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路李康德-作者:张玉桐

李康德老先生,在山西省洪洞县万安镇古村韩家庄家喻户晓,浇地时能想到他,吃饭时能想到他,因为他出钱帮助家乡打了一眼深井,解决了故乡多年吃水难的问题。但对李康德戎马生涯,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转战宣传、文教事业,所作的突出业绩和贡献知之寥寥。

李康德生于1922年1月5日,十六岁即离开家乡投身革命。1937年晋南片三十多个县,5000多人参考省立临汾六中,李康德以第五名成绩被录取,但为减轻家庭负担,李康德转入阎锡山创办的免费职业学校。“七七事变”后他毅然投笔从戎在临汾刘村参加了八路军,1937年11月被选送八路军总部军政干部随营学校,1938年1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期间多次亲耳聆听毛泽东讲演。1938年8月奔赴抗日前线,转战长城内外。1945年日寇投降,李康德率部与苏联红军会师河北张北县,随后带队南下战斗在大江南北,直到全国解放。

李康德亦文亦武,全国解放后在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宣传文教岗位上大展身手。1954年调任湖北省委基建处长,负责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钢铁公司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筹建工作。1956年转战教育战线,在黄石市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出了突出成绩。1958年在黄石市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并与毛主席合影。他是韩家庄的光荣和骄傲。永载史册,激励后人

1986年李康德离休,如今96岁的李老生活在湖北武汉市.2015年抗战胜利日前夕,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下面是李康德战斗经历和回忆片段:

故乡记忆

“我十六岁就投身抗日离开家乡了。我的家乡在山西省洪洞县万安镇韩家庄,村头有两座古楼,十分巍峨。那时候没有什么高层建筑,站在洪洞城放眼向西一望,就能看到它。这在方圆百里内是罕见的”。

“记得我小的时候,韩家庄约有百十户人家,六、七百口人。村里有三大姓氏,以韩姓人家为多,占到全村户口的一半左右,另一半则是张姓、李姓等。我们李姓大约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小时候常听老人讲:我们李家的祖籍是山东东昌府,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聊城一带的某个地方。明朝末年,战乱饥荒连年不断,老祖宗兄弟四个迫于生计,逃难来到洪洞,落户韩家庄,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解放前,韩家庄有四座祠堂。分别为东户韩祠堂,西户韩祠堂,张家祠堂,还有李家祠堂。李家在村中十字东边建有家庙(即祠堂),家庙坐北朝南,正南面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高大门楼,东西为两排厢房,正北是一座面朝南的宽大祭祠大堂,里面可以同时摆设三十桌酒席。大堂的正中央供奉着老李家列祖列宗的牌位,家庙里还收藏有李氏宗族家谱。文化大革命中这座家庙被拆了,祖宗家谱也当成“四旧”给烧掉了。合作化前族里还有公墓和公共田产,这些都由全族推选一公正无私的能人(称为“尊长”)负责保管和打理。春种秋收时节,尊长就安排族内青壮劳力下公地干活,打下粮食全部用于李氏家族各项活动的开支。最大的开支是每年的清明节,届时全族老少男丁都要集中到家庙去举行祭祖活动。大家一起先去给先人们扫墓,然后到家庙里按辈份站成一排一排的,依次给祖宗磕头。活动结束后,所有的人都要吃一顿席,饭后全族每个男丁,无论是否在家,都要分给两个大馒头。一个大馒头足有半斤重,所有用度开销,全部来自公共田产的产出。“记得我的大儿子1950年在湖北降生后,每年也都由家人代为领取一份。我曾祖辈有兄弟俩人,老大李兆和,老二李兆岁。我们是老大李兆和的后代,不知什么原因,老二李兆岁没有留下后代。李兆和一生育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由于生活窘迫,三个儿子半路夭折,只有老二李克勤和老五李克俭长大成人,并成家立业。李克勤是我的祖父。我的祖父一生在家务农,不识字,我二爷爷李克俭家育有一子,是我们父辈的老大。我祖父育有四子一女:老大李作林,老二李作敬,老三是女儿,老四李作善,老五李作辑,我的父亲是李作善。到了我们这一辈我家四个兄弟、康文、康德、康仁、康禄,三个女儿,我们一大家子祖孙三辈十多口人,与叔父家共同居住在一个四合院里”。

