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美國人和歐洲人喜歡吃牛肉,而中國人喜歡吃豬肉?

風吹麥浪151503339


看到一些高點讚的答案,其實有很多觀點並不準確,我也來答一下,追根溯源一下原因。


上面的答案很多都提到,豬好養活,所以中國選擇養豬,其實這個觀點是不對的。因為要想養豬養的上膘,必須喂糧食穀物這樣的精飼料,這樣的話就變成與人爭奪口糧的生物了。相反,牛就只要吃草就可以長肉。在食物儲備不夠豐富的古代,怎麼可能大量養豬呢?


不同地方人喜歡吃的東西,確實跟地理因素有關,這點在《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裡有很詳細的描述了。通常不是我們選擇了食物,而是食物選擇了我們。那麼為啥我們沒有牛肉吃呢?主要是三條原因。

1.中國沒有原生的野牛。

2.中國特別是中原地區沒有足夠的草場。

3.中國缺乏優質的原生牧草。生物的相互適應在這裡表現的淋漓盡致。


好了,我們的祖先想吃牛肉也沒有機會啊。要說第一點好解決,牛終歸是能傳到中國的。但是,第二點和第三點就真的難解決了,沒有牧場和草,怎麼喂牛呢?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牛在中國古代可是重要的畜力,私自宰殺耕牛,那是犯法的行為,可是要坐牢的。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其實不管是西方人還是中國人最早飼養的肉食動物是狗(這只是歷史),因為狗是最容易馴化的動物。直到漢朝的時候,狗肉仍然是重要的肉食,要不然怎麼會有劉邦去騷擾樊噲狗肉攤子的故事。現在的證據認為,狗是在世界多地同時被馴化的。這是人類最早的動物朋友。但是,狗的轉化率太低,而且對食物要求比豬還高,所以很快就被放棄了,只是作為狩獵工具和寵物飼養了。


於此同時,西方人馴化了牛,於是得到了穩定的蛋白質供應和肉食。最初馴化牛,就是為了吃肉。至於說,喝奶這個事兒恰恰是在畜牧業大規模發展之後才出現的,那些耐受乳糖的人其實是很晚近才出現的。不是因為中國人不適應喝奶而拒絕喝奶,而是因為中國人在歷史上壓根就沒有經歷過這個喝牛奶的選擇壓力。


另外,有答案說,豬容易養,人吃什麼它吃什麼,所以養豬,這是不成立的。豬其實是雜食性的動物,養豬也是在糧食極大豐富之後才出現的事情。


其實中國人解決蛋白質供應的方法是種植大豆,大豆才是根本,動物性蛋白充分供應,大概只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的事情了。


另外,誰說歐洲人不喜歡吃豬肉的,德國的豬肘子和香腸,那是多棒的肉食啊。


植物人史軍


喜歡吃什麼,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能決定的,而要看我們的祖先到底能吃到什麼。
人類為了發展出智力,演化出了一個高能耗的大腦,也改變了我們的飲食結構。黑猩猩的食譜裡大概只有4%的肉類,而人類中這個數字是40%。人類不吃肉很容易營養不良。

原始人類主要靠狩獵來解決食用肉的問題。

狗是我們第一個馴化的動物,但狗是用來捕捉其他動物的,算生產工具,不能吃。

人類開始發展農業,大概是1萬2千年前的事情,有了農業,就有了多餘的糧食,就可以畜養一些其他動物提供動物蛋白。
農業有三個獨立的起源中心,西亞、東亞和中美洲,西亞人馴化了小麥,東亞人馴化了小米和大米,美洲人馴化了玉米。在選擇畜類時,由於這三個地方的地理環境和物種分佈的不同,導致了畜類養殖上的差異。
美洲人在擁有原始農業之前,基本上吃光了所有能馴化的大型動物,所以他們比較慘,只能變著花樣吃草,馴化了土豆、番茄、辣椒、南瓜、草莓、黃瓜、西葫蘆等好吃的植物。美洲土著唯一馴化的動物是火雞。
西亞是山地,有很多草,所以他們首先馴化的是山羊和牛,牛羊主要提供的動物蛋白是奶製品,是不能隨便殺的,一直到歐洲中世紀,都只有土豪才有可能大口吃牛肉。普通人都能吃到牛肉漢堡是現代化養殖技術出現之後才有的事情。
中國人在平原,首先馴化的是豬。豬不挑食,我們吃什麼,豬就吃什麼,很好養(這一點很重要!)。而且豬兩年就能產5窩,1窩就有5~6只,繁殖超級快,我們養豬就是為了吃豬肉的!雖然我們大概4000年前有了水牛,但水牛是用來犁地的,不是用來吃的!


