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鴻控股財務告急:6.3億現金難償24億貸款

金鴻控股財務告急:6.3億現金難償24億貸款

長江商報記者 沈右榮

金鴻控股(000669.SZ)或將面臨一場資金鍊斷裂風險。

8月10日晚間,公司發佈資金告急公告,因公司控股股東新能國際、實控人陳義和未能按時追加信用增強資金508萬元,今年2月完成的通過信託計劃實施耗資過億元的員工持股計劃被強制平倉。

或許,這只是開始。此前,公司還曾上演股債雙殺。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金鴻控股的財務壓力巨大。截至今年一季度內,公司年內需要償還的銀行借款為24.27億元,而目前賬面上僅有4.24億元(包括因凍結等受限資金2.15億元)。

此外,公司2018年發行的規模為8億元的公司債進入回收期,如果債券持有人存在較大規模回收意願,將會大幅加劇公司財務壓力。

金鴻控股的前身是1996年上市的中訊科技,2012年,陳義和完成23.79億元借殼上市,自此,通過頻頻設立和併購,陳義和構築了龐大的天然氣王國。

不過,身處重資產、資金密集型行業,陳義和並未創造出可觀的利潤。近三年,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持續下滑,收購的5家公司4家業績在2017年未達標。同時,2014年、2015年,公司通過定增及發債募資24.89億元投入的4個項目也均未達到預期。

今年5月以來,公司籌劃以42億元價格收購亞洲燃氣100%股權。股票復牌後,股價接連下跌。

值得關注的是,控股股東新能國際所持公司21.50%股權全被質押,而陳義和持有新能國際90%股權。這些股權已觸及平倉線。

員工持股計劃被強平虧損3900萬

湊不齊508萬元,實施不到半年的員工持股計劃被強制平倉,其背後或是資金之困。

金鴻控股發佈的公告顯示,8月6日,公司的2017年度員工持股計劃購買的所有股票已被全部減持完畢。

這次被動減持是雲南信託受委託方南京銀行指令實施,其原因是,股價下跌至警戒線,資金補償方未能及時全額現金補倉。

金鴻控股的2017年度員工持股計劃惠及200名員工,通過信託槓桿實施,南京銀行為優先受益人,金鴻控股為一般受益人,員工持股計劃優先受益人份額與一般受益人份額比例為2:1,公司控股股東新能國際及實控人陳義和為信託計劃項下資金補償方,承擔預警止損下的資金補償義務。截至今年2月23日,該計劃實施完畢,累計買入股票795.99萬股,佔總股本的1.64%,成交金額合計為1.1億元。

然而,隨著股價的持續下跌,至今年5月17日,該計劃的預估單位淨值為0.8494元,低於信託計劃止損線0.85元,要求資金補償方在5月21日下午5點前追加信用增強資金588萬元,使信託計劃預估單位淨值恢復至0.9元以上。

然而,在要求的時間內,新能國際及陳義和僅追加增強信託資金80萬元,還差508萬元。最終,這一短命的員工持股計劃宣告結束。

根據信託合同約定,雲南信託已對信託財產執行強制減持操作,金鴻控股(員工持股計劃)作為信託計劃的一般受益人已經自動喪失其份額,剩餘信託利益由優先委託人進行全額分配。如此一來,參與員工持股計劃的員工損失高達3900萬元。

公司表示,新能國際承諾,此次參與員工持股計劃的員工所產生的全部損失由新能國際全部承擔。截至目前,已對員工持股計劃進行現金補倉,累計金額2021萬元。

員工持股計劃被強制平倉源於股價跌幅過大。

今年2月23日,公司股價收報11.79元,8月10日收盤價為5.85元(除權後),復權價計算,跌幅為29.05%。實際上,近三年來,公司股價跌幅遠不止此。2015年高峰期,其股價最高達96.43元,至上週五,股價跌幅高達76.95%。

標的承諾盈利過億實虧超千萬

股價跌跌不休與公司外延式併購被坑、經營業績不理想密切相關。

金鴻控股實控人陳義和低調神秘,公開資料對其描述也較為模糊。2012年,陳義和完成借殼上市後,開始天然氣產業及環保工程業務的擴張。僅在2017年,新增納入合併報表範圍的子公司多達11家,其擴張速度可見一斑。

