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融媒體時代,傳統新聞主持人該怎麼辦?

進入21世紀,傳媒行業從電視與平面媒體的普及,轉入數字化、網絡化的全媒體時代,新聞碎片化的短視頻浪潮更全面席捲而來。電視與各種新媒體視頻的競爭融合正在進行,在融媒體浪潮下,電視媒體如何快速轉型,打造成互聯網戰場的輿論精兵?傳統媒體的融媒體進程如何加速?探討傳統新聞主持人再定位,或許能為我們推開一扇極有啟發的探索之門。

一、無主持人時代來臨?

6月23日晚間,由騰訊視頻投巨資打造的網絡綜藝《創造101》總決賽誕生了第一支所謂“全民pick”的綜藝女團“火箭少女101”,整季節目無主持人,以發起人黃子韜實現製片人推進各個環節“議程設置”的意圖。實際上,網絡綜藝無主持人現象已經悄然蔓延。愛奇藝視頻年度鉅製《熱血街舞團》直接由導演車澈親自上陣。在電視媒體上,湖南衛視《歌手》、浙江衛視《奔跑吧》、東方衛視《極限挑戰》等名牌綜藝,也弱化了傳統主持人功能。

與綜藝內容略有不同的是,在新聞內容上,存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牌照資質“護城河”,各家新媒體視頻目前並未觸動電視媒體的新聞“奶酪”,轉以頭條號、企鵝號、大魚號等平臺與電視媒體合作,以碎片化短視頻方式將完整新聞欄目分條發佈,或者原創新聞短視頻推送給用戶。

以上兩種情況,都令傳統新聞主持人在互聯網的傳播效果大幅弱化。以筆者所在的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頭條號6月27日為例,全天共發佈15條短視頻新聞,其中僅5條出現新聞主持人,10條完全沒有主持人出現。流量最高前3名僅第二條出現主持人念新聞導語。由此不難看出,主持人推進整檔新聞的“議程設置”功能在信息碎片化分發中被弱化了,甚至有新媒體平臺培訓班明確提出短視頻新聞中不需要主持人出現的觀點。那麼,未來新聞採編資質一旦直接對各家新媒體視頻開放,會否出現無主持人念導語的新聞欄目?

二、融媒體新聞主持人門檻兒

變高了還是變矮了?

「探讨」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主持人该怎么办?

上海知名主持人曹可凡在《實說主持》一書中寫道,主持人的就業門檻兒似乎特別模糊,相對於歌手要有好嗓音、模特要有好身材、演員要有好演技,主持人似乎有很多條件,又似乎沒有任何一樣必備條件。能做到“喜聞”與“樂見”的新聞主持人基本就能受到觀眾的認可了。但在手機時代,這個“門檻兒”似乎又有些不靠譜了。

首先,網絡主播出現了。一個優秀的網絡主播一般擁有自己的直播間,常常要一個人面對線上數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觀眾,並且實時與線上觀眾交流互動。與傳統新聞主持人不同,這些網絡主播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其中不乏對於國際時局、軍事歷史、金融財經、體育競技等專業領域頗有研究者。

其次,知名主持人切換互聯網“跑道”。2018 世界盃足球賽,優酷視頻推出自制節目《這!就是世界波》,王自健擔任主持人,央視cctv-5 前主持人劉建宏、劉語熙、段暄,與娛樂明星鹿晗、大張偉、甦醒、黃婷婷等同看世界盃。曾經的體育新聞主持人劉建宏、劉語熙、段暄在切換互聯網“跑道”後,雖突破了舊定位的束縛,但也存在“吃老本”,如何找到新平臺定位,以上幾位似乎仍未清晰。

從以上例子不難看出,在融媒體時代的碎片化傳播中,成為線上主持人的門檻兒“低了”,但成為有知名度的、大量觀眾真正喜聞樂見的線上主持人,門檻兒更“高了”。

三、新聞主持人

應習慣無提詞器式直播狀態

「探讨」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主持人该怎么办?