所以豬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我們有豐富的料理豬肉的技巧,能夠去腥去騷,保持豬肉本色。英國雖然是品種豬的重要產地,我們還從英國進口了大量的豬精液,但是英國人殺豬是不放血的,他們根本就不懂怎麼吃豬!英國人的蛋白質來源主要來自炸小黃魚。

德國就不一樣,德國因為沒有特別長的海岸線,也不像荷蘭一樣有大片的優質草場,所以他們也吃豬,而且德國人也很會料理豬肉,德國的豬肉香腸也是美味極品。
所以為什麼我們喜歡吃豬,因為你們都不會做啊!

不過吃豬也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大多數中國人喝牛奶會乳糖不耐。豬產奶期很短,生完一窩緊接著就要生下一窩,而且因為生的太多所以乳頭也多,不好人工收集乳汁,最重要的是豬因為啥都吃,還喜歡刨地,飼養環境很髒,而且由於體型原因,乳頭都貼著地,沒人願意喝豬奶。所以中國人在演化中就沒有點上喝奶這個技能點。


中國人斷奶之後,乳糖酶的數量會迅速減少,沒有辦法消化牛奶中的乳糖,喝多了就會脹氣打隔拉肚子。MCM6 基因rs4988235位點就是控制成年之後分泌乳糖酶的開關,95%的中國人都是GG(無法消化乳糖的類型)。

想知道你的類型是什麼麼?

馬上體驗最走心的基因檢測服務 gesedna.com


各色人類研究中心


某一國家/種族/地區的人,愛吃某種肉,禁忌吃某種肉。

這個看似是一個文化問題,但本質上還是一個經濟問題。這一點,哈里斯在他的經典作品《好吃》裡做過詳細的解釋。

一個地區的人,愛吃或不吃某種事物,並不是因為文化、法律,而是看

“吃到這種食物所付出的代價”是否小於“吃到這種食物所得到的收益”。

即是:吃一個食物的“代價越小、收益越大”,這個食物就越好吃越受歡迎;

反之,吃一個食物的“代價越大、收益越小”,這個食物就越好吃越不受歡迎,甚至成為禁忌,被深烙於文化中。

經濟基礎,不僅決定上層建築,還決定了下層飲食。

比如:

1.

英國因為沒有大的牧場,根本無法大量養殖牛,且山羊可以供應羊奶,綿羊還能提供羊毛,對於以前紡織業極其發達的大英帝國,意義重大。所以在英國,人們主要以羊肉為肉食。這也是著名動畫片《小羊肖恩》出自於大英帝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美國人之所以會那麼愛吃牛肉,是因為美國大量寬廣的牧場適合牛類的養殖,且南方出產大量的棉花,讓紡織業完全不需要綿陽的羊毛。後來美國愛吃牛肉的習慣作為文化輸出,在明治維新時期傳到了日本,才造就瞭如今天價的神戶牛肉。

3.

印度人不僅不吃牛肉,還把牛肉奉若神明,本質上也可追究到經濟原因。因為人口眾多的印度不僅需要大量的牛來產奶,且在沒有機械的前提下,大量的耕地勞作完全依賴於牛的協助,吃牛所付出的代價遠遠高於獲得的那一點點蛋白質收益。

4.

豬,作為一種特殊的存在,被很多國家和很多文化所排斥。這個動物甚至成為骯髒邪惡的代表。

然而,在所有常見的動物裡,吃掉同樣的飼料轉化成肉的效率最高的就是豬。豬的一生可以把它吃掉的飼料的35%轉化為自己身上的肉,而這個數字在羊身上是13%,牛隻有6.5%。

但是豬的特性卻有另外兩大缺點,並不是傳說的“髒”,而是:

