:“我就是刀环之下随时可能毙命之人,不足以办大事。不过,我有一个朋友,他有不世之智谋,殿下应该向他请教。”

吕婆楼说的不世之才,正是王猛!

公元357年农历五月,苻坚与王猛第一次见面,这堪称是历史性的会晤。一个是前秦帝国的亲王,一个是一贫如洗的布衣,身份地位悬殊,然而一见如故,极为投缘。王猛侃侃而谈,从前秦局势谈到天下大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苻坚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心情激动,认为自己得到一个堪比诸葛亮的奇才。

这次会面的历史意义,不亚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会面,对后来的历史产生重大的影响。

王猛最终选择苻坚为辅佐对象,而不是桓温;选择了前秦,而不是东晋,为什么呢?

这里就必须讲到苻坚的为人。

很多读者对苻坚有不好的印象,因为他出现在历史课本的“淝水之战”章节时,给人感觉是个又狂妄又蠢的人。在苻坚晚年,王猛去世后,他是干了不少傻事,但从他的前半生来看,他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君主。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佛系皇帝”,在两晋南北朝的诸帝中,他是以仁慈大度而闻名的。

王猛看中苻坚什么呢?

史书是这样写苻坚:“性至孝,幼有志度,博学多能,交结英豪。”当时氐人对教育不太重视,所以苻坚小的时候,家里也没请老师教他。不想他八岁时,竟然自己提出要拜师学习经典。祖父苻洪听了大为咤异,欣喜道:“汝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邪!”就是说,你身为戎狄,以前世世代代只知道喝酒,现在却要学习文化,好事好事啊。苻坚学习是非常刻苦,因而博学多能。

苻坚是很魅力的人,他的长相与众不同,苻洪这样说:“此儿姿貌瓖伟,质性过人,非常相也。”同时代的徐统说他:“有霸王之相”,“骨相不恒,后当大贵”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不是寻常人等。看相有没有道理呢?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所谓“相由心生”,内心世界是会体现在外貌上的。比如说,有些人你看过去,就知道是个坚毅的人,就好象脑门上刻着坚毅两个字。

还有一点很重要:苻坚是潜力股。他跟桓温不一样,桓温只是权臣,不能让王猛有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而苻坚是亲王,只要他推翻了苻生,就是前秦的皇帝,只有皇帝,才能让王猛一展平生之志。王猛的理想是伟大的,志向是高远的。

在王猛的协助下,苻坚成功发动政变,杀掉变态皇帝苻生。在君臣两人通力合作之下,前秦从一个小政权一步步迈向超级强国。后来《晋书》虽然是站在东晋的立场,仍高度赞美苻坚的成就:“遵明王之德教,阐先圣之儒风,抚育黎元,忧勤庶政。”这不仅是苻坚之成就,更是王猛之成就。

我在想,王猛之所以不去东晋,还有一个原因:东晋崇尚华而不实的玄学,朝廷用人,不是看人的本事,而是看他是不是口吐莲花,玉树临风,这种浮华的政治氛围之下,就算王猛去了,能做什么呢?


回望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守护大中华纵横捭阖的血脉精魂。欢迎关注“君山话史”。


君山话史


王猛就好比一个求职者,其实他最开始选择的老板并不是符坚,因为在当时符坚还名不见经传,我们求职肯定是选择名气大的公司,或者实力雄厚的企业。而在当时说到名气,那就是非东晋莫属,我们中国人都讲究法统,无疑东晋代表正统性。而且东晋占领整个江南,当时江南比较太平,国内经济发展的不错。所以当时王猛是有意加入到东晋的。

恰在此时,东晋权臣桓温北伐,桓温北伐势如破竹打到了关中。王猛前往晋见,但是通过一番交谈,熟读经史子集的王猛意识到,桓温是难以成就大气候。所以他并没有跟随桓温南下,事实上最后真是如王猛所料那样。

王猛随后继续归隐,直到前秦崛起,纵观当时纷乱的各国,真的可以说符坚是个少有的仁主,符坚这个人的生平就不用我废话,他继任后大刀阔斧支持汉化,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前秦在他手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国家迅速崛起,所以从王猛选择符坚,也能看出王猛确实会看人。王猛假如符坚阵营,使得符坚最后一统华北,消灭当时中原霸主慕容燕国,吞并周围大大小小无数个割据政权。各自说符坚和王猛是黄金搭档,当时三分天下,前秦占据其二。假如王猛不早逝,天下终究会归前秦,也许前秦就会继强汉后第二个大一统的朝代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大家好!我是懂得一点职场又了解一点历史的面条君!