李康德家住在村子的东边,大门口有一口池塘,我们当地人土话称为“泊池”,村里人常在池子边洗洗涮涮、饮马饮羊。池边有几棵大树,大人们劳作之余,总喜欢三三两到泊池边坐坐,聊聊天,甚至连吃饭也要端上碗,凑到泊池上边吃边聊。老人们更是离不开这里,冬天晒太阳、夏天乘凉,泊池俨然成了我们村的休闲中心。

“泊池李家”是乡亲们对李康德家的称谓,提起韩家庄“泊池李家”,在当地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那是出了名的好人家。李家出名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是门户大。一家老少三代三十来口人从没分过家,这在当地是少有的。一大家人老实本分,勤扒苦作,白天干完农活晚上还要下地窨里编柳货。韩家庄的柳货远近闻名,李家男人个个都是柳货高手;第二是李家城里有买卖。李康德二伯父李作敬在洪洞城里与人合伙开了一个不小的面铺,铺面位于洪洞城关帝路,有几十间房屋的规模,前店后厂。二伯父是掌柜兼账房,有七八个伙计负责销售和送货上门,还有七八个伙计专门负责磨面。磨面用的是水磨,修一条水渠,引来汾河水推动高大的水车,水车带动水磨,昼夜不停地磨面。在咱山西,会做买卖的人家是最受人尊崇的。第三是李家过日子算计很精。李家总是把自家产出的小麦,送到城里交给二伯磨成面粉出售,再以低价买回一些便宜的粗粮渡日。另外李康德一家人老实本分,与人为善,在当地口碑极好。

李康德是1922年1月5日(阴历腊月初八)出生的,同胞兄弟姐妹有十人,五男五女,李康德排行老二。“我父亲李作善一辈子在家务农,老实本分。父亲一辈子在地里勤扒苦作,母亲没日没夜的在古老的织机上穿梭织布,也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东圈头村我的外公,穷困潦倒一世,最后孤伶伶一个人饿死在家中。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都要饿肚子,碰到灾年上山挖野菜充饥。生活所迫,我的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都相继送给了别人家。另外,由于我的二伯父李作敬和叔父李作祯家都没有儿子,按老辈人的安排,将我的哥哥过继给了二伯家;将我的三弟过继给了四叔家。我父亲和大伯、四叔他们三兄弟共同耕种家里的土地。由于我二伯在洪洞城里作生意,有了一些活钱,因此我们几个兄弟才能上学念书。我也正因为出门求学,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求学之路

1930年,李康德进本村初小启蒙,1934年考入洪洞县县立塾堡第三高小,后来第三高小并入万安第五高小。“由于我深知读书的不易,所以学习十分刻苦用功,学习成绩非常好”。1937年春,李康德和兄长李康文一起去临汾参加山西省举办的中学招生考试。当时参加考试的有晋南一片三十多个县的四五千名考生。李康德哥俩带上干粮,先是去县城找二伯父拿了两块银元作路费(那时洪洞到临汾的火车票一来回就是一块银元)。哥俩四天报考了两个学校,最终李康德考了个全考区第五名。当时阎锡山的得力干将、第六集团军司令官杨爱源的弟弟杨恩圃任省立临汾第六中学的校长,他专门召集我们考试前十名的学生训话,训话前他一个一个地单独询问考生家庭、学历、爱好等情况,他勉励考生努力学习,掌握技能,将来报效乡梓,同时他还要求我们都进六中读书。李康德没有同意,因为一心想上职业学校。

当时山西省主席阎锡山提出要“实业救国”,并在全省开办了一批培养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临汾就有一所。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的不仅学费、食宿费全免,而且还发给少量的零用钱(津贴)。普通中学却要收不菲的学费,再加上食宿费用,李康德家里的经济状况,根本无力供他继续上中学。不仅如此,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学有专长,比较容易就业,“这样我正好可以早点出来工作,赚钱帮衬一下我的家庭。我就进了职业学校”。