(1)豬並不是食草動物,豬的消化系統,無法有效消化粗纖維食物(比如草和植物的莖葉等),只能吃麥子、黃豆、玉米這種低纖維食物。這就意味著豬一定會和人類爭奪食物;
(2)豬的體溫調節系統非常的差,這就是為什麼它們總喜歡在泥水裡滾的原因,因為它們無法承受炎熱乾燥和長久日曬。

這就意味著,一個地方想養豬,就必須具備(1)食物足夠充足,人類有多餘的食物餵豬;(2)能給豬提供陰涼潮溼的地方。

所以,你現在明白了,為什麼沙漠地區的猶太人、阿拉伯國家都不吃豬肉了吧。是的,他們的文化不讓吃豬肉只是個結果,並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經濟原因。因為那裡無法給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陰暗潮溼的環境,所以吃豬的成本遠大於收益,於是吃豬成了禁忌。

而中國人和美國人之所以大量吃豬肉,是因為這兩個國家既能給豬提供充足的低纖維食物,又能提供潮溼陰涼的環境,在這種前提下,養豬和吃豬肉的成本是最小的。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明白人類為什麼不吃同類?

我們的人類祖先,一開始是吃同類的。之所以後來不吃同類了,並不是因為他們高尚了,有了善惡、羞恥、道德和法律。這也只是結果,真正殘酷的原因是:

因為吃人帶來的那麼一點點蛋白質收益,遠小於,讓這個人給自己幹活(比如飼養採摘種植)獲得的收益!


更多有趣有用的醫學科普知識,請關注“骨科醫生路遙”。


骨科醫生路遙


中國牛肉要是能便宜點,中國人估計也會很喜歡吃牛肉。歐洲人更偏愛牛肉,其中一種原因和猶太人和穆斯林不吃豬肉有關,這兩大人群影響了歐洲人的肉類選擇。

在《聖經》舊約中,有對信徒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有規定。在肉類食材上,就進行了非常明確的規定。比如倒嚼(反芻)分蹄的動物,比如牛、羊,可以吃。這些都是單純食草動物。比如豬這一類。

獸類,蹄子為偶數、有腳趾還會反芻的動物可以吃。牛、羊、鹿為可食!分蹄但不倒嚼的動物,不能吃。比如

駱駝、巖狸、兔子和豬,不符合上述條件,是“不潔”而不可食。水裡的,有鱗有鰭的可以吃,其他都不行。

“不潔淨的”不但不可食用,最好連觸碰都不要碰。聞到味道,都會影響運氣!不小心碰到、聞到、都要把衣服丟洗衣機裡反覆多洗幾次,晚上沐浴也要使勁搓搓。這些不潔淨的東西,不小心掉進碗裡缸裡,最好是連碗和缸都不要了。

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至今都嚴格遵守這一戒律。歐洲有很多猶太人餐館,有的餐館,會介意不新信教的“雜食”顧客光顧。 我們熟悉的伊斯蘭教,其實也是從聖經舊約中發展起來的。對豬肉,等不潔食物的禁忌,與猶太人如出一撤。

處於對猶太人和伊斯蘭教徒的尊重,和他們一起就餐的朋友,也會盡量不點冒犯他們的菜。

《聖經》新約中,沒有對這些不潔食物進行規定。後來的天主教徒、基督徒、新教徒等,對豬肉、兔子肉等禁食肉類沒有忌諱。

在歐洲現代人的食譜中,吃豬肉的比重,比牛肉還是要高點的。只是因為在國內,大家一說起西餐,就想到牛扒,黑椒牛柳啥的,感覺西餐都是牛肉。這只是一個假象。在歐洲人的日常生活中,豬肉的比重依然比牛肉高。比如各種各樣的香腸,是豬肉做的。歐洲的餐廳除了牛排,還有豬扒、豬排骨、豬裡脊、豬臉肉和豬尾巴等等。在冬春之交,西班牙許多村寨,還會舉行“殺豬節”,和中國農村殺豬過節一樣的。


西班牙冷知識


據我在法國和歐洲的生活經歷,歐洲人吃豬肉比牛肉要多,美式的牛排漢堡在歐洲並不是主流。相反,各式各樣的香腸,培根,火腿等豬肉製品才是歐洲人的最愛。

據法國官方統計,法國豬肉消費量位居各種肉類之首,但是四分之三的豬肉被做成香腸,培根,火腿等肉製品給吃掉了,因此新鮮豬肉吃的沒那麼多。這可能給中國人留下了歐洲人吃豬肉不太多的印象。

