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考試公平嗎?

古代的考試公平嗎?

這兩天的熱點話題除了兩會就是取消高考加分項目了。近日,教育部發文取消了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等五個項目的加分,意在讓高考更加公平。這個消息一出,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認為這是在推進教育公平方面的一大進步,有利於維護廣大考生的切身利益。我們今天藉助這個話題要說說古代的考試。

古代的考试公平吗?

我國古代的人才培養和選拔機制中,最有名的應該就是科舉考試了,它徹底打破了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讓布衣和草根一族有了進入上層社會的機會,所以就有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等說法,把讀書人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不少。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古代的考試製度吧。

古代的考試公平嗎?

我國古代的考試各朝各代有所不同,但總體上一般分為四個階段: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當然也有三個階段的說法,那就是不算童試。那時候對考生分階段沒有年齡限制,停留在哪個階段就是哪個階段的考生。童試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初中畢業考試吧;過了童試就可以參加後面的考試了,鄉試按現在的級別來講,就屬於省一級的人才選拔考試了;會試就屬於國家級別的初步考試了,大概會篩選出三百人,作為貢士,這個名字一聽就是要拿來給皇帝幹事的人了;最後就是殿士,由皇上主抓,給國家選智囊團,最後出來的前三甲就是狀元、榜眼、探花,要是能中個狀元,那是何等榮耀啊,因為狀元可以娶位公主回家了。那時候的殿試級別真高,有點像現在的國家公務員中央部委級別的人才遴選。

古代的考試公平嗎?

一般情況下,只要過了鄉試,就具備了做官的資格,可能官職還不小呢,基本能做個縣令之類的,歷史上稱為七品芝麻官,拿現在來說就是一個正處級幹部。吳敬梓有名的諷刺小說《范進中舉》,想必大家都知道,描寫的就是范進經過無數次努力,在年紀很大的時候一不小心就通過了鄉試中了舉人,然後就發了瘋一樣,各種瘋狂滑稽舉動都做出來了,曾經看不起他的人,包括他岳父,街上賣肉的胡屠夫都來巴結奉承他了。這跟今天好多考生經過多次考試失利,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過關後的場面差不多吧,別的不說,在駕考場地經常可以見到年齡大點的學員通過某個難考的科目後興奮過度,做出反常舉動,沒法,太激動了,還能不讓人高興一下嗎。

古代的考試公平嗎?

那麼古代的科舉考試都考什麼內容呢?公平性怎樣?

我們知道,那時候科舉考試主要就是八股文,就是給你一個話題,然後按照固定的套路模板,進行引申,得出策論。有點類似於那種三段式的議論文,但結構可能複雜一點,跟我們當今的各種考試比起來,那時候科目真少啊。

古代的考試公平嗎?

從公平性的角度而言,這個科舉考試肯定是欠缺的,且不說考試中是否有人為的不公平因素,比如考官徇私舞弊、考題洩露、考生剽竊等,單就說這個單一的八股文,讓多少真正的人才倒在考場上。如果讓今天的考生每人只寫一篇作文,然後直接決定是否通過中高考,想必沒人能心服口服吧。因為閱卷人的喜好、觀念等就可以左右一位考生的最後成績;有的人生來就不擅長文字寫作,也就是那些偏科的考生,怎麼辦?十年寒窗苦讀,勝敗被一篇文章左右,真的難言公平,運氣成分比重太大了,所以這是不公平、不科學的考試製度。

不可否認,我們今天的考試較歷史上的科舉選才制度已經有了大幅提高,畢竟歷史是要進步的。對於取消一些加分項的事,肯定是要強烈支持的,這對維護考試公平,減輕家長和學生負擔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在很多人根據高校畢業生大數據分析,得出“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結論,也許這個結論是客觀的,一方面是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所致,另一方面,城市家長每天在為孩子的各種奧數、奧物、奧化等能加分,能提升成績,能拿到榮譽的項目奔波,城市學生也要面對各種補習和課外輔導,農村學生沒有這些資源,哪來的加分呢?取消加分項目,讓所有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線,這才是真正的公平,至於那些在某個領域真的出眾於一般人的考生,或許頂層部門已經關注到這部分人群,會為他們的特長進行合理安排,像現在部分高校的特招生就屬於這種,相信以後還會越來越多,篩選條件會越來越科學。

古代的考試公平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