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七月我在阿拉善演訓場

聽到阿拉善,一個濃厚異域風情的地名,我和不少人一樣都泛起了強烈的嚮往之情。

但對於我們軍人來說,不是風花雪月,而是戰地黃花。為檢驗新火炮實戰效能,上級宣佈必須到這個大型靶場演訓。

那年七月我在阿拉善演訓場

那年7月初,演訓專列終於從無錫南站開出了。經歷了連續四天的苦悶列車生活,我們來到青銅峽站。卸載,按預先編組乘車,向阿拉善左旗進發。一路上,看到的景象與江淮地帶大不相同,極目望去,顏色大多已簡化為黃綠兩色,山丘、房屋稀稀落落,都是土黃色。草木的種類很少很單調,只有胡楊、白楊以及駱駝刺類灌木。不少樹木都是一半枯黃一半綠,即便不起眼的灌木根莖上,都非常直接的呈現出雕刻般的裂紋,各種頑強的生命狀態,讓看慣了綠水青山的我們連連感嘆。

那年七月我在阿拉善演訓場

靶場的房屋不夠,基層連隊統一住帳篷,所用帳篷雖然是雙帆布保溫型,但還是扛不住巨大的溫差,晚上蓋著厚厚的被子也常被凍醒,白天如果沒有風就會很蒸人。不過,大多數時間我們都不可能在帳篷裡。這次演練,堆砌靶標的要求特別高,要搭設一處超大的帶刻度的靶標,長度連起來上千米,用編織袋和沙土壘制。還有不少鋼筋搭的雷達狀大球,破舊的汽車。未定戰位的人都要參加了勞力大軍,我很光榮的當上了包工頭。任務區沒有植被遮擋,所轄的戰士大多以新兵為主,雖然個個聽話,但幹起活來效率低,我不僅要幹在前面,還得不停的糾正問題,提高標準,每天都有快虛脫的感覺。

那年七月我在阿拉善演訓場

堆完靶標後有小段清閒時間,找機會和胡曉俊一起到阿拉善市區逛了逛。不愧是地級市,典型的北國風光,市井大異於內地,稀奇東西真不少。當地商業最熱的莫過於石頭交易,有整條街的奇石館。這些石頭館裝扮的和內地的茶道館有點類似,看起來很有文化氣息。當地人有句俗語:黃金有價,石頭無價。也說明了這個行業帶有明顯的炒作和投機風味。平常人比較關注的往往是水晶瑪瑙製品,畢竟這類的都還有一些參考價,且整體工藝水平比較高,有各種手鍊項鍊以及掛件等等,可作女性日常的衣著搭配。

那年七月我在阿拉善演訓場

在草原與沙漠的交界地帶,盛產著傳統中藥蓯蓉和鎖陽。蓯蓉也稱沙漠人參,據稱其壯陽功效奇佳。古人不懂孢子寄生原理,且自然條件下此物很稀少,總覺得它很神奇,甚至風傳是天馬與大地交合的產物。現在有了人工培植技術,產量日漸增長,一些因挖掘不善,造成斷肢的殘料只要兩三百一斤,功效其實一樣。野外自然條件下生長的顏色要深一些,多是論件賣,且會有很精美的木製長盒包裝。當地人常用它與鎖陽搭配來泡酒,左旗曾有國營酒廠專門生產蓯陽特液,普通裝的只要二十五一瓶,真是價廉物美,度數不算高,冷天喝上兩口馬上有股暖暖的感覺散發到全身,成為戰友返程時的熱銷品。

那年七月我在阿拉善演訓場

射擊準備逐漸完成,我們這些未定崗的人員又接到新任務,參與靶場警戒。要在落彈區外圍建立一圈警戒崗哨,防止射擊時有人畜進入而造成危險,經過研究,最後導演部以落彈區為中心畫了個約五公里的圓,相隔三四公里設一個崗哨,大多定在居民點和道路附近,我們也因此得以近距離感受該地民情。每個哨點三個人,一個幹部兩個兵,為了保證安全,我們還利用時間挖了貓耳洞。

那年七月我在阿拉善演訓場

荒原上人煙稀少,蒙漢混居,民風淳樸,居民點裡都是世代相鄰的親友。主要的勞作是放羊,每戶人家都有幾百只羊,另外還有少量駱駝。羊群都由頭羊帶領,白天出圈覓食,晚上回圈過夜,所以牧民們非常省心,大多在城裡買了房子住,隔三差五的回來看一看就好,在牧區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和有田地的半牧半農型居民。在準備階段,我們到附近的居民點進行了走訪,我所轄片區的居民點主要是漢族人,只有一戶人家常居,另外還有兩戶獨立居住的牧民。

那年七月我在阿拉善演訓場

阿拉善的靶場就去了這麼一次,後來就轉移到酒泉東風城去打靶了。感受了漠北的遼闊之後,再看什麼都不會覺得大,再大也比不過戈壁的蒼茫。不管是軍人還是男人,有了這份寬廣的心胸和視野,更容易對眼前的困難和誘惑有更理性的認識,這可能就是經歷所帶來的胸懷吧。或許,當人不再過於執著於現今,不為一點小事而面紅耳赤之時,你才算是成人了。

那年七月我在阿拉善演訓場

作者:尋羽,一名已脫軍裝的老兵,雖處江湖之遠,仍心繫天下事;雖無雅士之才,卻好追魏晉風。願以文會友,結同道趣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