從數據看,歐洲人喜歡吃牛肉明顯不符合事實。雖然歐洲各國的口味不太相同,但是總體而言,牛肉消費比豬肉少。

我們看看2016年的年人均肉類消費數據:

在歐洲,吃牛肉最多的國家是丹麥,將近30公斤/人,另外法國,瑞士,瑞典,愛爾蘭四國超過20公斤/人。

再看看豬肉,奧地利每年每人吃掉67.5公斤豬肉位居歐洲之首,而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德國和波蘭每年消費豬肉都在40公斤以上。

法國,比利時,荷蘭,希臘,塞浦路斯,克羅地亞,芬蘭,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時等十五個國家沒人年均消費豬肉在30公斤以上。

而愛爾蘭,英國,挪威,俄羅斯,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也都超過了20公斤

總結一下,在歐洲吃豬肉超過20公斤每人/年的國家有28個,而牛肉只有5個,而且最高數量也不超過30公斤/人

中國同時期數據大約是豬肉39公斤至/40公斤左右,也就是說中國作為豬肉消費大國在歐洲也只能排在第7位。

為什麼歐洲人也愛吃豬肉呢?這和歐洲整體人地關係有關。歐洲不是新大陸,自然條件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有一定區別,整體上說人口比較密集,並不具備大規模發展牛羊畜牧業的條件,這一點和中國更為接近。

據統計,生產每公斤牛肉所需要270平方米至300平方米。而豬肉只需要55平方米。雖然歐洲畜牧條件要優於中國。但是別忘了,歐洲同樣是乳製品消費大國,需要消費牛奶,奶酪,黃油,這就需要飼養大量的奶牛,這讓歐洲用作牛肉的肉牛飼養空間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充足。

何況,無論是日耳曼人還是高盧人,養豬,打野豬,吃豬肉已經是悠久的傳統,在歷史長河中,歐洲人也發展出形形色色的豬肉烹飪和醃製方法,今天吃更多的豬肉也並不令人意外。

所以,美國和歐洲雖然文明類似,淵源極深,但很多情況下並不能一概論之。至少在肉食方面,歐洲和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更接近。


昭楊


歡迎關注「飯醉分子閆濤」,看我分享不一般的美食感悟!

其實一個地方的族群喜歡吃什麼?熱衷吃什麼?原因很多,有宗教、歷史、文化、遺傳基因等等,當然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經濟學原理。

很多人說咱中國人不懂吃牛肉,中國人只會吃豬肉。其實這是不對的,中國人一樣喜歡吃牛,一樣很擅長吃牛。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農耕文化深重的國度,把大面積土地用來培育草產業來養牛是不現實的,牛的存在,絕大部分時候是為農業生產提供勞動力。所以,也會出臺一些法規保護耕牛,在中國的封建朝代,私自屠殺耕牛就是犯法的。就算是耕牛出了問題必須斬殺,也得到官府去報備。

正因為這樣,吃牛一度還成為中國的禁忌,比如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他是一個很重視農民辛苦的人,為了遏止住達官顯貴吃牛肉享樂的風俗,他甚至頒發了《禁牛令》,讓吃牛肉在當時還有一種反抗權力的象徵。正因如此,寫《水滸傳》的施耐庵,才會不間斷的安排梁山好漢們大塊吃牛肉。

一般來說,牛、豬、魚跟羊都是人類最重要、也是分佈最廣的兩種肉食。但是牛和羊都是需要大面積草場放牧的,這對人口密集型的國家來說,是非常不現實的。而且,牛肉的生長期非常長,生產成本也很高,所以牛肉從來都不便宜。

相對而言,歐美澳洲這些地方人的勞動力較為值錢,而且草場資源豐富適合生態放牧,牛羊成本反而能夠得到控制。若是換成養豬,則會導致水資源的過大消耗。因為,豬是一個很耗水的牲口,這點大家可能沒有太注意,一般在乾旱缺水的地方,吃豬肉反而是個很奢侈的舉動。

所以,中國人並不是不會吃牛肉,或者不愛吃牛肉,那是一個地理環境和政治歷史所導致的結果。隨著中國的進一步富強,居民收入的進一步提升,相信在全球化越來越降低採購成本的趨勢下,中國人食用牛肉的比例,或者會迎來一次新的大飛躍呢