作為電視媒體人,我們習慣於新聞主持人標配“提詞器”。提詞器就像擱在鏡頭前的主持人“定心丸”,讓主持人在觀眾眼中有了一個非常神奇的“大腦”,成就了一個有著超強記憶力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的電視明星,因為提詞器上的文字是整個新聞團隊提煉的,是智慧的結晶。但提詞器的存在,讓部分新聞主持人習慣了扶著“柺杖”走路,成為了一個“念稿機器”,離開了提詞器就不會講話了;甚至有的主持人連“念稿機器”都不合格,直播之前不主動熟悉稿件,存在唸錯字、斷錯句的情況。

融媒體浪潮下,“念稿機器”完全可以用新科技替代,機器人“索菲亞”、全息虛擬人“初音”已經廣為人知。因此,傳統新聞主持人要擺脫被新科技淘汰或者泯於眾人的命運,必須思考如何打動觀眾的心,如何打造自己的定位。筆者認為,首先要習慣無提詞器式直播狀態。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語言風格、思維邏輯、個性特點,這決定主持人可以具備自己獨特的風格。鳳凰衛視新聞主持人胡一虎,每次拿到主持稿一定要吃透、消化、再造、昇華,最終在完成製片人或導演的議程設置功能之外,還能以語言來調動現場人員情緒、以即興發揮來展現自身風格,完全實現無提詞器式直播。

央視前主持人崔永元也提出,主持人想要打動人心,就要重視非語言信息的表達,包括微笑、點頭、姿態、眼神及身體接觸,在受訪者緊張時給他一個微笑,他動情時給他眼神鼓勵,都是主持人需要掌握的細節。這些非語言表達,在特殊情境下傳播效果遠遠勝過看提詞器內容進行標準播報。主持人與觀眾情緒共鳴,才能贏得大眾的認同和喜愛,也無損新聞專業性。

另一個極致的無提詞器式直播狀態,是湖南衛視主持人汪涵在《我是歌手》總決賽時遭遇孫楠意外退賽。直播中突然遇到孫楠這樣的大明星臨時退賽,全體工作人員和觀眾一樣不知所措,而汪涵卻在短暫的幾秒鐘後,立刻應急說了一段入情入理的主持詞,這段話頗有哲理,讓湖南衛視、孫楠和觀眾等各方都釋然,現場整個活了過來,最終節目順利繼續。這就是知名主持人能在觀眾心中站得住的底氣。

四、新聞主持人

應成為終身學習者

「探讨」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主持人该怎么办?

陸游暮年向兒子傳授詩歌創作心得:“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其實何止寫詩,各行各業想達到“優秀”或者“卓越”,絕不能將目光侷限於技術技巧的磨鍊,必須要成為“詩”外下苦功的終身學習者,特別是新聞主持人,時刻接觸方方面面的社會精英、各行各業的專家嘉賓、成千上萬的觀眾朋友,如果沒有足夠的底蘊,如何提升自己的主持能力?

從內在素養看,央視主持人董卿,無論主持《中國詩詞大會》還是《朗讀者》,都展現了出色的語言功底和豐富的文化底蘊。董卿始終保持閱讀的習慣,她堅持每天至少閱讀一個小時,無論工作有多忙。也正是這每天一小時的點滴積累,成就了一個在舞臺上從容自信、詩詞歌賦信手拈來的董卿。

新聞主持人還可能有臨時外出採訪的任務,有時候只有一兩天甚至幾個小時去查閱受訪者資料,“臨陣磨槍”如何能做到與受訪者深度交流?因此,既然主持人永遠無法預判下次採訪究竟是什麼樣的形式、什麼樣的人物、在什麼時候出現、自己該做什麼準備,那麼長期的學習積累是必須的,甚至還不夠用。

從技術角度看,融媒體浪潮下,新技術層出不窮。最基礎的網絡直播,基本就是一機到底,主持人自己帶上手機、流量包,就要在無提詞器的情況下,完成一場長時間的現場播報,對於硬件設備的操作、軟件設備的運用都必須學習掌握。

五、新聞主持人

應向評論員型記者轉型

「探讨」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主持人该怎么办?

白巖松曾談到:一個學新聞或者不學新聞的人,應該成為一個記者,再成為一個好記者,最後在好記者裡面慢慢出現好主持人,再向評論員方向發展。在白巖松的排序中,評論員是最頂端的職業,可能與他個人職業有關;但我認為,從好記者成長為評論員型記者,再選為新聞主持人,更適合大部分人。

白巖松提到記者型主持人會擁有五種因素,是沒有任何記者經歷的主持人無法擁有的:對現場的敏感;善於採訪;善於與人打交道;是細節的提供者;語言接地氣。

深圳衛視新聞中心也不斷推出記者型評論員,比如《餘治國觀察》的餘治國、《正午30分》的陳迪等。1988 年出生的陳迪,在電視上以時事評論員身份出現後,廣受觀眾喜愛,騰訊也向其伸出橄欖枝,不久之前他已跳槽新媒體平臺繼續新聞事業。筆者認為,這個例子正說明了融媒體背景下未來新聞主持人的發展方向。

總而言之,任何新聞都是人的事情,新聞人要了解人性。新聞主持人更要在各種新聞事件中捕捉到人性因素,形成接地氣的、錘鍊過的、有魅力的、有吸引力的新聞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