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手记|勇于承担的人生最美——杨阳

出镜记者简介

拍摄手记|勇于承担的人生最美——杨阳

阳,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出镜记者。因其形象清丽、阳光、富有亲和力,深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被观众称作“乡愁中的小太阳”。曾担任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纪实类人物专题节目《流行无限》出镜记者。《八大名厨贺新春》、《中国极限运动高手》、《中国功夫高手》等特别节目出镜记者。

于我而言,《记住乡愁》更像是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在采访中,我是一名求知若渴的学生,无数次被感动、被震撼、被温暖。这是一种幸福,更时刻提醒着我,身上肩负的责任。

——杨阳

勇于承担的人生最美

从北京出发,飞行4个多小时到达乌鲁木齐,再转机1个多小时到达富蕴县,然后往东北方向驱车三小时,就来到了位于新疆阿勒泰山间的可可托海镇。空间的距离仿佛也带来季节上的差异。10月的清晨,在北京只是秋风乍起,而在这里,却已是初冬时节。一栋栋小楼笼罩在晨雾之中,身旁偶尔走过三五个修路的工人、几个穿着校服的孩子,一切都显得极为普通,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发生过的传奇故事。这个因矿而生的小镇,曾帮助新中国偿还巨额外债,为共和国“两弹一星”事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数十年光阴如水般逝去,在时光的洗礼下,这片土地留给后人的精神土壤也愈发显得珍贵、厚重、引人探寻。

拍摄手记|勇于承担的人生最美——杨阳

《可可托海镇——为国分忧 勇于担当》

我的采访是从三号矿坑开始的。在那里,我见到了已经80岁的买迪老人。他曾是矿上的一名爆破手。当年,在和工友在执行一次爆破任务时,为了重新点燃熄灭的部分引线,他们一起冲回了即将爆炸的矿洞。虽然保证了爆破的顺利完成,两人却身受重伤。说起那次经历,老人依然记忆深刻。当我问到,时间如此紧迫,为什么还要回头时,我原本以为,老人会给我讲些深刻的大道理,没想到,他却实实在在地给我算了一笔账。“洞子里有一个眼不能爆炸,8个小时内工人就不能(完成)清沙,就不能及时完成(爆破)。(冲回去)我死了也就死了。”至今我依然可以清晰地回想起老人说出这句话时那份坚定的目光。

拍摄手记|勇于承担的人生最美——杨阳

《可可托海镇——为国分忧 勇于担当》

用质朴的语言诠释伟大的壮举,像买迪老人这样的人在可可托海还有很多。在可可托海水电站运营维护时,从未接受过潜水训练却数次下潜到15米的水下排除故障的哈德尔哈力老人告诉我,“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那个劲就大得很!”退休后,用四年多的时间收集矿上老物件,留存一代精神记忆的巴哈提别克告诉我,“我给他们仔细地讲,让他们知道父辈们的艰苦程度,可可托海精神不是白来的。”面对我们的镜头,他们的言语中总是流露出自豪。聆听他们的故事,让我的内心一次次为之震动。可可托海人的贡献之大,索取之少;精神之高洁,外表之平凡,让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对比。我渐渐明白,对于买迪老人和许许多多当年奋战在矿区的人们来说,他们用行动做出的选择,就是“为国分忧,勇于担当”的可可托海精神。

拍摄手记|勇于承担的人生最美——杨阳

《可可托海镇——为国分忧 勇于担当》

我的家乡是石油城市大庆,如果说可可托海这座小镇是因矿而生,那么我的家乡大庆就是一座因油而生的城市。从小看着家乡随处可见的“磕头机”,听着“铁人”王进喜故事长大的我,虽然无数次感动于先辈艰苦创业的故事,但这些往事对于我这个出生于90后,生长在和平时期的年轻人来说,依然感觉十分遥远。对于“过去那代人”的精神,还不能深刻地理解。但是,当我走进可可托海,走进矿区的矿洞,当我触摸到头顶湿润的岩壁,感受到洞中透出的阵阵寒气,体会到洞内外巨大的温差的那一刻,所有人给我讲述的故事突然变得格外具体。那一刻,我仿佛能够看到,曾经一批批风华正茂的建设者,伴随着日夜流淌的额尔齐斯河,在零下四五十度的极寒环境中挥洒汗水,我仿佛能够听到那响彻山间、昼夜不息的爆破、敲击声。那一刻,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懂得了可可托海人,也懂得了我的家乡。对曾经数以万计怀揣着理想信念的人们来说,对家国的情怀与担当已经在他们心中内化为一种主动、一种忘我、一种力量。他们懂得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探索纯粹的自我感受,更在于国家、社会甚至千千万万“别人”的感受。记得小时候,父母经常用王进喜的一句话教育我,“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我想,正是因为把家国、把他人放在心上,把责任担在肩头,他们的人生才显得那样饱满、壮美。

拍摄手记|勇于承担的人生最美——杨阳

《可可托海镇——为国分忧 勇于担当》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我踏上归途,渐渐离开这座小镇,告别那见证了风雨变迁的苏式老木桥、白桦林,我的内心充满了庄严和崇敬,也充满了对家园深深的眷恋与爱。我想,这次采访的收获,我将会铭记一生。

文字来源 | 杨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