飯醉分子閆濤



中國人吃牛肉吃得少,其實不是一個單純的飲食文化問題,更多的是一個經濟水平的問題和政策調控的問題。


和豬羊雞一樣,牛被人類馴化之初,也是主要是為了提供肉食。咱們中國的牛是從中亞地區傳播過來的,時間點大概在六七千年之前。在那個年代的中國古文明的遺址裡,就發現了大量烹飪過的牛的骨骼,這些骨骼上有明顯的切割的痕跡。顯然,這些牛是被我們的老祖宗吃掉了吃掉了。


中國人吃牛曾經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高度呢?商代的一些古文明遺址最能說明這個問題。在商代初期的鄣鄧文化遺址出土的牛的骨骼只佔到所有動物骨骼的16%,到了商代中期的洹北商城遺址出土的黃牛骨骼佔所有動物骨骼的比例就達到了35%,在商代晚期的殷墟的遺址裡黃牛的骨骼已經超過了4成。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頭成年黃牛能提供的肉量,是一頭成年的家豬的三倍。那麼,佔據了所有動物骨骼四成的黃牛,它出產的牛肉一定是當時產量最大的肉,牛肉一定是殷墟這樣的大都市裡最受歡迎的肉,沒有之一。


而且從這些牛的骨骼上可以發現很明顯的切割的痕跡,從年齡上來看,這些牛都是青壯年的牛。也就是說,至少在商代和之前的歲月裡,牛在中國就是一種很普通的提供肉食的家畜。



但是在西周及之後的歲月裡,由於中國文明對農業種植的依賴程度不斷的增加。牛作為一種大型的農業使用的力畜,它對農業的重要性就壓過了作為食肉食提供者的重要性。在西周的《典禮》上記載了一句話:諸侯無故不殺牛。此後,各朝各代都將對牛的保護列入了法規之中。


有的朝代比如漢明清政府認為,青壯年時代的耕牛作用最大,如果老了的話是可以吃掉的。而在唐宋,老牛在沒有自然死亡之前也不能吃。更重要的是,無論是漢朝的可以吃老牛,還是唐宋的可以吃自然死亡的牛,能不能吃都不是養牛的人自己說了算的,需要政府來給你確認。可以想象,這種政策對牛肉市場肯定是起到了壓制的作用。


更有意思的是,大家不要以為對耕牛的保護只是古代的事。無論是民國,還是抗戰勝利之前的紅色根據地內,都有相應的對耕牛保護的政策。建國之後,耕牛和土地一樣,先是被分配給了農民,但是很多農民的養殖技術參差不齊,導致當時的耕牛死亡率很高,所以在後期的大公社時代,耕牛又被回收,成為了集體資產。集體的資產那是你想殺就殺,想吃就吃的嗎?


中國直到什麼時候才允許農民可以自由宰殺自己家養的牛,並且出售貨牛肉呢?79年的時候,國家提出了要發展肉牛的這麼一個目標,但是在相關的要求裡明確規定,這頭牛是不是可以殺可以出售,還是要由生產隊和大隊來決定。83年的時候《城鄉集市貿易管理辦法》裡,還禁止收購宰殺沒有大隊開具證明的牛直到1984年,才在《關於幫助貧困地區儘快改變面貌的通知》裡,才最終宣佈,允許農戶對牛自宰自售。也就是說,中國的耕牛保護制度從西周開始一直延續到了1984年。


而這個改變,還要多虧了手扶拖拉機等農業機械的普及。這些機械解放了牛,所以,肉牛這個領域才得以發展。我們可以想一下,西方的老牌工業國家,他們的農業機械化早在19世紀就開始了,而我們直到1984年才初見成效。起步已經晚了,那麼養殖技術,養殖規模上的落後也是必然的了。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牛肉的價格不會太低

。中國人能買到的價格相對低點的肉是雞肉和豬肉。雞和豬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飼料的轉化率特別高。優良品種的雞可以吃不到兩斤飼料長一斤肉,優良品種的豬可以吃三斤飼料長一斤肉。而且它們的成熟期非常短,短則一兩個月,長的也不過就是180天出欄。



