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學長LEO:能在25歲之前想明白這些事,活得有多賺

哈佛學長LEO:能在25歲之前想明白這些事,活得有多賺

誰都有過明明拼了命地努力,卻無法發揮實力、得不到評價的低潮期。就算苦撐下去,似乎也得不到周遭認同,因而猶豫是否要放棄。這是迷惘的25歲最常遇到的人生難題。其實,只要持續積極向前,就算成長幅度不大也是成長,所以別急著否定自己。

今天給你們推薦的這本書是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的《25歲,如何規劃你的人生》。

世上有太多事等待我們去學習。25 歲正值人生起飛階段,也是認真思考自己想做些什麼的黃金時期,比如應該選擇怎樣的道路,因此獲得怎樣的人生?願這本書能成為你人生的良伴。

哈佛學長LEO:能在25歲之前想明白這些事,活得有多賺

累積“小小的成功”

堅持並不容易,忍耐是必備功夫。堅持很重要,唯有堅持,才能拉開與別人的差距;不過,千萬不能將“重複”誤解成堅持。好比每天重複做一件單純的工作,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堅持,但這其實是你意想不到的陷阱。

假設你被分配到將數據裝入信封的工作,直到工作結束之前,你必須重複同一個步驟。

於是你開始思考:如何能早點完成工作?如何能做到更完美?像這樣邊發揮創意,邊完成一件工作,就是在“累積小小的成功”。不但能提早完成,還做得更好!

在完成的同時,也提升了質量。這種小成功絕對不是靠一成不變的“重複”所能達到的。即便一再重複,“決勝點”永遠也不會到來。

我常將“用心”掛在嘴邊,意即究竟你有多麼熱愛眼前這份工作。我希望年輕的你能夠明白,愛與決勝點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哈佛學長LEO:能在25歲之前想明白這些事,活得有多賺

以成為社會的齒輪為傲

常有人說:“反正我只是社會的一個齒輪罷了。”“齒輪”二字給人消極的印象;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字眼,若能成為社會的一個小齒輪,是一件非常棒的事。

為什麼我會這麼想呢?

“世上絕大多數求才若渴的人,隨時都在尋覓千里馬”,“人們隨時都在尋找能幫助自己的事物”,“收入多寡,與帶給別人感動的質量呈正比”。世上所有事物皆是以這三點為基礎,只要有這三大齒輪,每個人都能讓身為小齒輪的自己,抓到如何與大齒輪契合的訣竅。

雖然25歲的你還不足以獨當一面,但一想到身為社會一份子該如何貢獻己力時,就會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個小齒輪。”我認為這個意識正是開創未來的底蘊。

雖然只是一個小齒輪,還是要思考如何與比自己大一點的齒輪,甚至與社會這個大齒輪契合。正因為我們都是社會的一份子、組織裡的小齒輪,才能參與所有社會活動。不妨將此意識當作一個目標,想像自己是公司某部門的齒輪吧!唯有成為齒輪,才能形成一股動力,並想像即便是多麼渺小的存在,都要成為公司這個大齒輪的能量來源。

除了社會之外,還能變成什麼齒輪呢?一個人無法構成社會,也無法建立家庭關係與人際關係。每個人都必須與別人互相配合,這與成為社會的齒輪,學習如何與社會契合,“才能在世上生存”的道理是一樣的。

比起“自己只是一個小齒輪”的消極想法,積極面對自己是小齒輪的事實,才能為人生加分。因此,我想先從成為社會的小齒輪做起,總有一天,一定能成為最棒的齒輪。

哈佛學長LEO:能在25歲之前想明白這些事,活得有多賺

失敗有時能讓我們更強大

我從失敗的過程中學到一件事,那就是:“重要的不是如何解決問題,而是如何面對問題。”

一旦發生問題,誰都會急著想解決;但年紀尚輕、閱歷不深的你,想憑一己之力解決問題,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

當問題發生時,最重要的不是設法解決,而是如何迅速應對。馬上向對方道歉,直接約對方碰面,誠心誠意地說明一切,不要一味辯解,而是確實地反省自己的缺失。

誠懇又迅速地應對,能讓原本的弱點變成優勢,還能將失敗與難題轉化成正面力量。解決問題這件事的主控權掌握在他人手裡,要是對方願意原諒你造成的麻煩,問題自然能夠解決。由此可見,能否解決問題取決於對方。因此,解決問題絕對不是光靠自己就能辦到的,你能做的,就是懇切地面對問題。

對年輕人來說,失敗乃家常便飯。好比危機就是轉機,失敗也是一種機會。失敗時,能從“今後該怎麼辦”這種好奇心出發,一躍成為備受矚目的黑馬。

我認為一件事最終是成功還是失敗,取決於個人。雖然解決問題的主控權掌握在別人手裡,但能讓失敗與成功有所聯結的人,只有自己,這就是所謂“失敗的美學”吧。

哈佛學長LEO:能在25歲之前想明白這些事,活得有多賺

絕大多數求才若渴的人

隨時都在尋覓千里馬

經營者與位居管理層的人,總是在尋覓人才。即便去咖啡廳或酒吧放鬆一下,也會留意是否有好人才,一旦發現,自然不會放過。所謂好人才,就是不會滿足於現狀、有實力的人。例如:遇到突發狀況,懂得隨機應變的人;態度積極,體貼別人的人;總是笑臉迎人,予人良好印象的人。但意外的,這樣的人才少之又少。我有一位不便具名的年輕企業家朋友,就擁有好幾位這樣的員工。我問他“:你是在哪裡找到他們的?”他說,其實多半是在餐廳、居酒屋或健身房等地方遇到的。