最近关于问答上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些英雄人物的讨论非常火!

而在众多的帝王之中曾经有一个人离统一中国非常近,可以说就是一步之遥了然而一场大败不但使他丢了国更是丢了命。这个人就是前秦昭宣帝苻坚。

他的扬起离不开一位超级智囊王猛的帮助。

那么问题来了,当中国境内那么多政权王猛为什么选择了最野蛮部族之一氏族的苻坚政权呢?

我们来看看当时中国南北两方并立的政权分别有哪些:

当时的五胡中,羯族政权已经灭亡,鲜卑族在东边有刚打下几十亩地就喜欢当皇帝的慕容家,南边有各派明争暗斗的东晋政权,西边是关中地区的秦政权。至于其它偏远地方的小政权王猛这样的牛人是看不上的

他的经天之才需要用在有识人之明的君主手中,其实刚开始他并没有看上关中地区的异族秦政权。他第一次出场是在东晋大军事家桓温北伐的时候。

公元354年的某一天,那是一个温暖的下午、也许是早上!一代雄主桓温驻军于长安附近的霸上一位衣着简朴却有名士派头的人指名要见大将军桓温。

于是桓温在捏着摆鼻子的状态下见到一位边抓虱子边谈论天下大事的猛男王猛。

王猛在看到东晋军队状况和桓温态度之后立刻指出了桓温此次所谓“北伐”不是为了恢复旧时晋国江山而是为了提高个人声望而已。并且他预感到桓温的地位不会长久。于是他拒绝了桓温代表的东晋朝庭的邀请又回到了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起来。以待天时再出山。

这一等就是三年,而在这三年之中桓温果然如预想中的那样并没有取得东晋的话事权而含恨之终还留下了一个成语遗臭万年。

而在关中地区的秦政权里苻坚也干了一件大事,这个叔伯家的旁姓子孙干掉了正枝的苻生政权。成为秦政权真正的主人。也许是这份魄力让隐居中的王猛看到了一个雄主的出现。于是他使了小手段让自己和苻坚相见之后也进行了一次深谈。

如果说低级的员工是属于被老板选择的弱势地位那么高级的CEO则是在选择让自己工作的开心的老板。很明显苻坚很符合王猛对老板的要求。

听话!放权!

我们从苻坚身上像是看到了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齐桓公的影子。都是非正常即位都非常尊重自己谋主甚至把他当成了自己的授业恩师。

王老师很感动也很欣慰!自己能有这样的学生兼君主,于是他在为前秦政权工作十入年期间选拔廉明,讲求实效,政绩斐然。在政治上抵制氐、羌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同时在军事上在防御东晋进攻的同时顺手灭掉和降服了几只不听话的少数民族政权。取得当时中国北方的暂时统一。

然而这就像一个人突然吃得太多如果不消化干净就随便乱动那样会闹肚子一样,前秦这个大杂汇政权如果没有清理干净自身存在民族矛盾是不可能冒然的向南方相对统一的东晋政权发动进攻。否则这刚吃撑的北方政权会像气球一样瀑的四分五裂。这个道理王猛懂!所以他在前秦统一北方之后开始清理内部各个前政权的贵族利益。只是可惜这位王老师没有能完成自己统一中国的梦想就离开了。

临死前反复叮嘱不要进攻东晋!可是当时正在盛年的苻坚不理解为什么王老师不让自己去实现老师未尽的遗愿。苻坚决定自己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实现它

于是才有了淝水之战才有了八公山上的草木皆兵!

也许这个道理在苻坚猖狂逃命时才理解老师当年为什么不让自己进攻东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