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要想走出困境,首先要做到這一點

《肖申克的救贖》:要想走出困境,首先要做到這一點

截止到今天為止,電影的歷史說起來也有將近一百年了,上週末的時候,突然很想知道一個問題,世界電影史上排名第一的電影是哪一部?

上網查了一下,根據全球最大的電影資料庫IMDB的評選結果,《肖申克的救贖》在世界100大電影中,排名第一。

與排名第二的《教父》一起被稱為世界電影史上最經典的兩部電影。

關於《肖申克的救贖》,我在很多年以前看過一次,但經典畢竟是經典,二刷之後依然很有收穫。

電影的情節雖然是虛構的,但藝術歸根到底還是來源於生活,一部好電影能給我們帶來很多關於人生的思考和智慧上的啟迪。

在這部著名的影片裡,最被人津津樂道的一個梗,是男主角安迪在肖申克監獄裡,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在自己房間的牆上挖了一條通往外界的通道,最後成功越獄。安迪對自由的嚮往和堅持,感動和激勵了無數個正在為夢想而奮鬥的人。

可當我再看第二遍的時候,給我觸動最深的,卻是安迪的另外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優秀的品質——

一種敢於面對現實的能力。

01

出來闖蕩江湖,誰都有走窄的時候,苦難和低潮期是每個人都躲不開的宿命。

原因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因為自己犯錯而導致的,俗稱no zuo no die,相信你一定經歷過,就不多解釋了;

另一種是上帝賞賜的,也就是你什麼都沒做錯,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不偏不倚砸在了你的頭上,俗稱“點背”。

最讓人難以承受的,是第二種;

而人所遭遇的諸多難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的;二是你再怎麼掙扎抵抗都是無法改變的;三是你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改變的;

最讓人感到痛苦的,也是第二種。

在《肖申克的救贖》裡,安迪所遇到的麻煩,都屬於第二種。

安迪,一家大銀行的副總裁,金融才俊,儒雅而有智慧,本來有著光明的前途和美好的未來;但這一切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給徹底摧毀了。

在他平時的生活裡,什麼都好,就是跟妻子的感情不好;在妻子跟別人劈腿的房間外面,安迪喝了很多酒,他準備好了手槍和子彈,打算幹掉這對給他帶來極大傷害和痛苦的狗男女。

但最後理智還是勝過了不冷靜,安迪壓制住了心中的怒火,並駕車離開,槍也扔到了水溝裡。

好巧不巧,在他剛剛走後不久,他的妻子和姦夫就被人槍殺了,在查案的過程中發現,安迪有作案動機,又在現場出現過,兇手不是你還能是誰,給我抓起來。

因為手段殘忍,安迪被判處“兩個”無期徒刑,看來餘生是要在監獄度過了,絕無翻身的可能。安迪冤枉,堪比竇娥。

02

對於這一判定結果,我不知道安迪的內心戲是怎麼樣的,但從他在法庭、以及被走進監獄時的表現來看,他相當淡定;

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讓幹啥就幹啥,好像這一切都是他應得、該做的。單從這一點就能知道,安迪不是一個簡單的人。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很平常呀,不然還能怎麼辦。如果你要真的這麼想,就naive了。

大多數人都沒有進過監獄,不知道失去自由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我從小在監獄大院長大,外公是老幹部,負責看管監獄裡的犯人,小時候跟隨外公到號子裡“執行公務”,犯人們割草我抓螞蚱,經常跟他們聊天;

記得有個犯人小哥講:他剛進來時每天都哭,想著只要能讓我出去,我願意用我所有的去交換,讓我幹啥都行。

在電影裡,有句旁白是這麼說的:

監獄裡的第一夜最難熬,在夜晚的時候,當你走進牢籠,門閂鎖上,你才明白這是玩真的,你才知道你的一生就這麼毀了,黑暗中,只有無盡的悔恨與你作伴;新囚犯們在第一個晚上多半會因精神崩潰而大哭,毫無例外;老囚犯們會等著看誰是第一個哭的,併為此下注。

