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赋闲五年培养神童:王洋,一个为少儿编程而生的人

听说小码教育刚成立了小码研究院,听说新任的院长大人很不一般

!耗时一周,小码君终于得到了第一手情报,我有“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教育、别人家的家长”的故事,你跟不跟我走?

小码研究院院长-王洋:最后一场,谢幕演讲,我的一个时代结束,以后或许还有机会到大学里演讲,但那就纯属业余爱好啦,我用了五年半的时间,做了一千三百多场演讲,飞行了526次,63万公里,我从来没有因为生病,身体原因,或是起晚了,耽误过一场演讲,误过一次飞机和火车,这五年有二三十万学生,听过我的课,我影响着所处的这个行业,大家都开始研究,怎么把课讲得有意思,行业里的每一家公司,都在领着学生做打飞机的游戏,我没有试图影响别人,只是尽我全力把我份内的事干好。

曾赋闲五年培养神童:王洋,一个为少儿编程而生的人

曾赋闲五年培养神童:王洋,一个为少儿编程而生的人

曾赋闲五年培养神童:王洋,一个为少儿编程而生的人

王洋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开发人员。Sun公司发明Java当年,他便通过了Java工程师资格认证,先后负责国投网络、北京市商业增值网等多个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的网络研发工作。

他是中国软件出口中心首席IT教育专家。

曾任国家云计算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的技术讲师,五年给清华、北大、北航、北理工等600余所高校的20多万名学子进行IT讲座。

半生研发者,半生教育者。结合大量实践研究编程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后,他将教育重心从成人转向少儿。在事业巅峰期,他不顾一片哗然辞职做起家庭主男,耗时五年亲手培养出“多项全能”“神一般存在”的孩子

他叫王洋,一段育儿传奇的主角,一个为少儿编程而生的人!

寻梦顶尖科技 用代码谱写未来

part 1

他有“没想到”的,也有“早知道”的

二十年前,在大学课堂说着蹩脚英语的王洋,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因为编程,自然而然地学会曾经无感的英语。

工作之后,他未料到自己竟能赶超一众名校学霸,率先编译彼时微软公司中国地区无人掌握的ISAPI程序。

正如他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投资2.5亿中国十大软件项目之一的总负责人,也没想到会成为三峡工程、二滩水电站、广深高速公路背后国投网络的测绘者,更没想到在那个年代便有机会接触并构建如今代表科技顶端的人工智能系统。

但他确实知道,自己放弃土木工程选择的计算机专业,是他不变的信仰与毕生的追求!

part 2

三代人,不同选择,只因……

谈及家庭背景与择业经历,这位学者调皮一笑,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陷入回忆。

“我的祖父是解放前中规中矩的大学毕业生,他认为天底下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机械齿轮。我叛逆的父亲却狂热地迷恋电子,先是背着我祖父在文革时‘不务正业’偷摸地研究收音机,后又违背其意愿放弃机械专业填报西安交大的电子工程系。

受父亲宽松教育的影响,我特别偏科,从来只在兴趣点上下功夫。那时虽然没有谁家可以买得起几万块钱的电脑,但我接触了计算机,这辈子就认定了计算机。在得知第一所大学给我安排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后,我压根就不去了。

从祖父到父亲到我,从机械到电子到计算机,我们每一代人都试图寻找,这个时代最领先的行业。我们的兴趣领域固有不同,但不变的是那份热爱,那份激情!”

part 3

揭秘,别人搞不定的代码为何他能编译?

共四十行代码,改了四个月,毫无动静的屏幕上终于有了反应!

这堆美国微软公司发来的解决ISAPI技术难题的代码,当时中国无人能成功编译,除了王洋。

“当技术达到一定程度,遇到问题时,身边往往没有任何一人可以提供解决方案。

我一直希望现在的学生能够明白,很多技术的研究都不是通过有书、有老师、有网站来帮助你,而是通过对专攻行业的理解和经验一点点尝试和探索。

哪怕花费很长时间,哪怕遭遇身心困苦,哪怕最终没有结果,也甘之如饴。”

兴趣的深浅决定了能力走向,更决定了走到技术金字塔顶端处于孤立无援状态下,还能凭借理解和感觉坚持着继续走多远。

将信仰变成生活,将追求演绎到极致,这便是持久的兴趣给王洋带来的丰厚回馈。

巡回技术讲座 用生命影响生命

part 4

把编程讲到老年人学会的程度,不服不行!

