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八達嶺長城的建造方法,毎公里造價低到難以至信

因地形用險制塞,使長城防線中的關隘,城牆,敵臺,烽燧等工程與地形巧妙的結合起來,達到利用地形之險,控制咽喉要衝的目的。如山海關就是構築在奇峰陡峭的燕山和波濤洶湧的渤海之間,形成控扼華北與東北的咽喉要衝,以險要之勢,構成長城防線的諸關之最·因地形、用險制塞,在川穀之中築關,起到了卡口子的作用,所以人們評價山海關的戰略地位是“鐵關金鎖接長城”。不但對飄忽不定的騎兵和車兵是一種無法逾越的障礙,就是對機動靈活的步兵也是一種可怕的畏途。

明代八達嶺長城的建造方法,毎公里造價低到難以至信

構築長城所用人力的主要來源是戍邊的軍隊,平均每裡需109500個勞動日,平均每米長度需219個勞動日,修築居庸關至大同一段900裡的長城,一次就徵調民夫一百八十萬人。平均每裡就有2千人參加構築。萬厲十年三千人半年的時間才完成250米的一段八達嶺長城,可以想見修築長城是何等艱鉅了。構築從陽方口至偏關鴉角山一段180裡的長城,動用士兵和民夫9770人,構築495天,耗銀5萬多兩,平均每裡耗銀78兩,也就是一公里156兩,古代十六兩一斤,也就是5000克銀,換在今天5000克銀才多少錢?,明代的長城長度一萬二千七百里,需耗銀250萬兩。八達嶺長城上的敵臺,如每座敵臺按耗銀50兩計算,從昌平到薊縣一段長城有敵臺三千座,就耗銀十五萬兩

明代八達嶺長城的建造方法,毎公里造價低到難以至信

明代長城多采用城磚和石包砌和加強,城牆的基礎通常用10層巨型石條砌築,牆內填滿山石和黃土,內外牆身用城磚包砌,在城牆頂部鋪砌方磚,平整堅實,使牆身穩固的座落在起伏不平的山脊之上,構築用的大量城磚、塊石,石灰、瓦件和木料除了就地取材設燒製和採伐外,還需車拉,人抬,肩挑、人員排隊傳遞以及一些簡單的機具車輛往施工現場馱運磚石,搬運較大的石料時,利用自然斜坡,使用滾木,撬槓等辦法拉運的運輸。

明代八達嶺長城的建造方法,毎公里造價低到難以至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