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洱上南溫村的創新蝶變:哈尼族「紅蛋節」的民族文化營銷路

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踐中,寧洱縣轉變精準扶貧方式,將“輸血式”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如何實現“造血”的內生動力?和今日君一起聽聽寧洱縣寧洱鎮上南溫村的故事。

寧洱上南溫村的創新蝶變:哈尼族“紅蛋節”的民族文化營銷路

丨上南溫村茶園

“2008年地震前,上南溫村是周邊最窮的村。我嫁到這來之前沒想到會這麼窮,村民在茅草房裡做飯,也不會種什麼別的菜,就種點山藥。以前單車加上微型車,整個村子一共才有七八輛,哪像現在,基本戶戶都有車,有些人家還有兩輛呢。”說著,村民白家琴指了指村裡乾淨整潔的公路,“十一年前這兒還是一條土路,下雨就是滿腳的泥巴,騎自行車有些路段還得扛著走,根本想不到會有今天這樣的好生活。”

如果不是親耳聽到,誰也想象不出眼前這個環境秀麗的哈尼族村寨曾經貧困的樣子。

寧洱上南溫村的創新蝶變:哈尼族“紅蛋節”的民族文化營銷路

丨當地村民在菜春茶

能有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外力幫助,更離不開內生動力。

寧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楊啟綠說:“過去我們搞扶貧大多是給錢給物,困難群眾把錢物用完了就又返貧了,這種‘輸血式’的扶貧方式,到頭來老百姓還是很窮,歸結原因就是沒有穩定的產業支撐。如何讓貧困群眾有增收的產業,真正實現脫貧後不返貧,一直是縣委、縣政府在思考的問題。

寧洱上南溫村的創新蝶變:哈尼族“紅蛋節”的民族文化營銷路

丨紅蛋節上的傳統祭祀

2015年開始,上南溫村注重攝取節慶文化精華進行文化營銷,將寧洱哈尼族傳統的重要節日紅蛋節,通過媒體宣傳、網絡直播等多種形式搞出了規模與經濟效益,把一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紅蛋節打造成了令人欣羨的民俗文化品牌。每年紅蛋節期間,上南溫村都會迎來眾多遊客。在村子中央的普瑪圖廣場上,蛋殼彩繪、摸紅蛋、划拳大賽等民俗活動,以及富有鄉土氣息的原生態文藝表演等輪番上演,不但熱鬧非凡,更讓人流連忘返。

寧洱上南溫村的創新蝶變:哈尼族“紅蛋節”的民族文化營銷路

丨紅蛋節活動中游客做的蛋殼彩繪

2014年8月,得知《明星到我家》綜藝節目來上南溫村進行錄製後,擔心劇組成員聽不懂當地話,由黨員帶頭,全體村民都積極開始了普通話的學習與普及。民俗和人文之美,成了紅蛋節最具吸引力的內涵。而這種美,則體現在上南溫每一個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村民身上。

寧洱上南溫村的創新蝶變:哈尼族“紅蛋節”的民族文化營銷路

丨大鍋煮紅蛋是紅蛋節習俗,當地村民正在為過紅蛋節做準備

上南溫村好客友善又具有現代服務意識的民風,使之成為了中科院京區科普學會夏令營活動的唯一體驗村落。迄今,已有十多批共計千餘人次的北京中小學生走進了上南溫村,親身體驗到哈尼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普洱茶的悠久歷史。

寧洱上南溫村的創新蝶變:哈尼族“紅蛋節”的民族文化營銷路

丨彩色糯米飯和彩蛋

以傳統民族節日為發展契機,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民族民俗資源,上南溫村創新求變,最終有了今天的累累碩果,實現了脫貧摘帽。而通過旅遊公司及傳媒公司的宣傳,紅蛋節的影響力還在逐年擴大。鄉村特色旅遊火起來的同時,農家的茶葉、糯米等農特產品也自然而然地受到八方遊客的青睞,包括上南溫村在內的當地各民族村寨普遍受益。據統計,溫泉村業已形成以茶葉、養殖為主的規模化生態農業,去年農村經濟總收入近16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4637元。

在寧洱縣的脫貧攻堅戰中,上南溫村不是個案。今年2月,寧洱已向國家提出2018年脫貧出列申請,如驗收通過,寧洱將成為普洱市第一個脫貧摘帽縣。

寧洱上南溫村的創新蝶變:哈尼族“紅蛋節”的民族文化營銷路

常言道,“富口袋”不如“富腦袋”。扶貧濟困,不僅僅是要解決一時的溫飽,更要給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居民提供更多的掙錢能力和機會。上南溫村挖掘傳統民俗文化的魅力,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

寧洱上南溫村的創新蝶變:哈尼族“紅蛋節”的民族文化營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