成为讲师,立于讲台给学生传授着自己热爱一生的高端行业知识,王洋却在几个月后遇到了最大的考验。

“我讲课时,尤其是技术类课程,学生特别容易听不懂。然后就如其他课堂一般,他便不听了,睡觉了,干别的去了。”

王洋并不认为课堂这部分学生的存在实属正常,反而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访谈交流,他找到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竟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带入了大量的专业词汇。

为了将专业词频降低,王洋每次备课前都进行完整的录音。站在学生的角度,反复倾听,捉出突兀词汇,逐一分析,能减则减。

对于那些必须出现的专业词,他费心寻找对应的生活案例。

当老师讲课的进度随着学生困惑的难点停下,将其扩展变幻成一个个生动易懂的故事,又何愁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王洋成功了。

《成为软件高手的第一课》已成经典,在网上广为流传。每年,他都受邀进行二百五、六十场讲座,为新生树立入行的信心。

然而,他并不满足。

他认为将编程技术讲到通俗易懂的极致,就是去给老头老太太讲课并让其弄懂学会。这在一般人看来无异于痴人说梦。

他带着设备,穿梭于北京海淀和朝阳的大街小巷,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寻找老年活动中心。

找到之后将投影仪架好开讲,每讲一节就耐心地问大爷大妈:“这句/这段,听得懂吗?”

在四十余个老年活动中心留下足迹后,他终于将课程塑造成自己期望的连老年人都易于接受的状态。

他不但帮助无数大学生点燃学习的激情,重拾学习的信心,而且受聘成为中国软件出口中心首席IT教育专家、国家云计算协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的技术讲师。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必然。

part 5

事业急转!为何放弃成人编程教育转教少儿?

经过多年奔走教授并深度研究国外的编程教育,王洋迎来人生中又一转折。

他发现,一个人在二十岁后开始学编程,晚了。

二十岁的人学编程只能学到一些技术,没办法真正理解计算机所构成的世界的运转方式。

二十岁的人能沿着别人发明的编程语言学习指令,但他已没有机会思考前人为什么可以发明这门编程语言。

一个人,只有在青少年阶段学习编程,才能建立起计算机思维文化。

认清事实,王洋毫不犹豫地选择事业转型,将教育重点从成人转向少儿。

他满怀激动地说:“我给成人教编程,他将来可能成为软件工程师,可能成为技术员,但他们只是在单纯地干活。

但我用对的方法给小朋友教编程,他可以发明新的技术、新的编程语言,甚至从小就开始思考,计算机在人类社会里可否完成各种‘天马行空’的‘壮举’,由此推动行业的发展,引发我们意想不到的变革。

教成人编程,我解决的是他生计问题;教小朋友编程,我帮助他形成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世界的能力!”

part 6

紧跟时代,他助学龄儿童兴趣编程

最成功的学习模式是什么?

王洋等成功人士的经历已给出答案:欲望+坚持,即持续的兴趣。

为使编程课堂更适于青少年听讲,他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基于认知曲线的建构主义教育体系。

以认知曲线为导向,搜集整理并分析小朋友学习编程的认知过程。

建构主义教育,即让课堂知识一改直接呈现的传统方式,转而根据兴趣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尝试,去培养对“科学权威”理论持怀疑态度的批判性思维,及自行思考发觉新知识的探究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持续获得成就感,并拥有坚持学习的欲望。

生于只有少数人有能力考大学接触计算机的编程1.0时代,经历IT培训机构短期催熟程序员投放紧俏市场的编程2.0时代,二十年后我们将面临编写代码如使用智能手机一般稀松平常的编程3.0时代。

只有大幅降低学习门槛,调整教育方式,才能找到广泛的、具有普适性的编程教学方法,才能使孩子具备面向未来、面向AI、面向编程3.0时代的竞争力,才能使中国儿童与世界同步!

全职培养神童 造家庭教育传奇

part 7

他说,这是他做的最疯狂的一件事!

你会为孩子辞职吗?

你会在事业巅峰期为孩子赋闲在家吗?

问得有情怀些,你会让孩子有更好的未来,舍弃自己辉煌的事业只为教育和陪伴,亲手培养出一个神童吗?

