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围城》:爱你的你不要,你爱的求不得

再读《围城》:爱你的你不要,你爱的求不得

我们从不起眼的起点出发,一路兼程,筚路蓝缕,也曾执着地去追寻过自己的方向,对世间万物充满了兴趣,到末了兜兜转转,不过由城外进来,从城里出去,并没有走出多远。

钱老说“结婚像是一座围墙,城内的人出不来,城外的人想走进去。”其实结尾还有一句大概意思是说何止结婚这样,人间之事,莫过于此。

不久前我无意间看到网上问,多少岁的时候适合读围城?网上观点见仁见智——高中,也有说大学或是毕业以后的。但更多的观点,还是建议成年以后再看。这倒不是因为书里有什么不好见人的地方。只是里面所传达的上至人性人情、思想观念,下至写作技巧、文法造诣有高下之分。

长大以后再读《围城》,心思比初读更加认真,曾经在丰裕的时间里让很多好书从匆匆从眼前划过,成过眼云烟,时至今日遗憾多于坦然。在没有真正体会到书中意趣的时候,也就只不过是你看看书上的字,书上的字看看你,两者在经过了相遇的刹那之后分道扬镳,似两个擦肩而过的路人,或一别无期。

再读《围城》,感觉里面的很多话都像在写自己,虽然知道了结局,但还是想一字字的看审视心路历程,和自己这些年来的情境相对照,念到心酸而又契合处不禁为自己遗憾,念到风趣活泼时也能发现几处自己的影子,在这悲哀与活泼中,道出了一个具备社会普遍性的人物出来,方鸿渐是我,赵辛楣是我,他们却又是千千万相似的普通人里的一个。

再读《围城》:爱你的你不要,你爱的求不得

能言善辩又性格懦弱,稍遇挫折又踌躇不前,不甘平庸却缺少惊天动地的本事,兴趣比心胸大,想法比行动远。钱老正是描写了这样一个具备普遍性的人物形象,让读者都感觉这是在写自己,文本的表现性与感染性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我想方鸿渐从法国回来的那艘邮轮应该跟钱先生回国那年与夫人杨绛同乘的那艘法国邮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年的“秋老虎”似乎也能突破时空的限制穿越到方鸿渐所在的轮船所处的三伏天里去。而后钱先生又被困于已经是沦陷区的上海,于是那座“孤岛”变成了“围城”,想进的人进不去,想出的人出不来。

旭日东升,没人去抬头看看天,思索夜是如何为而太阳陶醉又染上酡红的。

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男女情爱关系的著作,方鸿渐、苏文纨、孙柔嘉、唐晓芙这些新一代带着新生自由主义的观念试图去反对一切封建礼教来决定自己的爱情,最后却一个个都被撞的头破血流。

爱你的人你不感兴趣,你爱的人却又求之不得,偶尔有两个那么看上去貌似情投意合的,再加上运气好的话,也不过是有了搭伙过日子凑个十年八年的希望。

当激情转为平淡,平淡中滋生厌倦,在厌倦中相互忍让,忍让到极致最终爆发,爆发后的虚无,原本那桩被看做幸福和甜蜜的婚姻,终于变成了让人想要奋不顾身逃出的围城,如此兜兜转转,循环往复。

后来读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总能联想到《围城》里面的一些情爱纠葛,二者虽有异同,可对描写都市男女心中一直渴望的爱情的求而不得,似乎是深刻一致的。

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像方鸿渐一样从小说开始就有一个爱着他的苏文纨,但至少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在当代被称之为方鸿渐的女神的因种种阴差阳错而求之不得的唐晓芙。

再读《围城》:爱你的你不要,你爱的求不得

与你结婚的人和你心里想要的人永远不可能是一个人——庆幸的是钱老没写方鸿渐和唐晓芙在一起,不然文章更平添了沉郁和刺裸裸的讽刺意味。

不得不认真审视的是,在这个物欲横流、争分夺秒、时刻充满着压力与责任的时代,长久的情爱关系是否能禁得住多重社会压力的冲击,而维持爱情本真的模样?

张爱玲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多少人有勇气脱下袍子并把它拿到阳光下晒一晒,轻轻抖掉那看不见的虱子?

《围城》里面对人物生活的刻画做到了假定性和逼真性的统一,是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联想想象,创造出一个虚幻的生活,很多文学作品在还没有兴起的时候就已经湮灭,《围城》时过八十多年仍然为人称颂,与其表现社会生活的广阔性和揭示人性人情的深刻性不无关系。

有人说《围城》读不懂是庆幸,读懂了是释然。它像是一坛深埋地下多年未开坛的古酒,少不经世事的毛头小子喝上一口,“噗的一声,哎哟!辣喉!”转过身又回去追寻甜品饮料去了。

当人们领略了人间社会,世道沧桑,疲惫了生活的烦琐和工作的艰辛,兴许能感觉其醇厚与绵长,在古酒入喉如火烧般的辛辣间仿佛能追寻起当初的风光以及不堪。不由自主的用那被古酒刺激得沙哑的嗓子大骂一句“哈哈,还有不少人和老子一个样呢,你看书中这些人,可不就是这熊样儿。”

于是那些往事最后都随着一坛好酒下肚,伴上两碟花生米,一遍遍地消磨了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