但是牛呢。最好的肉牛品種,也需要十三四斤飼料長一斤肉,飼養期長達一年以上。由這種養殖特性導致的成本居高不下,對我國老百姓目前還不是特別富裕的錢袋子來說,天天吃牛肉還是頗有壓力的,這恩格爾係數估計不會低吧。



我們常說,看一個國家是否富足,就是他的老百姓菜籃子是否豐富。這麼來看,僅僅就牛肉這一項來說,我們的商朝殷墟的老祖宗,過得日子可是比我們要滋潤不少……


所以說,並不是中國人不喜歡吃牛肉。只是我們的肉牛養殖規模和技術,我們的牛肉價格水平,都還距離我們中國老百姓的需求和承受能力有一定的差距。而歐美國家無論是養殖規模和技術,還是老百姓的錢袋子都相對更從容一些罷了。


一個男人在流浪


因為我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人均農耕地資源稀少,豬是雜食動物,什麼都吃,養豬不需要像牛羊那樣需要到草地上放養覓食,能騰出很多耕地來種莊稼,飼養豬本身需要的單位面積也比牛羊小,因此養豬比較划算。此外豬的高性價比還體現在其低料肉比上,料肉比就是消耗的飼料除以其增重數量,就是說要長一斤肉需要的飼料總量,這個數字上牛和羊都比豬要高。工業化養牛的成本也比較高,因為牛不像豬那麼容易生存,也不能把牛堆在一起養,牛是需要單獨空間的,並且牛的繁殖效率也比豬要底,一胎只生一個,不像豬是多胎動物。

另外豬肉還有附加價值,比如說豬油可以用來炒菜或者點燈照明,獲取豬油也比提煉植物油要容易一些。最後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牛肉比豬肉價格高許多,要把牛肉當成家庭主要肉食,很多普通中國家庭的收入是負擔不起的。當然近幾年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增長,牛羊肉的消耗量也越來越大了,但還是撼動不了豬肉的主導地位。

歐美人喜歡吃牛肉跟他們體質有很大關聯,他們本身的人種、體型決定了他們需要蛋白質含量更高的食物,牛肉比豬肉更能滿足需要。歐美人吃飯注重快捷,很少有像我們這種慢火細燉的,煎個牛排羊排的比較方便,很少有吃豬排的。有些歐美人不吃豬肉是因為覺得豬的生長環境太不衛生,也懷疑豬本身會攜帶傳染病。


Miss文哲


並不能就說歐美人就一定喜歡吃牛肉,中國人就一定喜歡吃豬肉,總是有例外存在的,但大的趨勢確實如此,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原因呢?

首先,就是飲食習慣的問題,從近處說,大部分中國人出生後所食用的肉類就以豬肉為主,所以就從小培養了這種的飲食習慣。

往遠處說,中國的很多朝代,吃牛肉是犯法的,因為古代的生產及運輸方式並不發達,很多時候只能依靠牛、馬等大型牲畜來進行運作,所以大家就吃不上也不敢吃牛肉了,這種飲食的方式或多或少的會對現在的人有一定的影響。

另一個原因,也是公共食談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價格。可能有一部分人相比較於豬肉而言,更喜歡吃牛肉,但是因為價格的原因又不得不妥協。

要知道,正常情況下,一斤豬肉通常只需要十幾元就能買到,甚至不會超過十五元,但是一斤牛肉的價格則要高很多,一般是豬肉價格的兩三倍左右,而中國又是發展中國家,很多人的收入並不是太高,所以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價格更實惠的豬肉來食用。

而造成這種豬肉比牛肉高出數倍的主要原因,則是地理以及人口因素,大家可能都知道,歐美地區地廣人稀,並且以平原為主,所以一來不用過於擔心糧食的儲備問題,二來也適合這種大型的畜牧業發展,所以牛肉在許多歐美國家都是很便宜的。

但我們國家人口眾多,可用的耕地面積又不足,所以肯定是優先種植轉化率更高的主糧作物,而這種大型畜牧業只在西北部的高原地區比較集中,另外,運輸起來也需要一定的投入,所以價格就比較貴了。