大多数人必定因各种不可抗拒因素摇头否认。

但王洋,做到了。

“我所做的最重要、最疯狂的一件事情,就是陪伴孩子长大到五岁。

父母的陪伴,在很多时候比什么都重要。

一个讲师,如果连自己的孩子都培养不好,那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教育的成功者。

五年间,我亲手写下500万字的育儿笔记,思考其成功原因与不足之处,将我提出的教育理论进一步实践,完善。”

part 8

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究竟全能到什么程度

这是大家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他能特别好地照顾和管理自己。

五岁时,和面擀皮调馅包饺子有模有样;八岁时,清蒸鲈鱼级别的一桌大菜毫无压力。

四年级时,双亲因故在医院连待十天。他自己管理生活组织期末复习,拿了全校第五。

他见解独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家长解忧。

父亲需要英文名,让他出谋划策。十一岁的他最终敲定“Neil”,连同起名原因,代表含义,被历史上哪些行业哪些名人用过,逐条分析得头头是道。

父亲在工作上有变动,征求他的意见。他回复:“无论别人给你多少钱,都是因为你值那些钱,如果你能让自己更值钱,就该另择他路。”

他会保持着广泛的兴趣,不管干什么都能特别投入。

喜欢围棋,小学便达到二段特长生级。

体育很好,全速跑步十公里,游泳两千米,不在话下;他是北京市青少年最牛足球队的主力队员,同时也是击剑高级运动员。

毫无绘画学习经验,但八岁在香港参加大中华区的艺术节,提笔落纸,一举夺冠。

酷爱魔方,三阶六面约1分20秒能拼出来,四阶4分钟可以搞定,三角形魔方40多秒就能复原。他不但自己玩,还在网上发布了教别人玩魔方的视频分享教程,那时,他年仅八岁。

曾赋闲五年培养神童:王洋,一个为少儿编程而生的人

热衷编程,八岁接触Scratch和Java,几乎每天都会写程序。在北京市机器人比赛中他是唯一现场编写并成功执行程序的参赛者。参加了惠灵顿公学编程夏令营,第一天是学生,第二天成助教,第三天就当上了讲师,当即得到清华附中国际部老师特招的入学邀请。

但他拒绝了,只为十岁埋下的国际学校的梦想。

从宣布考国际学校的那天,他便知道自己与梦想的差距。

由于起步晚,十岁时,他的英语水平只相当于四岁的孩子。综合年龄等因素跳级,他毫无疑问成为班里最后一名。耗时两月,他又连跳两级,但这次,是以全班第一的身份。

而后嫌进度太慢,他决定弃班自学。整个寒假除关门时间,一天六小时待在英文图书馆疯狂恶补,即使最终如愿考入名校,英语半路出家的他仍然处于劣势。

在国际学校学习了半月,他再次以全班第一的成绩直接跳级踏入初中。

因为,没有什么差距是持续的兴趣弥补不了的。

part 9

编程,是兴趣引导的游戏;兴趣,让优秀变成习惯

教育是一个特别系统而完整的体系。

每一个兴趣都对能力的发展有所助力,所有的兴趣共同成就了如此优秀的孩子。

让孩子在少儿时期接触编程,并不是子承父业让他追寻自己的脚步,王洋对这点早有考量。

“任何一个孩子都好奇事情背后产生的原因,大多孩子都有兴趣翻开汽车后盖欣赏‘内部风景’。

生活在被互联网改造的世界里,孩子不可避免地用到手机和电脑,他会好奇这些好玩的游戏好用的程序到底如何编写运行的。

这是天性。

对他们而言,编程就是一个自由度极高的游戏,只要进行正确引导,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研究编程的兴趣。

我们家长要做的,是尽其所能对孩子的兴趣进行保护并投资,顺应社会趋势,引导其往有利的方向发展。”

求索十年,王洋在编程顶尖平台追寻了他的梦想。

辗转十年,他又在编程教育领域燃烧了他的青春。

实践五年,他亲手培养了一个“神一般存在”的孩子。

当问及接下来的打算,这个为少儿编程而生的人远眺幢幢高楼道:“未来的世界一定是被科技改造的世界。我儿子的梦想,是用科技改造这个世界。而我的梦想,是用教育改造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这件事情我恰好在做,又恰好有体力和能力去做。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不管路有多远,不管多苦多累,我都不会放弃——过去,现在,和未来!”

后记

致力实现用教育改变世界的梦想,王洋老师现任小码研究院院长。

小码研究院,以研究世界少儿编程特点及规律为导向,创造适合中国少儿编程的课程体系,制定少儿编程行业标准。以编程为载体,全面培养具有探究能力、批判思维、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专注力的面向编程3.0时代的未来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