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骄傲!贵州作家肖江虹凭借小说《傩面》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公布获奖名单,其中贵州省著名作家肖江虹作品《傩面》榜上有名。

大写的骄傲!贵州作家肖江虹凭借小说《傩面》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傩面》讲了啥?

获奖作品《傩面》,用小说的形式记录了贵州大山里的历史遗存,神秘而愚顽的传奇技艺。在城市疯狂扩张的今天,乡村被不断吞噬,民间神秘传统固执而又孤独地延续,但作者笔下日渐荒芜的乡村依然存有希望和温暖,人心中的善意、伦理和信仰构成了乡村结实的内核,让人心生敬畏。

《傩面》首发于《人民文学》2016年第9期,之后于2017年荣获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小说奖主奖。组委会给出的获奖评语是:“采用民俗叙事路径,记述了最后一个傩面师之死,反映了贵州边地独特的文化民俗景观和传统崩塌过程中的世道人心。作家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让时间流转,使先人的往生与现实的关照完美融合,达到了珍视生命而又溢出现实的艺术效果。”

大写的骄傲!贵州作家肖江虹凭借小说《傩面》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肖江虹是谁?

肖江虹,生于1976年,贵州修文人。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有作品在《当代》《人民文学》《钟山》《中国作家》《天涯》《山花》等刊物发表,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新华文摘》《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等选载和入选各类选本。著有长篇小说《向日葵》。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高研班学员。

曾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奖、贵州省政府文艺奖等。根据其小说改编并担任编剧的同名电影《百鸟朝凤》(吴天明执导)获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中国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华表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

熟悉的人才知道,肖江虹是以文字为剑,大马金刀横行江湖的少年。还是个认半边字读小说的孩子时,他就不讳言自己的野心,要成为一个作家,要上《当代》,要在文学史上扬名立万。

既然是少年,自然少不了少年的张狂与不羁。当初,肖江虹被分到乡村中学教书,凭着文才离开学校那天,他甩门而去,并在心里高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进入文学圈子后,他仍然喜怒形于色,不管你是名家,还是无名作者,他认为好的小说,赞美起来毫不吝啬。他认为烂的小说,批评起来也一点不客气,舌头打得当事人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懒得拐弯抹角,也誓死与委婉、中肯这样的词语绝交,直接说你这样写不行,那样写是胡编乱造。有一次,甚至直接劝人别写了。肖江虹如同快意恩仇的少年,手起刀落,过往之处,尽是哀鸿。

贵州日报27°黔地标曾与之有过这样的对话——

问:你理解的文学是怎样的?

肖江虹:文学说白了,就是写人的困境。在精神上,我觉得谁都可能成为弱势,这和你的地位、财富是没有关系的,和你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更没关系。我理解所谓的文学胸怀,就是作家的笔下不该有假想敌,作家应该写出万物平等,写出属于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苦痛。

问:你从小在农村长大?你的童年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对你后来的文学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肖江虹:童年对一个作家影响是巨大的。我觉得一个作家的基本情感,童年就完成了。成年后他可以写不同的题材和作品,但是情感基调一般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情绪。我小时候生活的乡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人和人之间葆有基本的信任和温暖。我们每天在山水之间奔跑嬉闹,建立起来的记忆是立体的,多维度的。比如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万物的关系。

问:现在有大学开办创意写作之类的专业,在文学越来越依靠技术和知识的时代,你觉得专业的文学教育对一个作家的成长是必须的吗?

肖江虹:不是必须的,有些作家靠天赋写作,有些作家靠积累写作。但是文学教育的好处是它可以让作家深度了解自己从事的职业,并且在创作中规避掉一些不好的东西。创意写作什么的,我赞同徐则臣的观点,技术层面的东西是可以靠训练完成的。但是考究一个作家高下的标准,肯定不光是技术。作家拼到最后,拼的还是胸怀、境界这些形而上的东西。

大写的骄傲!贵州作家肖江虹凭借小说《傩面》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