而豬這種動物只需要圈養就可以了,並不是很佔用地方,並且生長的較快,產仔率又高,很適合我國的現況,所以,在我國,豬肉的價格就比牛肉要便宜許多。

另外,還有很多人認為豬肉吃起來比較香,但這一點公共食談不知道是豬肉中的部分物質與牛肉不同,還是咱們之前所說的飲食習慣問題。


公共食談


東西方飲食的差異很大,其中在吃肉上表現更為突出:美國人和歐洲人喜歡吃牛肉,佔了世界牛肉消費的大半以上;而在中國,人們更喜歡吃豬肉,佔了世界豬肉消費的70%以上。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吃肉上的差異呢?說來話長,先挑簡單的說說。就是歐美人為什麼喜歡吃牛肉。

歐美人以牛肉為主

歐美人以牛肉為主的肉食習慣,與種族特性、氣候環境、生活習慣有關。

因為人種原因,歐美人普遍身材高大,飲食中熱量和蛋白質需求較東方人更多,如何才能保證攝入與消耗更合理呢?在種族進化中,歐美人選擇了蛋白質含量更高的牛肉,而牛肉的氨基酸可全面滿足人體需要,吃同樣份量的牛肉和豬肉,前者的熱量更大。

歐美人不是傳統農耕民族,所生活的氣候環境更適合發展畜牧業。翻開地圖可以看到,歐美等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和降水適宜,地下水資源豐富,牧草養牛的成本低、收益大。因此牛羊肉自然成為餐桌上的首選。

在生活習慣上,歐美各國的烹飪不求精細,但求快捷,很多國家的飲食都是“暗黑料理”。因為烹飪手法簡單甚至粗糙,牛羊的這種食料單一的家畜更符合歐美飲食文化。遊牧民族出身的歐美人,也更喜歡飲用熱量更高的牛羊奶和奶製品。

歐美人生活的氣候環境更適合畜牧業

有些中國人有個誤解,認為西方人之所以長得高、壯,是和人家吃肉的習慣有關。其實這是一種文化自卑在飲食中的表現。一切不過是遊牧民族、農耕民族生活方式的不同所導致,不存在誰高誰低。何況歐洲人也愛吃豬肉,尤其德國、西班牙、意大利也是世界豬肉消費大國。

這就如同現在的中國,儘管豬肉是主要肉食,但中國同樣是牛肉消費大國,美國、巴西、中國是世界公認的牛肉消費前三名。現在,就來講講比較複雜的問題,中國人為什麼更喜歡吃豬肉?

中國人為什麼更喜歡吃豬肉?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中國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3000多年裡豬肉最初也不是主要肉食,同樣是以牛羊肉為主。呵呵,知道這一點,崇拜西方飲食文化的人是不是有些意外?

中國上古時期就有“其畜宜六擾”的記載,《左傳》第一次提出“六畜”概念。人們熟知的“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中的“六畜”是指馬、牛、羊、豬、狗、雞。其中的馬不是用來吃的,主要是騎乘,其他都是以提供肉食為主的家養動物。

但因為生產力低下,中國古代對吃肉有限制。周朝規定:天子食牛;諸侯食羊,每月初一食牛;大夫食豬、犬,每月初一食羊。祭祀或天子宴會時,大夫食牛。明確提出來:“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古人吃豬肉也是一件奢侈事

也就是說,能吃到肉的都有權有勢,這些人也被稱為“肉食者”。普通百姓粗糧淡飯,除了重要節日之外,連“珍”這樣稍好點兒的東西也不準吃。孟子曾描繪過這樣的“王道樂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人到70歲能吃上肉就很幸福了!你看到這裡是不是想哭?還是生活在今天好啊!

因為中國人上千年來的理想就是——特麼能吃上肉就行,所以你看“家”這個字是怎麼造出來的,屋裡養著豬就是家,豬是幹啥用的?吃!

但豬肉的地位在上古時期不高,天子和諸侯是不吃的,只吃牛羊肉。百姓終極一生也難得吃上一回,一回哪怕豬肉。讓小編先哭上5毛錢的。

春秋後期,牛成為耕種主要勞力

春秋後期,牛成為耕種主要勞力,隨意宰殺耕牛、偷牛盜牛是死罪,“牛,稼穡之資,禁人屠宰”,甚至皇帝也不能隨心所欲吃牛肉。為什麼《水滸》中常用“小二,給我切二斤牛肉”的場景來描寫梁山好漢,那其為傳遞和暗喻一種造反精神:我也要和皇帝一樣,能隨便吃牛肉……這也是為什麼傳統意識中,很多人把能吃上肉當作生活提高的標誌之一。

