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 照我前行

延安精神 照我前行

——延安改革開放輝煌40年綜述

40年,不過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瞬間,然而,正是從1978年至2018年的這一瞬,延安老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紅色聖地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延安精神 照我前行

“改革開放40年,延安能一直保持穩定的發展,一方面,是延安精神在新時代煥發的生命力推動了延安的和諧發展;另一方面,得益於歷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為延安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和諧穩定的外部環境。”市委講師團團長安振華這樣評價。

●1978年我市生產總值僅有3.44億元,2017年全市經濟總量突破1266.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是1978年的45倍。

●1978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有238元,2017年達56086元,是1978年的236倍。

●197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0.62億元,2017年達1283.65億元,年均增長21.6%。

●1978年地方財政收入不足3000萬元,2017年達140.4億元。

數字是對歷史發展最好的證明和詮釋,而生活在這塊黃土地上的人們則親眼見證著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植被覆蓋率不斷增加,樓房越蓋越高,高速路不斷延伸,老城新區相互輝映,青山綠水的新農村,教育、醫療、公共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工業、新能源、農業產業興旺發達……

延安精神 照我前行

進入二十一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陝回延視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用延安精神建設延安、發展延安,大力實施“高端能化強市,特色產業富民,文化旅遊帶動,生態環境提升,城鄉一體發展”戰略,延安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新臺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奠定了雄厚物質基礎。

回首來時路,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在黃土地上創造一片新天地的軌跡。改變過去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以石油為主的能源化工產業、以蘋果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和以紅色旅遊為主的文化旅遊產業。經過40年調整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52.6∶27.4∶20.0調整為2017年的9.5∶56.2∶34.3,與1978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43.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28.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4.3個百分點。

“延安之所以有今天的輝煌成就,與延安時期黨中央老一輩革命家13年間培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是分不開的,延安精神就像一座燈塔指引和照亮著我們改革開放的前路和征途。”市委講師團團長安振華說。

產業結構優化促進轉型步伐加快

延安精神 照我前行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我市經濟結構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中不斷調整的40年,也是全市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的40年。

穩定油煤氣生產,推進能源轉化和非能產業、新興產業發展,是延安加快構建現代工業體系的思路。截至2017年,我市境內原油生產、加工規模分別達到1516萬噸和908萬噸,分別是1980年的180倍和115倍;煤炭生產規模達到5000萬噸,是1978年的42倍;發電規模達到43億千瓦時,是1978年的43倍;捲菸產量達到40萬箱,是1978年的17倍;天然氣生產從無到有規模達到39億立方米。整合組建延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延南、延北兩大化工園區加快建設,“三區九園”工業框架佈局基本形成,入園企業達到436戶。新區創8空間、基金小鎮,高新區“紅色築夢”科技孵化器,寶塔區北航貝塔等4家眾創空間正式運營,英雄互娛、國能科技等201家新經濟企業註冊落地,註冊資本達420多億元,實現營業收入20億元,多業並舉、多元發展、多極增長的格局正在形成。

當前,在延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創業基地被國家科技部備案為國家級眾創空間,已吸引了39戶中小微企業入駐發展;建成了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借智借力,與中電光谷等高端智庫和專業機構深度合作;金風科技、興業新材料、彩虹玻璃、中投億星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已紛紛入駐。

“我們高新區在建立之初就把延安精神作為我們的創業精神,把打造中國·儲能谷作為我們的目標,按照‘樹品牌、建平臺、聚要素、落項目’的整體戰略佈局和系統思維,落地熔鹽蓄熱高端裝備產業化生產、鋰電池階梯利用、太陽能薄膜發電等儲能項目,引進領軍人才,搭建研究平臺,將中國·儲能谷打造成延安新的城市名片。”延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主任劉礦平對延安的新經濟發展信心十足。

