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借谷票”,俗稱“紅軍借谷票”,這是筆者在參加新農村建設時,從拆舊房時收藏的一張票面為幹谷壹百斤的借谷票,其為規格10.3cm×7.6cm的長方形紙票,紙色為黃。一般收藏者收藏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借谷票”,大多蓋有小長方形“已兌”藍色印章,即為後來已經兌換報廢的借谷票。本人收藏的“借谷票”未蓋“已兌”印章,就是說它尚未向政府兌換,十分難得。2007年5月7日《華商報》報道,西安市民王先生幾年前以8000元價格從別人手上買來一張票面為幹谷五拾斤的借谷票,他說,50斤幹谷借到現在(2007年),若算利息,政府應按數萬元歸還。100斤幹谷借到如今政府應按多少歸還,不得而知。
本人收藏的“借谷票”正面有4部分內容:自上到下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借谷票”(弧形) 、橫排“乾谷壹百斤”、 半圓形紅軍戰士持槍舉旗衝鋒陷陣的圖案、“此票專為一九三四年向群眾借谷充足紅軍給養之用糧食人民委員陳潭秋”(分三行,右下角有“陳潭秋”的紅印章);四邊為0.5cm寬的花紋,票上方左右角均為“100”, 票下方左右角均為“一百”。字、圖顏色整體為暗紅,“乾谷壹百斤”、“一百”、“陳潭秋”的印章為硃紅。“借谷票”背面分兩部分:右半部分為“憑票於一九三五年九月向蘇維埃倉庫取還幹谷伍拾斤正糧食人民委員陳潭秋”和“陳潭秋”印章;左半部分為“憑票於一九三六年九月向蘇維埃倉庫取還幹谷伍拾斤正糧食人民委員陳潭秋”和“陳潭秋”印章。文字均為豎排,字色為黑。
20世紀30年代初期,在中央紅軍取得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和準備第五次反“圍剿”之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委員會決定在中央蘇區南邊成立粵贛省,直接管轄7個縣,游擊區包括江西、廣東、福建三省的11個縣。
為支援中央紅軍,粵贛省革命群眾在自家糧食困難的情況下,踴躍挑糧換取“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借谷票”,積極擁護紅軍擴紅,送郎參加紅軍、赤衛軍或游擊隊。
據史料記載,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過程中遇到前所未有的糧食困難,《紅色中華》第164期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共中央機關外籍工作同志給本報節省運動號召的回答》的文章,轉載毛澤東、張聞天、博古、潘漢年等23位領導人發表“每天自願節省二兩米,不領夏衣”的聯合公開信。這封聯名短信,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評價和關注,也得到了“各地政府、紅軍後方機關、國家企業、學校等工作人員減少伙食穀子”的積極響應。1934年1月“二蘇大會”上增設了中央糧食人民委員部,中央政府任命陳潭秋為新成立的糧食人民委員部部長。為保證根據地和紅軍的糧食供給,中央政府糧食委員會要求各級黨組織和蘇維埃地方政府分兩次共向群眾借谷80萬擔,開展“借谷運動”。陳潭秋作借谷競賽的動員報告,毛澤東、李維漢等做競賽見證人。糧食人民委員會專門制定了相關的償還政策,統一印發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借谷票”,作為留給借谷百姓的憑證。當時許多群眾紛紛提出來“借谷給紅軍不要還”,有的主動退回政府給的借谷票。“借谷運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為反圍剿和紅軍戰略轉移作出了貢獻。借谷票是在極其特殊的情況下印發的,由於情況變化,當時有些借用的糧食無法償還。紅軍長征後,白色恐怖瀰漫蘇區,革命群眾將不得不紅軍的東西藏起來,這些“借谷票”有一些被塞到牆壁縫。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明確規定,凡持有“借谷票”的群眾,憑票證可以抵作公糧,也可以兌付現金,有的地方還給予獎勵。
目前,江西等省許多地方已發現“紅軍借谷票”,其中,一些票據經核實為真實後,引起當地政府重視,不但所借穀物得到歸還,有的還得到了獎勵。還有一些票據,作為珍貴文物被一些革命紀念館、博物館收藏。
閱讀更多 尊隨自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