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遺物之「工䱷季生匜」

吳季生銅匜,1985年出土於江蘇省盱眙縣,現藏於盱眙縣博物館,是國家一級文物。一般認為,「季生匜」以及現藏山西榆社縣化石博物館的「季子劍」,同為春秋末期吳國公子季札的存世遺物。

季札遗物之「工䲣季生匜」

「季生匜」通高19釐米,長29釐米,為橢圓形,形如瓢,前有封頂式流,後有螭龍形曲鋬。其流為一奮力張嘴的獸首流,上飾高浮雕獸面紋,面目猙獰,造型生動。腹飾蟠虺紋和繩紋,工藝精緻。腹壁較直,斂口,深腹,略向內傾,弧線內收而成平底。其鋬為一軀曲的螭龍,螭嘴銜於匜口,作探水狀,尾部上卷。螭首飾淺浮雕的饕餮紋,姿態生動。整體造型敦厚飽滿,線條圓潤流暢,做工精緻典雅。

根據馬崧良子博客的釋讀,季生匜內底刻有「工䱷季生乍其盥會匜」九字豎行銘文。而1985年出土于山西榆社三角坪,現藏榆社縣博物館的「季子劍」之銘文為「工䱷王姑發聑反之弟口子口口口擇厥可金以乍其元用」。兩件器物都出土於1985年,如此巧合,是不是暗含密碼?

季札遗物之「工䲣季生匜」
季札遗物之「工䲣季生匜」

兩件遺物,銘文皆以「工䱷」開篇,證明是同時代的器物。「工䱷」即「勾吳」的古字,還有不加反文旁的寫法。從這個字,可以看出吳、虞的關聯。虎字頭一個魚字,是吳國早期漁獵生活的寫照。另,「季子劍」中「姑發聑反」即季札長兄諸樊,這是吳國自己的寫法,「諸樊」是音譯。

季札是春秋時期吳國宗室,吳王壽夢之子。吳王壽夢偏愛季札,想廢長立少,被季札拒絕。季札的長兄諸樊繼位後,改父死子繼為兄終弟及,希望最後能傳位給季札,但也未能如願。季札始終讓國的行為,與其先祖泰伯的交相輝映,被稱為「前後三讓」。因為被封於延陵古邑,而被稱為延陵季子。

季札遗物之「工䲣季生匜」

季札的道德品質、藝術修養,以及政治外交能力都極高,他曾經受邀出使中原列國,在魯國觀摩周樂並加以點評,成為「中國文藝評論開山鼻祖」;他在魯、齊、鄭、衛、晉等國對當時政界名流的規勸,也體現出高度的政治智慧,完成了春秋末期最浪漫的一次外交活動,堪稱「文化大使」;而他在徐國國君墓前掛劍的行為,歷代都視之為誠信的典範。

根據現有的史料,季札對孔子影響頗大,孔子一生至少有四次盛讚季札。孔子認為季札是「吳之習禮者也」,而「季生匜」是盥洗器更是禮器。如果說,「季子劍」是研究季札與軍事、季札與外交、季札與誠信的重要載體,那麼「季生匜」就是研究季札與周禮的重要載體,意義非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