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流星的人

追逐流星的人

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赞。

追逐流星的人

李赞(中)正在指导学生

大眼睛、长发披肩,沉稳、自信、干练,一个十足的气质美女。

她叫李赞,1975年出生于陕西西安,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她年纪不大,却有着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众多头衔。虽然她的名字没有明星热度高,身份不及大腕们耀眼,但她在高精尖科研方面所做的贡献却不容小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总工会“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的杰出女性。

追逐流星的人

一路免试加破格,成为校园传奇

小时候,李赞给大家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上课从来不举手发言。这让老师们百思不得其解。一问家长才知道,原来李赞上课跟不上老师节奏,听不懂老师讲课,怕答不上来,所以不敢举手。时间一长,她给老师的印象就是有些“笨”。

一段时间后,李赞在课堂上照样不爱举手,但考试却总能考出好成绩,让老师很疑惑。

“这都是我课下的功夫。”李赞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解开了众人心中的疑团。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自认不够聪明,但又不甘落后的李赞,每天放学后不急着回家,而是到学习好的同学家里虚心请教,直到把当天所学内容弄明白才离开。她那时候小学不学英语,上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为了学好英语,她放学就去英语好的同学家复习当天课程。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她又跑到懂英语的亲戚家预习新课程。就这样,通过比其他同学多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努力,李赞终于成了大家眼中的好学生、女学霸。

1994年,高中毕业的李赞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免试保送进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1998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她再次被免试保送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9月,她又免试提前攻读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

2001年3月,已经获得工学硕士学位的李赞转为在职博士并任助教。第二年,她被破格晋升为讲师。2004年,她晋升为副教授,次年,她成了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硕士生导师。2007年,她再次被破格晋升为教授,2008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如果说,偶尔一次“免试保送”是优秀的表现,偶尔一次“破格晋升”是幸运的话,那么李赞这一路“免试保送”和“破格晋升”,就不能简单地用“优秀”和“幸运”来形容了。

数年“捕捉”流星雨,不为许愿而是搞研究

每当流星划过天空,总会被大家赋予浪漫而美丽的想象。但在科研工作者眼里,流星余迹是可以传输信号的信道。通信距离单跳可以达到2000公里,而且安全性好、方向性强,适合被用于应急通信。

1998年,本科毕业的李赞被免试保送攻读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师从金力军教授。从此,李赞跟着金教授踏上了“捕捉”流星雨之路——利用流星划过天际时产生的柱状电离气体作为通信信道进行应急信息传输。

利用流星信道可谓“靠天吃饭”,经度纬度不同、月份不同、时刻不同,都会影响通信效果。李赞跟着金教授一次次在国内做500公里到1500公里的远距离测试,一次次记录着信道数据。因为要分别做24小时、36小时和72小时的测试,就必须有人不间断地守候。那时,他们的实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旧教室,没有暖气,也没有睡觉的地方,晚上就在冰冷的长凳上过夜。

做流星通信设置时,要避开信号杂乱的闹市,到僻静无人的地方去。有一年,李赞带着学生住在外地一个连马桶盖都没有的破旧招待所。每天早晨,他们都要背着沉重的频谱仪、示波器等近百斤的设备,到十几公里以外的实验点做测试。到了晚上,又得把这些沉重的设备悉数背回。一起做测试的学生因为还有其他事情,大多来来去去,只有她一日两次负重,整整坚守了近2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赞带领她的团队,分赴河北霸县、重庆北碚区歇马镇、湖南怀化山区等偏远地区,在恶劣的环境下开展了为期5年的系列远距离野外线路试验,积累了我国流星信道特性数据,构建了国内第一个支持通信系统仿真的流星余迹信道模型,研制出我国新一代流星余迹应急通信系统,解决了国家最低限度应急通信的急需。同时,她作为第一作者出版了3部学术著作,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只想当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专心搞科研的人

大多数人对李赞的了解或许只停留在她对流星余迹通信的研究上。实际上,除了流星余迹通信之外,李赞在跳频通信、电磁频谱监测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从1998年读硕士开始,李赞就在导师的点拨和指导下,迈入了跳频通信的研究领域,以跳频序列为起点,研究逐步深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目前,李赞团队已经把理论成果运用到实践中,设计出了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基于FPGA的跳频芯片。如今,这一芯片已应用在我国卫星等多种高科技产品和设备中,有效提高了通信系统的传输性能。

李赞告诉记者,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是螺旋上升式的进程,随着无线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无线通信方式和设备的迅速发展,无线通信环境日益复杂,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在跳频通信研究基础上,她又将研究方向扩展到了智能化宽带电磁频谱监测领域。旨在将探测、感知和通信相结合,为实现一体化智能通信打下基础。

凭着一股啃“硬骨头”的劲儿,李赞和她的团队终于研制出了网络化宽带电磁频谱监测设备,并在西安长安区、江西鄱阳湖、重庆北碚区等地构建了3个典型地域的示范验证网。经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测试,相关技术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从研制出我国新一代流星余迹应急通信系统,到下决心去啃“跳频通信”这块硬骨头,再到智能化宽带电磁频谱监测研究,李赞正带领她的团队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为的是有朝一日,能让自己研发的核心技术应用在我国卫星或远洋舰船上,解决实际问题。

在同事眼中,光环绕身、前程似锦的李赞,在生活中很低调,不习惯和媒体打交道,也不想“出名”。她说自己只想当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专心搞科研的人。(本报记者 袁战鸿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2月26日第7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