春漢時期,中國人的肉食以羊肉為主、豬肉為輔。“羊”大為“美”,“羊在六畜主給膳”,羊在“六畜”中主要價值就是用來吃的,而“東南少羊而多魚,故字以‘魚’、‘羊’為‘鮮’。”因為東南地區羊少,人們多吃魚,魚和羊在同煮才能叫“鮮”。同時,“羊吉萬歲,子孫自貴”,羊也代表吉祥,能吃上羊肉才算有福之人。

中國人曾在上千年裡主要吃羊肉

為此中國人曾在上千年裡主要吃羊肉,這源自魏晉兩朝。當時“文人雅士”喝了酒、露著大肚子清談豬肉“腥臊之氣”。《周禮》曾說豬肉“腥、臊不能食”。 這裡的“腥”指豬肉中星星點點的“米粒”(現在常說的“痘豬肉”),古人無法理解吃“米粒”後得囊蟲病的原因,所以認為不能吃;“臊”特指“豕膏臭也”,就是豬油有臭味、肉質加工不當有尿臊味。

羊和羊肉,則在壓倒性佔據著食肉的主流。關於羊肉的成語你能說出一堆:亡羊補牢、歧路亡羊、羊毛出在羊身上、順手牽羊、替罪羊、掛羊頭賣狗肉、羊腸小道、羊續懸魚、羊羔美酒、虎入羊群、不吃羊肉空惹一身羶、羊落虎口、驅羊戰狼、驅羊攻虎……你把上述成語中的“羊”換成“豬”試試。

當然關於豬的成語也有:人怕出名豬怕壯、豬朋狗友、一龍一豬、豬卑狗險、泥豬疥狗、泥豬癩狗……還有什麼?豬狗不如。因此,“食羊為美”成為共識,尤其是趙宋一朝,“御廚止用羊肉”是皇室御宴的規定,做飯做菜只用羊肉!記住哈,用別的肉捱揍!

火鍋羊肉是元朝在中國興起的

中國食用羊肉的鼎勝時期是元朝。蒙古族是出身於草原大漠的遊牧民族,長年爭戰下飼養家畜更是無稽之談,他們入關後,強化了中國人食羊肉的傳統習慣!只是到了明清兩代,尤其是滿清入關後,豬肉才鹹魚大翻身,一舉成為中國人的主要肉食。

原來有二:

1、中國農耕文明長期自給自足,而牛羊養殖成本高,週期長,要佔大量耕地植草種樹,這對長期吃不上肉的百姓來說實在太過痛苦。加之明清兩代,特別是清朝“康乾盛世”之後人口超過3億,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佔世界總人口的2/5,比明朝時增長2倍,百姓食肉需求幾何式增長,更高效、低成本的養殖業也呼之欲出。

2、於是,豬被選中了!人吃剩下的殘湯剩飯就能養活它,養殖週期短,出肉率又快又高,成本低極了。豬的全身都是寶,沒有不能吃的地方,連糞便也能用來漚肥種地。而且,豬的繁育能力逆天,隨隨便便就下仔十幾頭。

中國人食豬肉習俗從清朝時被固化

對於滿足人口大國的食肉需求來說,豬肉無疑是最佳選擇,沒有之一,是唯一!因此,中國人食豬肉的習俗從清朝時被固化,一直延續至今。而且,對於烹飪大國的廚師們來說,肉香味特別足的豬肉更是一展手藝的最好食材。

美國人和歐洲人的肉食以牛肉為主,中國人更喜歡吃豬肉,這是歷史淵源和文化傳統導致的。對於中國來說,是經過漫長曆史演變的。

中國人喜歡吃豬肉經過了漫長曆史演變

在飲食文化、烹飪文化裡,吃肉和吃什麼樣的肉,本質差別不大。不是說你多吃一塊牛肉,就能長得和歐美人一樣高大;也不說是多吃一塊豬肉,就影響了你的身高。

愛吃啥就吃啥,豬肉也好,牛羊肉也罷,不過是分分鐘解決的事。何況你又不是吃不起牛羊肉,雖然貴點兒,呵呵……但比你買的房子便宜多了。

如果你有什麼意見和想法請點擊下方的留言。或者點個贊,轉發一下,讓朋友分享本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