特色農業產業化助推農民致富增收

延安精神 照我前行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延安農業農村改革深入推進特色農業蓬勃發展的40年,也是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產品後整理能力大幅提升的40年。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2.12億元,增加至2017年214.09億元,增長了12.7倍,年均增長6.9%。2017年糧食產量達到138.46億噸,比1978年增長2.5倍。建成現代農業示範園區62個。蘋果種植面積達到368萬畝,產量達到323.15萬噸,比1978年增長了370倍,蘋果面積、產量居全國地市級之首。特色農產品品牌達到120多個,“一村一品、一鄉一業”蓬勃發展,“洛川蘋果”“延川紅棗”“黃龍核桃”等品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延安蘋果”成功註冊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甘泉豆腐”“吳起蕎麥香醋”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富縣直羅貢米”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登記。

延安農業在進入21世紀後,精準發力,成績斐然。全市確定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30個,湧現出了安塞區南溝村、黃陵縣索洛灣村等一批產權制度改革及“三變”改革典型。甘泉勞山雞業、洛川美域高被認定為陝西省農業產業化“明星企業”,18家企業晉升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全國首批開展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累計培育職業農民5968人,增強了產業發展活力。搭建了國家大豆、穀子高粱、綠肥產業技術體系試驗站等科研平臺,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62.4%。以沼氣工程為紐帶,認定生態循環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26個,提前實現增效減量和“雙提雙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合格率持續保持在99%以上,應免畜禽免疫密度和屠宰檢疫率均達到100%,洛川、富縣榮獲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稱號。

紅色文化旅遊成為延安轉型發展新引擎

延安精神 照我前行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延安旅遊產業取得長足發展的40年,也是依託紅色旅遊帶動生態歷史文化旅遊不斷髮展的40年。

延安的歷史地位特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延安依託厚重的革命歷史文化以及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黃土風情文化資源優勢,把延安作為大景區來打造,啟動建設紅色旅遊、黃帝歷史文化旅遊、黃河自然遺產旅遊、黃土風情文化旅遊、自然綠色生態旅遊等五大文化旅遊產業板塊,實施十大革命舊址保護提升、六大文化產業園區、中國革命文藝家博物院等重大文化旅遊項目建設,西北局紀念館、棗園文化廣場、延安大劇院、北京知青館、聖地河谷金延安一期等重大文化旅遊項目建成投用,黃帝文化園區加快建設。

抗大紀念館、西北局舊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梁家河數字博物館上線。延安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黃陵、宜川被列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延川、黃龍被列為全省全域旅遊示範縣。成功舉辦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榮獲2017年“中國十佳魅力城市”和“中國十大最具文化影響力城市”。2017年全市接待旅遊人數5059萬人次,是1995年的117倍,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98.7億元,是1995年的277倍。

如今,延安文化旅遊產業已成為延安轉型發展的新引擎,文化旅遊產業配套發展穩定推進,延安,已成為當之無愧的全國紅色旅遊第一城。如革命時期的熱血青年一般,現在,越來越多的黨員幹部來到延安這所“大學校”,感受黨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13年的革命歷程,接受延安精神再教育。立足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延安市設計出“西北革命線”“長征落腳線”“大生產運動線”“轉戰陝北線”“知青歲月線”等精品研學線路,開發了“梁家河知青歲月”“西北局舊址”等現場教學點。通過專題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等多種形式,把延安革命歷史變成了紅色旅遊教育培訓的鮮活教材,把延安的紅色景點變成了紅色旅遊教育培訓的生動課堂。

改革活力讓聖地舊貌換新顏

延安精神 照我前行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延安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的40年,是社會和諧穩定得到鞏固和發展的40年,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的40年。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徐新榮曾指出,要明確改革為了誰、依靠誰、方便誰,緊扣發展所需、民心所向、群眾所盼,謀劃和推進改革,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讓人民群眾享受改革成果、檢驗改革成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從1978年至2017年40年間,延安全市全社會累計完成投資11985億元,相繼完成了一批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城鄉發展條件顯著改善。圍繞“革命聖地、文化名城”城市發展定位,啟動實施新區建設、老城改造、山體居民搬遷、溝道治理、市政設施配套、城市景觀提升六大工程,拉大城市框架,疏解老城密度,展示古城風貌,彰顯聖地特色。延安新區岩土工程堪稱世界一大創舉,累計完成各類建設項目110個,建設速度之快被譽為延安的“深圳速度”,開創了延安城市建設新紀元。舊城改造讓延安老城舊貌換新顏,累計搬遷16萬山體居民下山安居,中疏外擴目標正在實現,一批市政道路、橋樑隧道、公園廣場、便民市場、停車設施、城市綜合管廊等項目建成或正在建設。

