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手記|「一匹馬、一個家譜」的寓意——蔡麗娜

出鏡記者簡介

拍攝手記|“一匹馬、一個家譜”的寓意——蔡麗娜

麗娜,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出鏡記者,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出鏡記者。

當走過青石板路院巷深處,懷揣著一顆真誠的心,用安然篤定的內心去體會日光下的點滴,讓自己看清自己的模樣和行走的姿態。

—— 蔡麗娜

“一匹馬、一個家譜”的寓意

漫步行走在古街,木質或青磚材質的古民居透出的微光穿越千年,與我們相遇。

武夷山南麓、群山環抱之中的福建邵武市和平古鎮,被稱為“八閩第一重鎮”。1300多年前的西晉末年,中原戰亂,黃河流域的百姓不堪紛擾陸續南遷,和平鎮的先祖來到福建,找到了這樣一塊安身之土。

和平鎮,唐稱“晝錦”,宋、元為“和平里”,明為三十三都,清設和平分縣,1950年設和平鎮。古鎮上的歷史遺蹟,不僅有古城堡及譙樓,有袁崇煥題額的聚奎塔,有創建於五代的“和平書院”,還有“縣丞署”、“舊市三宮”、“舊市義倉”、“謝氏莊倉”和中乾廟、下城廟、光源寺以及廖氏、黃氏、丁氏、趙氏、上官氏等家族祠堂,更有近300幢的明清民居。

拍攝手記|“一匹馬、一個家譜”的寓意——蔡麗娜

《和平鎮——自立自強》

幾天的採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眾多保留完好的宗祠、廟堂、譙樓、牌坊營造出來的古樸風貌,更有一種古老與現代碰撞出的嶄新力量。

自立自強,是我們對和平古鎮傳統民風的最突出印象,也是《記住鄉愁》想要重點傳達的。

這一傳統源自唐代。工部侍郎黃峭致仕返鄉,本應享受兒孫滿堂的晚年之樂的八旬老翁,卻做出了一個不同的決定,除留長子伺奉雙親後,其餘的20個兒子都要自立門戶,外出闖天下。兒子們遵父訓,走出家鄉,打出了一番天下,出了4名進士,8名將軍。後世子孫,更是人才輩出,近代著名英雄人物黃興就是黃氏後人。

拍攝手記|“一匹馬、一個家譜”的寓意——蔡麗娜

《和平鎮——自立自強》

“父母在,不遠遊”,是中國式孝道文化最廣為人知的一句,“大樹底下好乘涼”也是流傳甚廣的民間熟語,而由黃峭定下的“燕雀怡堂而殆,鷦鷯巢林而安”“漫雲富貴由天定,三七男兒當自強”的家規祖訓則讓人看到了中國文化中的另一種傳統,那就是自立自強。

“遠方”與“故鄉”,似乎永遠是一對矛盾。黃峭的做法中,最耐人尋味之處也正在於此。黃峭遣子時,送了每人一匹馬、一本家譜。馬,意味著縱橫四海打天下的豪情,“足離此境非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家譜則意味著文化基因的傳承,“早暮莫忘親囑咐,春秋須薦祖蒸嘗”。

拍攝時,正巧趕上一年一度的和平鎮黃氏祠堂祭祖活動,來自海內外的黃氏子孫在祠堂裡肅穆施禮的那一刻,讓人震撼。《記住鄉愁》拍攝至第四季,類似的場景出現過很多次了,深切地感受到,越是漂泊異鄉的人,越是對家鄉、對鄉愁難以割捨。那是每個人心中的根,是鐫刻在每一箇中國人和海外華人文化血液裡的家譜,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始終延綿的原因所在。

拍攝手記|“一匹馬、一個家譜”的寓意——蔡麗娜

《和平鎮——自立自強》拍攝花絮

故土難離又須離,是今天的全球化浪潮中大多數人必須做出的選擇,“家鄉”一詞本身似乎就已經成了“鄉愁”。心繫遠方,又時刻回望家鄉,這種中國式的自立自強,既具傳統感,也有時代性。“一匹馬、一本家譜”的寓意也因此深邃,它是對漂泊所產生的寂寞失落的安慰,是治癒奮鬥過程中焦慮與創痛的良藥,更是大步走向世界的中國人最大的底氣。

拍攝手記|“一匹馬、一個家譜”的寓意——蔡麗娜

《和平鎮——自立自強》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告別和平鎮,把這本“家譜”揣在身上,帶著一顆赤子之心,我們繼續趕路。

拍攝手記|“一匹馬、一個家譜”的寓意——蔡麗娜

《和平鎮——自立自強》

文字來源 | 蔡麗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