為了產業佈局,2014年、2015年,公司相繼實施定增及發行公司債券,分別募資17.4億元、8億元,合計25.4億元募資全部投向衡陽、張家口等燃氣項目。截至2017年,衡陽及張家口燃氣項目投資全部完成,當年實現的效益分別為176萬元、-3622萬元,遠未達預期。另兩個項目投資尚未全部完成,也均未達到預期。

在擴張過程中,公司還大舉併購,相繼收購了寬城博瑞67%股權、蘇州天泓80%股權、正實同創49%股權等,其中,最大的一次手筆是2015年9月,公司耗資4.3億元收購正實同創49%股權。

就是這最大一筆收購,讓金鴻控股跌落坑中。彼時,交易對方承諾,2015年至2017年,正實同創實現扣非淨利潤累計不低於2.4億元,年度淨利潤分別為2015年0.6億元、 2016年0.8億元、2017年1億元。然而,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承諾期,正實同創實際實現的淨利潤分別為4575.87萬元、3033.44萬元、-1479.45萬元,無任何一個年度完成承諾業績。三年累計下來,其完成率也只有25.54%。

目前,為了追討業績補償,公司不惜反目,已向法院起訴。

整體上看,近幾年,金鴻控股的經營業績也不是很好。2015年至2017年,公司實現的營收分別為25.73億元、24.71億元、37.67億元,前兩年下降去年大幅上升。同期淨利潤分別為2.47億元、1.91億元、2.40億元,同比增長-21.61%、-23.00%、25.76%,2017年實現的淨利潤不及2015年。同期,公司扣非淨利潤分別為2.41億元、1.81億元、1.70億元,而2014年為3.12億元。這意味著,近三年的大舉併購不僅未實現業績提升,反而在持續下滑。

6.3億現金難償24.27億貸款

除了經營業績不理想,金鴻控股還面臨較大償債風險,流動性告急。

今年5月17日、8月6日,金鴻控股接連上演股債雙殺。7月27日,聯合信用評級將金鴻控股主體長期信用等級及其2015年發行債項信用等級列入信用評級觀察名單。

根據今年一季報,公司流動負債42.38億元,剔除經營性負債,年內需要償還的短期負債達29.34億元。一般而言,用於還債的資金為現金淨流入的資金。參照2017年公司現金淨流入6.89億元標準,減去一季度加速回流的2.63億元,初步估算,其年內資金缺口達25億元。今年6月13日,公司將募資中4.2億元臨時性補充流動資金。那麼,資金缺口還達21億元。如果2015年發行的債券持有人大規模回收意願強烈,這一長期負債將變為短期負債,將增加資金缺口8億元,合計達29億元。

從19.34億元流動資產變現能力看,貨幣資金4.24億元,較年初8.23億元減少了3.99億元,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有2.15億元貨幣資金保證金及凍結而受限。這意味著可用貨幣資金只有2.1億元。公司的應收賬款為7億元,近幾年變化不大,週轉率也無明顯提升,存貨規模較小。總體而言,變現能力較弱。

反觀流動負債,高達42.38億元,這一規模是流動資產的2.19倍,都是年內需要拿真金白銀支付的。由此可見,即便僅償還年內24.27億元短期銀行貸款, 6.3億元資金也遠遠不夠。

償債指標數據也印證了上述說法。截至一季度末,公司資產負債率為63.64%,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分別為0.46倍、0.44倍。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去年底,公司對子公司擔保餘額為38.80億元,佔公司淨資產的94.12%。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公司正在通過銀行借款、融資租賃、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方式籌措償債資金,但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金鴻控股流動性告急,公司股東質押比例偏高。實控人陳義和通過新能國際持有金鴻控股21.50%股權,早在去年就已悉數質押。僅在去年1月18日,新能國際一次性將佔其持股總量88.04%的金鴻控股股票用於質押融資,解壓期限為2019年1月18日。

此外,二股東聯中實業、三股東益豪企業股權質押比分別為78.94%、78.66%,二者持股均超過5%。

針對上述問題等,金鴻控股回覆長江商報記者稱,目前處於中報前的靜默期,無法接受相關採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