李康德最早参加革命活动的时间,是在1936年的5月。“当时中共地下党在山西十分活跃。我的革命领路人是洪洞县万安第五高小的冯老师。他是景村人,他就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那次我们参加的活动,是地下党组织的一次与反动当局抗争的活动,目的是要通过这次抗争唤起人们的觉悟,发现和培养斗争骨干。这次斗争的目标是要求撤换国民党县政府派来我校的贺校长”。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当时在大批流亡学生的影响下,学校学生在进步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一些学生社团,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学校贺校长开始口头上极力反对,后来他居然以宣传活动影响教学、扰乱社会治安为由,强令解散进步学生社团,并且还威胁学生说:凡不从命者一律交县警局严办。这一下可就炸了锅,大家一轰而起,当即就把姓贺的赶出了学校。这个贺校长确实不是个好东西,但他是个很有来头的人,他原来是县政府的“督学”,因嫌在县政府油水太小了,于是想到学校来捞。他自打来学校后,就不断搞小动作。不仅变着花样多收学费、克扣师生伙食费,还经常借故无理拖欠、扣、罚教师的薪酬。他还采取种种欺上瞒下的手段,强行把第三高小撤并到了第五高小,并撤销原来的两个校长,由他自己来当校长。他的真正目的是把学校规模做大,好捞取更多的不义之财。他一不懂教学,二不会管理,仗着自己与县长的关系,一门心事巧取豪夺,贪污腐化。最可恨的是他还压制民主、独断专行,把学校搞得污烟障气,师生们早已是忍无可忍了。这次他要解散学生社团,一下子点燃了师生们积压已久的怒火。大家推推推搡搡,硬是把姓贺的校长赶出了校门。这个事在当时可算是闹大了,校长是县政府任命的,县政府放下话来,强令立即让贺校长复位,否则将严惩带头闹事者。全校师生在冯老师的带领下顶住压力,利用当时阎锡山提出的“好人团”、“公平主义”等口号。提出“反腐败”、“要公平”的诉求,采取罢课请愿的方式坚决斗争。双方一时僵持不下,县政府害怕这件事情拖下去会引起社会上连锁反应,如果真的闹大了他们也不好向上面交待。于是县政府发话,要求学生派代表去谈判,大家推举李康德和另外六名同学去县政府谈判。学生代表不畏强暴,力陈贺某人的种种丑恶行径。经过几个回合较量,国民党县政府看到学生代表态度十分坚定,终于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学生的要求,同意撤销贺某人的校长职务,重新任命了深受师生信赖的辛校长,这次斗争学生取得了完全胜利。

投身抗战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军开始攻打大同,华北局势骤然严峻。就在抗日战争最紧要的关头,1937年9月,李康德放弃了学业,离开职业学校,投笔从戎,在临汾刘村参加了八路军,参军的部队是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刚入伍时在宣传队,做群众和部队的宣传鼓动工作。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了太原后,李康德被炮兵团选送到了八路军总部军政干部随营学校,进行了系统严格的军政训练。1938年元月,日军沿同浦铁路向南进攻,在隆隆的炮声中,李康德随八路军随营学校转移到延安,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这期间,李康德听过三次毛泽东讲课。之后在校长韦国请的带领下,开赴洛川成立抗大分校。

1938年8月16日,李康德从抗大第四期洛川分校毕业,在毕业典礼上又听了一次毛泽东的报告后,被派往晋察冀军区工作。干部大队共105人,在朱良才(解放后任北京军区政委)同志带领下,经33天的急行军,辗转2000余里,穿过日寇封锁线,深入敌后,到达抗日最前线——晋察冀军区所在地五台县金刚库村。经过短暂的修整,李康德被分到位于河北平山县的第四分区。这里距离日军华北最大的据点石家庄只有33公里,是平汉铁路和正太铁路的咽喉地带,是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太原会战结束后,国民党正面战场停止了抵抗,日军也停止了大规模的进攻,转而开始了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一系列“清剿”。当时斗争十分惨烈,条件异常艰苦。李康德到四分区不到一年时间,大小战斗打了几十次。

1939年9月李康德参加了夜袭石家庄日军机场的战斗,9月27日夜晚,我五团主力和一部分地方游击队,经一夜急行军,秘密到达石家庄外围牛马山隐蔽待命。29日凌晨,我军兵分两路,突然向石家庄机场和市中心发起攻击。这次战斗历时40小时,行程240公里,连打两仗,给日寇以重创。

