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禮物

兒童節禮物

無論大小盆友,都喜歡過各種節日,因為可以放鬆休息一下,但大部分假日都來源一個充滿辛酸淚的故事,小朋友的“六一”也不例外。

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餘人和全部嬰兒,並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

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決定每年6月1日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新中國成立後,國民黨政府1931起實行的4月4日為兒童節的規定被正式廢除。

“六一”兒童節成為一個國際化的節日,除了具有紀念意義,還表明全世界對“花朵們”的關注,對祖國未來的呵護的態度。

交待一下:小胖最近到貧困村扶貧去了,所以沒有及時更新公眾號。

有人說,沒有經歷過駐村扶貧,人生是不完美的,但是小胖扶貧歸來,並沒有感覺到人生已經完美。

無論什麼級別的領導幹部,深入扶貧第一線,關注的焦點往往是耄耋老人或者是黃口小兒,可以抱著襁褓裡的嬰兒或摟著長壽的老人拍照,卻少見與同齡大哥大姐們合影。

大山深處艱苦求學的孩子們的故事總是能觸及人們最柔軟的地方。

對兒童的關愛,必然是扶貧工作的一大重點。在“六一”這個節日檔口,不少愛心企業、單位、個人通過捐贈書本、學習資料等方式向小朋友們傳遞著濃濃的愛心。

對很多“因學”致貧的貧困戶而言,通過子女教育脫貧幾乎成了不二選擇。

當小胖把部分貧困戶對子女教育情況的蓋子揭開一角之後,很自覺的又蓋下了。

小胖近期走訪貧困戶不少,其中不少家裡有學生的家庭,因為走訪內容涉及到教育扶貧這一領域,對這些家庭印象深刻。

一戶貧困戶家庭3口人,孩子的父親早早去世,母親帶著兩個兒子艱難的生活在大山裡。孩子的母親年齡不大,非常能吃苦耐勞,白天在鎮上的建築工地做零活,每天有80元的收入,順便照顧兩個孩子的生活起居,兩個兒子一個在上小學四年級,一個初中馬上畢業。

幫扶幹部們到該戶走訪時,年輕的媽媽剛脫下滿是結痂的混泥土的工裝換上乾淨衣服,20平米的出租房內,小兒子在桌旁玩手機遊戲,媽媽在煤氣灶上燉著一大鍋土豆。

從幫扶幹部們進門到走訪結束,前後半小時時間內,玩遊戲的孩子屁股沒挪動一下(尤其是在房間裡凳子有限的情況下),即便幫扶幹部問起他的學習情況,他的目光也未從遊戲界面轉移出來,全然處於一種“忘我”的境界。

兒童節禮物

臨走前,小胖特意關注了一下玩遊戲的“小朋友”,想來這農藥遊戲害人不淺。

另一位小朋友屬於名副其實的留守兒童,目前上幼兒園大班,很靦腆的一個小女孩。小女孩的爺爺在語言上有先天性障礙,使走訪工作變得異常艱難。小女孩面對陌生人時,表現得很膽怯,家裡的事情基本知道,但只做簡單回答,聲音很小,且說話發音不標準(這與他長期與有語言障礙的爺爺生活有直接關係),幫扶幹部們需要很努力才能從她口中掌握一些碎片信息。

小胖在臨行前問起小女孩想要什麼樣的兒童節禮物,小女孩表示想讓爸爸媽媽回來陪自己玩幾天。

小胖才一個禮拜沒見到兩歲半的兒子,被一個陌生小女孩的一句話觸碰到內心最柔弱的地方。

兒童節前夕,22位院士聯名在《中國科學報》上發表聲明,呼籲讓“六一”成為一個無網遊日。不得不說,他們都是有良知的科學家。

對這一呼籲,也許反感的不僅是那些網遊公司,“小朋友”們未必買賬。

“寧可食無肉,不可玩無網遊”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銘。前期有扶貧幹部給幫扶對象家的孩子送去書本表達愛心,孩子很用心地給熱心的叔叔寫了一封信,原文內容如下:

“叔叔我不喜歡你們帶來的東西,我想要一個可以打王者榮耀的手機,或者以後你們給我錢,我們自己買喜歡的東西,你們帶來的書和文具我們不喜歡,謝謝!”

兒童節禮物

孩子都是天真無邪的,敢於說出自己的心裡話。讓小胖感到非常慚愧,多少時候在關鍵時刻,總是沒有勇氣大聲的說一聲NO呢?

時代在進步,人的智力水平和發展速度都在進步。

在這個小朋友們的節日來臨之際,小胖想起了他小時候。十二歲還在上三年級,連26個拼音字母都搞不懂,是什麼力量讓他混了個大學文憑?

難道是當年沒有好心人送一個可以打遊戲的手機?

國際兒童節是小朋友們的節日,家長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莫過於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和交流。

祝所有大朋友和小朋友們節日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