這些人都不是透過正式渠道錄取的員工;而是通過偶然相識的機緣招募到的優秀人才。好比你一時之間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只好去打工;但其實原本工作的地方就有許多機會,只是人生閱歷尚淺的你沒有發現而已。

主動關心別人,就能得到被他人賞識的機會。也許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有人正在關注你。這是我希望年輕人明白的第一個要點。

哈佛學長LEO:能在25歲之前想明白這些事,活得有多賺

隨時保有好奇心

我希望你能保有“好奇心”,因為對年輕人來說,關心各種事物是必備的基礎力。要是對任何事物不感興趣,也不關心國家社會,就只能活在自己的象牙塔裡。

保有好奇心,才會想了解更多事,才會去思考,從中產生各種疑問。那些想要成就些什麼、希望自己和別人有所不同,期許自己帶給他人更多感動的人之所以出類拔萃,就在於他們保有“好奇心”。我希望大家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成功者多是保有好奇心、勇於探究事物本質的人。

此外,好奇心是否具有“深度”這一點也很重要。年輕的你肯定對於未知的將來或不明白事物本質而心煩,抑或因為無法一展長才、工作不順等而苦惱,但缺乏好奇心的人,根本連為何苦惱都不知道。因此,請鼓勵自己保有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唯有洞悉事物的本質,才能讓自己更好。

那麼,該如何保有好奇心呢?這的確有點難以理解。我想,只能先從“為何?”“為什麼?”“怎麼會這樣?”這三個疑問句開始做起,就像經管書裡經常提到的“5W”道理是一樣的。從反覆提出疑問的過程中,一定能發現很多東西,而且,都是自己好不容易才體解決問題。

保有好奇心之所以能突顯個人的存在,是因為你對自己擁有信心的關係。雖然好奇心的“深度”因人而異,但不變的是出於自己的發現與思考。培養出如何表現自我的底蘊,也是一種自信的展現。

當想著“今天是晴天”的時候,若能進一步思索“:為什麼今天是晴天?”“這是什麼樣的氣候現象?”與人談話的深度絕對不一樣。好奇心能讓你發現只有自己才明白的道理,並增添個人魅力。因此,我隨時都會重複問那三個疑問句,以保持好奇心。

哈佛學長LEO:能在25歲之前想明白這些事,活得有多賺

收入多寡,與帶給他人感動的質量呈正比

我想,大部分的人在25歲左右時,都還是個一心期盼能多點收入的職場新人。因此,我希望大家明白的就是收入多寡究竟與什麼事物呈正比?

不是時間,不是努力,也不是運氣;而是與帶給他人感動的質量呈正比。簡單來說,就是能夠帶給他人多少感動。

若你現在的收入不高,不妨省思是否被你感動的人不夠多。我認為,待在家裡做的工作,收入肯定不高。倒也不是說這樣的工作不好,只是帶給別人感動的質量相對也不高。

相反的,活躍於國際體壇的一流足球選手,之所以一年大賺數十億,是因為世上多不勝數的人都為他出神入化的球技而感動。

收入多寡與公不公平無關,而是與能帶給多少人喜悅、帶給多少人感動呈正比。這是一種人間機制。

哈佛學長LEO:能在25歲之前想明白這些事,活得有多賺

堅持每次只買一本最想擁有的書

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對身邊的各種事情作出取捨,從而選擇對自己最好的。可是,我們卻沒有意識到,選擇也是一種能力,也是需要訓練的。而具體的生活場景就是最好的訓練場。

我自己就是一個選擇困難症重度患者,尤其對於二選一,更是讓我抓耳撓腮,糾結不已。有人說,所謂的選擇困難症無非就是沒錢,只要有錢後,任何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我承認很多東西確實是可以用錢來解決,但是也還有很多東西並不能用錢來解決。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好好鍛鍊自己的選擇能力。

就像《斷舍離》或是《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書中所倡導的極簡生活理念,我們也可以努力在眾多的選項中,做出最令自己怦然心動的選擇,就算當時的選擇是錯誤的,它也教會我們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汲取教訓,下次做出更佳的選擇。

經過這樣的選擇,相信我們也會更加珍惜這些物品,也能從中品味出更多的樂趣。

哈佛學長LEO:能在25歲之前想明白這些事,活得有多賺

關注你當下的富足感

梭羅曾說過:“富足就是全然地體驗生活。”即便是在你艱難困苦之時,你都要從長遠的角度來考慮眼下的一切。

你無需徹夜不眠,你也無需留宿街頭,你可以選擇穿什麼樣的衣服,你可以輕鬆地過完一天,你可以上網,可以享受潔淨的飲用水資源,對於一些人來說,你就是富足的。所以,不要忘了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心懷感激。

25歲時,我經常提醒自己,所有事情都能讓自己變得更強大,都能轉換成能量。無論遇到多麼討厭的事,只要懂得“正面思考”,便能讓麻煩事成為茁壯自我的養分。積極地面對任何事,比什麼都來得重要。

哈佛學長LEO:能在25歲之前想明白這些事,活得有多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