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知識」亞當斯區域曝光——向大師邁進的必備理論

「攝影知識」亞當斯區域曝光——向大師邁進的必備理論

除了分別曝光,可能確實沒有什麼能讓你在前期做到既讓左側的透過雲彩的陽光清晰,又能讓右側的建築物清晰的方式。

「攝影知識」亞當斯區域曝光——向大師邁進的必備理論

景山萬春亭 iso200 白平衡自動

亞當斯認為,黑白負片所能呈現的最大明、暗對比是從第2 – 8區 (數碼的寬容度公認的比負片要低些但高於反轉片)。而自然中光線強弱的變化,從最亮的陽光下的積雪,到最暗的陰影甚至會超過0 – 10區。有的情況下,畫面中的景物又沒有這麼大的反差。比如只有從第4 – 6區,那就要通過曝光和暗房後期增加反差。總之,最終的效果是要充分利用底片(相紙)的寬容度,使一張照片中,黑的地方黑(第2-3區)白的地方白(第7 – 8區),這才是好照片!(注意以上敘述並非亞當斯原話,是老敗對亞當斯精神實質的理解,信不信由你)。看看他拍出來的照片,漂亮照片都是這樣的。

操作上,亞當斯的方法必須使用測光表,並且是點測光表(沒有就DIY,象亞當斯那樣),並且首先要了解一點測光表的工作原理。上面說過,這1 – 10區的灰階是攝影工業標準。測光表工作的邏輯過程是這樣的:你給它‘看’一個目標,它檢測目標的亮度後告訴你使此目標‘正確’曝光的光圈/快門組合(亞當斯那年頭的測光表沒這麼先進,只能告訴他目標亮度是多少燭光每平方英尺,剩下的自己算。所以確切地知道亞當斯的操作細節沒有意義。我們需要理解的是其精神實質對我們現在的幫助)。需注意‘正確’二字加了引號,什麼意思呢?正確,就是把你的目標曝光成中灰,18%灰,第5區,隨你怎麼叫。而且不管你給它看的目標是白的(8、9區),還是黑的(2、3區),按測光表曝出來的效果就是第5區。聽起來有點荒唐?沒事可以慢慢想想,很難有更好的辦法。

知道了測光表的邏輯過程。對亞當斯的語言就很好理解了。他常說在拍某某照片時把某某景物(比如一塊石頭,一片樹林,一片雲)“放在”第幾區。怎麼個‘放’法?用點測對目標(一塊石頭)測光,然後用測光表告訴你的光圈/快門組合曝光,你就是把這塊石頭‘放’在了第5區。也就是說,在你的照片裡這塊石頭將是中灰。什麼?!灰色的石頭?!不行!這塊石頭在俺的畫面裡很重要,它處在樹下陰影部分,色澤幽暗,與旁邊天光直射下的花叢成鮮明的對比。它明明都快是黑的了,怎麼弄成中灰了!這哪成?!?#¥%…… OK! 你的意思是這塊石頭不應該被放在第5區,而應該被放在第3區?那好辦,按剛測出來的光圈/快門組合減兩檔曝光就是了。再測測邊上的花叢,亮度比石頭高出了4檔光圈之多,把石頭放在3區,花叢就被放在了7區,無論是底片還是數碼的寬容度都該足夠,挺好,按快門吧,你都應該已經能想象出能夠得到一張什麼樣的照片了。(prevision 是亞當斯在推廣他的理論時所宣稱的重要優點之一。但這一點在當今數碼時代已基本沒有意義)

OK! 不知不覺,咱們已經按照亞當斯區域曝光理論虛擬操作一次了。體會到它的優點了嗎?如果用點測光,測石頭並曝光,石頭出來是中灰(5區),花叢就是9區!完蛋,曝過了!超過底片/數碼的寬容度,只得到慘白的花叢。用點測,測花叢並曝光,拍出來花叢是中灰(5區),石頭可就成了1區了!完蛋!還是超過底片/數碼的寬容度,欠曝,只得到漆黑的,沒有質感的石頭。那我用視場平均測光(這是亞當斯年代就有的)。那就得看運氣了,你的暗石頭佔多大畫面面積?花叢又佔多少?其它背景很可能面積更大且可能很黑(地面陰影),也可能很亮(天空或水面), 它們會主導視場平均測光的結果(因為面積更大),所得出的曝光結果是你完全無法預料的。那我用中央重點平均測光,評價測光,使用曝光鎖定按鈕……….. 這些都可以,但都不能保證給你一個暗而有細節的石頭和明亮而有細節的花叢。只有亞當斯區域曝光法 – Adams’s Zone System 可以幫助你信心滿滿地做到這一點。