果不其然,在被關進監獄的頭一個晚上,和安迪同批的犯人裡,有個胖子就受不了了,哭喊著要回家,要找媽。他無法接受自由被剝奪的現實,無法接受自己的一生就這麼被毀掉的現實。結果因為太吵,被監獄長直接用警棍給錘死了。

相比而言,安迪非常冷靜,冷靜的有點不太正常,之所以這麼說,因為安迪跟其他人不一樣,別人都是自作自受,是應得的報應,是可以想到的結局;

可安迪是冤枉的,他的下半生是被別人毀掉的,他有足夠的理由去到處抱怨、爭辯、上訴,甚至崩潰、抑鬱、自殺,但他沒這麼幹;對於命運的戲謔與不公,他照單全收了。

在剛入獄時,安迪後來的獄中好友瑞德是這樣評價他的:“他的步伐和談吐簡直是異類,他像在公園散步、無憂無慮、好像身披隱形衣。”

03

巴頓將軍講過這樣一句話:“衡量成功的標準。不在於所站立頂峰的高度,而在於跌入低谷時的反彈力。”

這裡的“反彈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接受現實的能力。

接受現實,並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苟且偷生、向現實低頭,而是在自己無法改變的現實面前(自己無力改變,這個前提很重要),不再憤憤不平、不再怨天尤人、不自再嘆自憐,眼往前看,一心只想著,現在應該怎麼做,才是對未來最有利的解決方案。

不曾預料到的苦難突然降臨,總會讓人意志消沉、情緒低落,屬於人之常情,但如果長期被這種負面情所纏累,腳步也會越發沉重,無法將所有的精力和資源集中在最該做的事上,從而走上逆襲之路。

很多人就是無法接受眼前的現實,不肯承認自己的失敗,總是活在曾經的美好和各種假設的世界當中,以至於從此再也沒能振作起來,

一生都活在“為什麼偏偏是我?”、“要是...就好了,我早幹嘛去了呢”、“怎麼也趕不上富二代了,幹嘛還要努力”、“有什麼了不起的,想當年我可是......”之類的情結當中永遠走不出來。

相反,一個接受了殘酷現實的人,往往有一個特別典型特徵,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就是“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安迪就是這種人,即使身陷囹圄,此生已無望翻盤,也依然積極進取,活出美好,成為別人羨慕嫉妒恨的對象:

除了完成囚犯的日常勞動之外,安迪利用自己的金融知識幫監獄長和其他工作人員避稅,成為監獄長最信任的人;

堅持每週都給政府寫信,最終成功取得擴建監獄圖書館的經費,為廣大獄友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他還給人講課,並幫助一個不務正業的年輕人拿到了高中文憑......

應了那句老話,厲害的人走到哪裡都不是草包。

安迪的表現,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人:

明王朝有一位大臣,叫楊溥,被奸黨陷害,關進了詔獄(詔獄是明朝最殘酷的監獄,只要進去就別指望活著出來了)。

獄裡所有的犯人都在混吃等死,而楊溥卻是每天早晚都在看書,連看守他的獄卒都認為他精神不正常了。

幾年之後,楊溥的奇葩行為引起了明成祖朱棣的注意,死到臨頭了,居然還能如此淡定坦然、氣定神閒,這是在詔獄裡從來沒有過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貨是個人才,不僅要釋放、還要升官;楊溥被再次委以重任,並與楊士奇、楊容組成了明朝著名的“三楊”內閣。

在命運面前,人總是顯得那麼弱小而無力,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成長環境、以及明天會遇見誰、遭遇什麼事,但是無論你去到哪裡,落魄到何種地步,只要一息尚存,都能找到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用武之地、以及東山再起的契機。

但是在這之前,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現狀,只有接受現狀,才能帶來改變,才能像電影《1942》裡,張國立扮演的老東家說的那樣:

“只要讓我活著回到陝西,給我十年,我還是地主。”

《肖申克的救贖》:要想走出困境,首先要做到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