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两位得力助手的不同人生结局

王安石变法的两位得力助手章惇、曾布因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取得了不同的人生结局,足为后是借鉴。

章惇(1035—1105),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嘉祐二年(1057),初次考取进士。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出任副相(参知政事),进行变法改革,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章惇任编修三司条例官,成为改革派的重要成员。累迁兼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军器监等职。王安石于熙宁七年四月罢相,章惇随后即被改任为权发遣三司使,主管财政事务。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复相,八月又罢相,章惇仍一直都担任三司使。

王安石变法两位得力助手的不同人生结局

元丰三年(1080)二月,章惇升任副相(参知政事)。元丰五年四月下旬,开始实行新官制,章惇被召任门下侍郎,为副相之首。元丰八年二月,宋神宗病危时,有人企图策立神宗二弟雍王赵颢或四弟曹王赵頵。当时,章惇与以宰相王珪为首的宰执们一起决议立神宗长子、年仅 10 岁的延安郡王赵佣(后改名煦)为皇太子,由章惇写在纸上,王珪拿给已不能说话的宋神宗看,经神宗点头同意。元丰八年(1085)三月初,神宗去世,太子赵煦即位,是为哲宗,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同年五月,章惇升为知枢密院事,司马光接替章惇任门下侍郎,此后旧党相继进用。元祐元年(1086)正、二月间,司马光要罢免役法,章惇、苏辙不考虑安危,据理力争,因而未能立即废罢免役法。元祐元年闰二月,旧党司马光出任左相。章惇同月罢政,一度以宫观闲居。元祐八年(1093)九月,太皇太后高氏死后,哲宗亲政。绍圣元年(1094),起用章惇为左相,此后,章惇独相直至哲宗去世。其间复行新法,间亦有采用元祐法令,说明了章惇的政治风度。为使政治清明,带头不搞特权,独相七年,“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四子连登科,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从八品),余皆随牒东铨任州、县,迄无显者”,这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王安石变法两位得力助手的不同人生结局

曾布(1036—1107),字子宣,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曾布与兄曾巩同举嘉祐二年(1057)进士。他是王安石最信任的改革派人物之一。熙宁七年(1074),附和守旧派,从侧面攻击新法。同年八月,曾布被罢职。哲宗即位,曾布改任户部尚书。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任宰相后,随即向曾布算起他当初推行新法时的旧帐,再次被罢而长期出任地方官。

哲宗亲政后的绍圣元年(1094),曾布被召回逐步成为最高执政官,仅次于宰相章惇(独相)。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死。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宰相章惇依照礼律,两次据理力争,反对立端王赵佶为帝。在章惇第一次提出不同意见时,曾布默不作声,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在看到向太后还坚持要立端王为帝时,曾布立即附和说:“章惇未尝与臣等商议,如皇太后圣谕极当”。由于曾布的投机,遂使赵佶得以顺利登上帝位,是为宋徽宗。以至于 240 多年之后,元末修撰《宋史》的史官,也不胜感慨地提出,假如当初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

王安石变法两位得力助手的不同人生结局

徽宗即位后,章惇依例晋升,阶官升为特进,封申国公。九月,徽宗将反对他当皇帝的章惇罢相,改任越州知州,在赴任途中即被贬为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今湖南长沙)安置。建中靖国元年(1101)二月,再贬往岭南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崇宁元年(1102),又改为舒州团练副使、睦州(今浙江建德东北)居住;二年后,移越州,又移湖州。崇宁四年去世,享年 71 岁。大观三年(1109),复特进、申国公官爵;政和三年(1113),赠太师,追封魏国公。

王安石变法两位得力助手的不同人生结局

元符三年十月,曾布虽以“定策功”升任右相,但在奸臣蔡京的攻击下,即于崇宁元年(1102)闰六月被罢相,出任润州知州。蔡京接任宰相后,宋徽宗早已将当初曾布拥立自己为帝的定策功抛到九霄云外,曾布也终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半年内又连遭三次贬降,先是免职提举宫观,继又降阶官授分司官,都是无职事,而且限止在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居住;同年末,再被贬为节度副使、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安置,失去了行动自由。次年,再次连遭远贬岭南,先责授贺州(今广西贺县东南)别驾,后再降为廉州(今广西合浦)司户参军;崇宁四年,徙舒州;五年,恢复原阶官、提举宫观,自由居住。大观元年(1107)死,终年 72 岁。宣和七年(1126),谥文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