「攝影知識」亞當斯區域曝光——向大師邁進的必備理論

亞當斯的區域曝光法可以保證你得到反差漂亮的照片,可好多人看了都嫌麻煩。當然了,嫌麻煩的可不只一個兩個,懶人有一個優點就是聰明,於是就總結出了亞當斯理論的簡化版,就4個字:白加黑減。啥意思呢?道理很簡單。

首先明確前提條件:點測光。凡是談亞當斯的道理都是在談點測光,白加黑減是亞當斯簡化版當然也不例外。 千萬別把視場平均測光混進來,那肯定繞糊塗!

然後定義‘黑’和‘白’。‘黑’,就是畫面中最暗的部分。‘白’就是畫面中最亮的部分。

請看這張照片。先用視場平均測光來介紹一下這個畫面。這是冬季上午9點不到室內陽光直射下的一個音箱。畫面中的‘黑’與‘白’分別用綠圈和紅圈標示。看看曝光組合。一切都規規矩矩,有什麼錯嘛?沒有。可畫面就是那麼平淡。看看那中間調,就一個字:肉!結論: 視場平均測光不是好辦法!

「攝影知識」亞當斯區域曝光——向大師邁進的必備理論

再看這張。點測光。測光點在‘黑’處。根據測光表的工作原理。‘黑’處被拍成了中灰(5區)。那‘白’的地方呢?40D的高光溢出報警告訴俺,‘白’的地方已經高光溢出了,成了死白,任何後期都無法挽救。中間調呢?肉得一蹋糊塗!

「攝影知識」亞當斯區域曝光——向大師邁進的必備理論

點測光的測光點在‘白’處如何?同樣根據測光表的工作原理。‘白’處被拍成了中灰(5區)。那‘黑’的地方可就過暗了。連中間調都嫌暗。此時,可以在後期把畫面拉亮,但必然付出噪點增加,畫質惡化的代價。

「攝影知識」亞當斯區域曝光——向大師邁進的必備理論

注意!重點來了!施行‘白加’的原則:按白處點測光,同時 +2ev。這樣,‘白’處就被拍成了5+2=7區。我們知道,7區是比較亮而又細節的區。那黑處呢?從上面兩張照片的曝光組合,我們可以算出畫面中的‘黑’處與‘白’處差了大約3檔半的曝光量(3.5個區),那麼,這張照片中的‘黑’處就該是7 – 3.5 = 3.5區,是比較暗且有細節的。再看中間調。肉的樣子改善了不少。

「攝影知識」亞當斯區域曝光——向大師邁進的必備理論

用‘黑減’的原則如何?按黑處點測光,同時 -2ev。此時,黑處被拍成了5 – 2 = 3區。那麼白處就是 3 + 3.5 = 6.5區。畫面比‘白加’的畫面暗半檔曝光(半個區),總體上差別不大。

Ok!‘白加黑減’就是這麼簡單:點測光,按畫面中亮處測光時應增加曝光量(+ev),按暗處測光時應減少曝光量(-ev)。

再鼓吹一下亞當斯理論的精神實質。我們知道數碼的寬容度應該有2 – 8區,即8檔曝光的樣子。可看看上面的照片,即使應用了‘白加黑減’的方法,得到不錯的曝光,照片中的反差只不過是大約從3.5 – 7 區的三檔半而已。所以,我們在後期中完全有餘地進一步增加對比度,使畫面更加漂亮,更加銳。比如這張,是從上面‘黑減’那張用‘色階’調整反差而來。

「攝影知識」亞當斯區域曝光——向大師邁進的必備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