1940年8月20日,李康德所在团参加了彭德怀同志亲自指挥的百团大战。20日晚22时战斗打响。李康德所在团的任务:第一阶段攻打娘子关和娘子关车站,第二阶段是攻打井陉。对正太路展开大破袭。这次战斗一直打到9月17日,李康德团拔掉鬼子炮楼据点二十余座,破袭铁路多处,计三十多公里,打死打伤敌军三百余人。百团大战后,李康德升为五团青年营教导员。

百团大战后,日寇对我根据地加紧了“大扫荡”,在我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三光”政策,形势十分险恶。根据形势,上级决定我主力部队跳出外线作战,留下一批精干力量组成敌后武工队,动员、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李康德被派往四分区武装部工作,任务是负责在河北灵寿、唐县等十个县组织、领导“青年抗日先锋队”开展游击战,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在这一带敌后积极开展地道战、地雷战,配合主力消灭敌人。一直坚持在第一线战斗了三年。

1944年元月,上级调李康德到北平北部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任晋察冀军区第十二军分区人武部副部长(部长为分区司令员兼任)。1945年8月,李康德又被调到察北军区(张家口一带)第十九分区任武装部长,不久又转战到平西的第十一分区。

老八路李康德-作者:张玉桐

这一段时间我人民武装逐渐壮大,由战略防御转入全面反攻,仗越打越大。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8月9日,李康德奉命随八路军塞北骑兵大队从河北赤城县出发,一路向北挺进,收复失地。8月14日, 我军与苏联红军在张北县胜利会师,第二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八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挥师南下

老八路李康德-作者:张玉桐

全面内战爆发后,我军占领了广大的农村地区,并同国民党军队在宣化和张家口一带展开激烈的拉锯战,解放区的面积不断扩大。1948年2月25日,李康德奉命带领一批干部南下,晓行夜宿经4000里的长途跋涉,于7月初到达河南豫西,向中央中原局报到。中原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同志亲自组织我们南下干部进行整训。他除了多次给我们南下干部上课外,还邀请刘伯承、陈毅、邓子恢等领导同志来讲课。经过半个月的整训,我们南下干部被整编为八个大队,李康德被中原军区任命为赴江汉军区第一干部大队大队长。第一大队的人员主要是晋察冀南下的干部,另外还有一部分随新四军五师突围的一批地方干部,共有1000多人。第一大队冒着炮火,边打边走,一路南下,于9月初抵达江汉军区所在地——湖北钟祥。当时江汉军区下设四个军分区,李康德被分到四分区(也称鄂中分区)。1949年7月16日沙市、荆州解放。17日,李康德奉调进入荆州城,参与组建地委和行署领导班子,并出任第一任荆州地委秘书长,后改任地委宣传部长。随后带领部队,到各县、区清剿国民党残部,组织广大群众清匪反霸,建立人民政权,开展土地改革。

国家建设

1954年李康德从荆州调任湖北省委基建处长,这正是国家第一个五年建设的高潮时期,调来的全是得力干将。李康德不负众望担当起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钢铁公司等国家重点工程筹建工作。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横卧于汉阳龟山和武昌 蛇山之间的长江江面之上,是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因此又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全桥总长1670米.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规划始于1910年代,由1913年至1948年间曾先后四次进行长江大桥的勘测、选址和设计,但几次规划都因经济、战乱原因而搁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被列入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于1950年起正式开始进行大桥的测量和设计,1955年9月动工建造,1957年10月正式通车。大桥自建成以来,一直都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座大桥异常雄伟。若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也打通了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两铁路,形成完整的京广线,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图案有丹凤朝阳、孔雀开屏、雄鸡报晓、鸟语花香、菊黄蟹肥、石榴结籽、猕猴摘桃、鱼跃荷香等。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于1955年开始建设,1958年9月13日建成投产,是中央和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家的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大工程之一。本部厂区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占地面积21.17平方公里。武钢拥有矿山采掘、炼焦、炼铁、炼钢、轧钢及物流、配套公辅设施等。武汉钢铁公司的建设,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教战线