包西鐵路和包西複線建成投用,開通延安至西安、寶雞動車,蒙華鐵路(延安段)正在建設,西延高鐵即將開工建設。延安新機場將於今年建成投用。境內高速公路通車裡程突破800公里,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達21086公里,是1978年的4.2倍,今年將實現行政村100%通硬化路。南溝門水利樞紐基本建成,黃河引水工程全線貫通,農村安全飲水實現全覆蓋。建成750千伏高壓智能變電站和一批330千伏、110千伏輸變電項目,啟動了國家A類城市電網建設。

延安改善生態、保護環境的生動實踐,為西部生態脆弱和落後地區發展提供了樣板。1999年延安率先在全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20年來累計完成造林1077.46萬畝,其中國家計劃內退耕還林1017.42萬畝,累計完成治溝造地38.2萬畝,植被覆蓋率提高到81.3%,山川大地基調實現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陝北綠色版圖大幅北移,綠色成為延安與周圍地市最明顯的區域界線。延安被列為首批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市和第二批低碳城市試點。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居全省前列,2017年達到313天,“聖地藍”成為一張靚麗名片。“2+1”三城聯創首戰告捷,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省級節水型城市、環保模範城市,一批縣城成功創建國家、省級衛生、文明、園林縣城。

40年來,延安始終把改革作為加快發展的不竭動力,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各項改革措施,下功夫破除體制機制性障礙,讓創新創業在延安大地上不斷湧現。加大行政審批改革,再造審批流程,全面推行並聯審批、網上審批、限時辦結、重大項目全程代辦、集中辦證等制度,政府權力和責任“兩張清單”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啟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組建成立行政審批服務局,28個部門106項行政審批事項統一集中審批……

成就已載入史冊,艱鉅的任務擺在眼前,40年波瀾壯闊,難以用幾千文字一一展現,40年砥礪前行,聖地兒女從未停止過前進的腳步。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有勤勞樸實的延安人民共同努力,我們有理由相信,延安,一定會創造新的輝煌!

波瀾壯闊四十年 迎風破浪再起航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40年,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奮起直追、破浪前行,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奇蹟。改革開放成就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改革開放奠定了中國在世界歷史的重要地位。40年風雷激盪,40年歲月崢嶸,改革開放已成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最大動力。

黨的十九大對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格局作出了新的戰略部署,為我們吹響了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嘹亮號角。延安,中國革命的紅色聖地,再一次站在了時代的起跑線上。新時代新徵程,延安的改革面臨著一系列制約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根本出路在著力深化改革。當前,我們必須始終堅定改革的信心和勇氣,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集中各方智慧力量,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延安40年的發展實踐也昭示了,只有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踐行新發展理念,才能充分增強發展內生動力、釋放創新驅動活力,才能把延安發展的美好藍圖一步一步變為現實。

40年滄桑鉅變,聖地兒女艱苦奮鬥、開拓進取,極大改善了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對外開放,全力營造穩定清明的政治環境、活躍有序的經濟環境、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以及健全完善的法治環境,如今的延安,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工業轉型邁出實質性步伐,旅遊產業蓬勃發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群眾福祉不斷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願景,已越來越清晰。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事實證明,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才是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的“正確打開方式”。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尤其需要我們以奮鬥者的姿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主動作為。要始終明確改革為了誰、依靠誰、方便誰,緊扣發展所需、民心所向、群眾所盼,謀劃和推進改革,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讓人民群眾享受改革成果、檢驗改革成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波瀾壯闊四十年,迎風破浪再起航。站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以奮鬥者的姿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讓我們邁出步子,積極作為,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以滴水穿石、繩鋸木斷的韌勁,當改革的促進派、做改革的實幹家,用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生動實踐,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延萱平)

市委通訊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