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稅時代,「睡城」變「稅城」?

房地产税时代,“睡城”变“税城”?

文|孫不熟

睡城變稅城,等於逆城市化?

看到媒體上有專家說,房地產稅初期開徵的城市可能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杭州、南京等。所以,這篇繼續說一說房地產稅。

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房地產稅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城市發展的根本邏輯,進而重構城市的結構形態,以及地段價值。

任何一個機構,不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它要維持正常運轉,首先得有錢。所以,稅收是城市政府開展一切工作的物質基礎,也是一切工作的中心。

在這個邏輯下,政府肯定更偏愛產業用地,因為產業可以持續納稅,細水長流,源源不斷,而住宅用地是一錘子買賣,賣了就沒了。

所以幾乎每個城市,產業用地,包括工業用地、商業用地的供應量都非常大,出讓價格也很便宜,甚至很多是量身定製、定向出讓,等同於白送。而

住宅用地的供應一定是嚴控的,絕對要給招商引資留足空間,既然是“一錘子買賣”,那就必須賣個好價錢,賣便宜了吃虧啊,所以推地節奏還得有講究。

簡而言之,這就是地方政府的“產業空心化恐懼症”。所以,像深圳這樣寸土寸金的城市,居然還要嚴守30%的產業用地紅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為了防止稅源的流失。佛山的順德也有這樣類似的產業用地紅線,要求嚴控新增樓盤,要像保護耕地一樣保護產業用地。

我這麼講,高房價的成因是不是更清晰了一點?只要稅制不發生結構性改革,每個城市的寫字樓、公寓、廠房幾乎都是過剩的,而住宅一定是緊缺的,這也是為什麼商辦物業漲不贏住宅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麼,城市政府為什麼對產業用地青睞有加呢?答案很簡單,因為產業可以納稅,但如果我再問你,如果住宅也可以納稅呢?如果住宅也可以納稅呢?如果住宅也可以納稅呢?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為的是提醒各位注意,一個新的時代就要來了。傳說中的房地產稅就是做這件事,按照國際慣例,房地產稅有三個特殊性:

一是,它在持有環節徵收,而中國目前的稅都是在交易環節徵收的。


二是,它是一個地方稅,徵收對象、徵收範圍、稅率甚至包括要不要徵,每個城市都可以不一樣,而中國目前的稅大部分都是全國一個標準的。


三是專款專用,房地產稅一般專項用於當地的民生支出,而不會挪用到其他地區,也不會挪用到其他開支上。

所以,房地產稅時代,住宅也可以成為一個稅源,實際上就與寫字樓一個性質了,因為都能幫政府創稅。寫到這裡,是不是很容易想起“睡城”這個特殊的存在?

幾乎每大城市,都有一兩個蔚為壯觀的“睡城”,比如北京的天通苑與回龍觀,上海旁邊的花橋,廣州的番禺北,深圳的龍華。顧名思義,所謂睡城,就是除了睡覺在這裡,其他一切社會活動都發生在市中心。

在城市資源的分配上,睡城居民往往享受的是村民待遇,而不是市民待遇。睡城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往往只能靠開發商來辦,也就是所謂的“開發商辦社會”現象。

這裡面的原因是什麼呢?“睡城”不納稅啊,幾十上百萬人只是在那裡睡覺,不就業,不納稅,不消費,不為當地創造任何經濟價值,還要花錢為你們提供公共服務,吃力卻不討好。從城市運營角度看,這就是負資產。

房地產稅時代就不一樣,“睡城”會搖身一變,成為和CBD一樣能掙錢的“稅城”,睡城的居民就不再是村民,而是城市的金主!

這個時候,政府是不是就有動力來服務“睡城”的金主了?因為如果服務不好,比如配套太差,睡城的居民就不斷地搬走,導致房價下跌,進而導致房產稅減收。

睡城變稅城,有可能帶來的是逆城市化。

美國很多城市就是這樣,基層政府的主要稅源就是房地產稅,所以中產階級聚集的郊區,因為稅源好,所以教育、醫療、治安等配套也好,然後就能留住人,而不是像中國的睡城這樣,只是作為一個過度的居住選擇。而他們的中心城區,因為房屋老舊,高收入人群不住在那裡,也就收不到多少稅,往往導致中心城區的配套反而不如郊區,這大概就是美國的逆城市化。

當然,中美國情畢竟不同,美國的逆城市化是否一定會出現在中國,是要打一個問號的。更何況,逆城市化也不見得就是一個好事情,城市如果完全去中心化,也會導致凝聚力不足,高端服務業失去支撐,進而影響城市的競爭力。

編者注:本文作者孫不熟,是公眾號“城市戰爭”創始人、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廣州市房地產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河源國家高新區園區顧問專家、廣州市新媒體專家庫特聘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