1956年李康德被调到湖北省黄石市任职,黄石市是1950年经中央批准建立湖北省辖市——黄石市,1956年第一届中国共产党黄石市委员会成立,李康德当选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在任期间,创办了全国地市级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创办了湖北省第一家地、市级报纸——黄石日报。文化大革命后期,又顶住压力、克服万难,创办了黄石师范学院,后更名为湖北师范学院。黄石人民广播电台是湖北省最早建立的地市级电台(1958年7月1日建台)。经过半个 多世纪几代广播人的艰苦创业和开拓进取,黄石电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铜都飞波越五湖,岁月流声传四方。《黄石日报》创刊于50年代,已有50余年的辉煌历程,现发行8万余份,在鄂东南地区最有影响,发行量最大,覆盖面地广的一张党报。湖北师范学院(前身为黄石师范学校)位于湖北工业重镇、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黄石市。学院是一所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为重点,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体的省属重点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已成为湖北省高等师范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培养湖北省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截至2013年,学校占地面积2002余亩,设有20个教学院,59个本科专业。学院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湖北省高校理论学习先进集体”等。

1958年毛主席视察湖北黄石,李康德代表黄石市委宣传部门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并合影留念。

老八路李康德-作者:张玉桐

1958年9月15日,毛泽东同志到黄石市视察工作,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右三)、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张治中(右二)、省委书记处书记张平化(右一)陪同。黄石市委领导班子向毛主席作了工作汇报,并合影留念。左一为李康德同志。

1966年至1975年的“文革”期间,李康德备受“四人帮”“造反派”迫害。他说“不管是关押、限制我人身自由,还是在大年初一的风雪中把我押上大卡车游街示众,挨打受辱,我硬硬梆梆,绝不昧着良心乱讲历史证明我是一个能经得起考验的老战士”。由于在筹办黄石师院时到省里跑的多,省里领导认为李康德办学有些办法,于是1975年秋,把李康德调到湖北石油化工学院任党委书记。当时这个学院刚刚组建,只有一纸文件,一块牌子,校园、校舍都是借用别人的。在李康德和同志们的多方努力下,做了大量艰苦的基础工作。建成了一所高质量高规格的大学,1980年3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育部下发134号文件,学校升格国家化工部直属高校,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完成了该院历史性的转折,从此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如今,这所学校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成为一所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省、部共建的综合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学校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同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

捐款打井

1986年李康德离休后,他多次带家属子女回到韩家庄探望乡亲们。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孩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1999年10月15日李康德老人給韩家庄村民写来一封公开信:各位乡亲,我李康德16岁离家抗日,62年来一直在外从事革命和工作,对家乡父老和家乡建设没有出过力,对此我一直深感歉疚。现得知村里缺水严重,急需打一口井,这很有必要,我打算捐资四万元,尽微薄之力,也好了却我多年想为乡亲们办点事的心愿。为此,我有几句话要对乡亲们交待。

一、解放后我一直是靠薪水生活,父母子女需要赡养。近几年子女相继成人,生活负担减轻,才有了点积蓄。这钱本是人民给的,应该给人民办事。

二、打井之事应由村党支部村委会去办,我将把钱直接寄给村党支部。请乡亲们大力支持和监督。

三、井若打不成,这笔钱就拿去修缮本村学校。井若打成了,其产权完全归全村所有,人人有份。我李家所有亲戚一律不得享有特权。希望乡亲们同心同德,早日解决缺水问题。

老家的乡亲们,对这位游子思念家乡之情和雪中送炭的善举,给予积极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在洪洞报以‘一位随营老八路的民生情结’为题做了报道。

2015年6月李康的老人再次给村民来信信中说;离休后组织上给我很高的副省级待遇,可是级别再高我也不能忘了我是古村韩家庄长大的苦孩子。我今年已经95岁了,一直在武汉养老。我非常思念生我养我的故乡——韩家庄。听说村里建了新学校,今年又听说把玉皇楼、魁星楼也修好了,我感到十分欣慰,祝愿家乡的建设越来越好,祝愿家乡父老乡亲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在这里,我们古村韩家庄全体村民,也衷心祝愿李康德老人安度晚年,健康长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