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梆剛開始是簡單的演出,後來才出現了戲班,再由業餘到專業戲班

從當地的演唱形式上來講,自古代唐詩宋詞元曲之後,逐漸形成戲曲,在古懷慶逐步融合當地社火、海神戲、圍鼓圈戲而形成古懷梆。一說是山西梆子東路分支流傳入焦作(古懷慶府)一帶。山西梆子也源於中國元代雜劇。懷梆剛開始是簡單的演出,後來才出現了戲班,由業餘戲班過渡到專業劇團、職業劇團。

懷梆剛開始是簡單的演出,後來才出現了戲班,再由業餘到專業戲班

戲班以村莊或掌班的名藝人命名,如同樂會、義俗社、大麻社、金旦社、蘭孩兒戲等。早年在焦作一帶民間的竹馬、跑早船、耍龍燈,踩高蹺等簡單的表演形式很普遍,這種形式適於當地娶媳婦、生孩子過九天、作滿月、吃喜面等喜慶場合,以演唱助興。

懷梆剛開始是簡單的演出,後來才出現了戲班,再由業餘到專業戲班

海神戲就是從社火發展而來的,雛形源於當地天氣經常乾旱,連年無雨,顆粒無收,或者古濟水、沁水、丹河、大河(黃河)發大水為患,百姓生活困難。人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就祭拜河神。

懷梆剛開始是簡單的演出,後來才出現了戲班,再由業餘到專業戲班

祭祀那天,全村人,人聲沸騰,像過年一樣熱鬧。祭案上放一個大盤子,盤中放一水蛇(河大王化身),群眾圍著“河大王”玩社火,後來加入演唱,稱為“海神戲”。不祭祀河神時平時演出叫“圍鼓圈”。

懷梆剛開始是簡單的演出,後來才出現了戲班,再由業餘到專業戲班

到了晚上,桌子一擺男女老少圍了一圈。樂器一放擺上茶水,就開戲了,小孩兒哭大孩兒鬧,大人聽戲。“圍鼓圈”經過一個時期發展,到了後來,由於百姓需要,演唱者除了平時幹活外,就往專業方向發展。這時便有了戲班。有耍笑班”和“江湖班”。

懷梆剛開始是簡單的演出,後來才出現了戲班,再由業餘到專業戲班

耍笑班相當於今天的業餘劇團,人員分散,隨叫隨到,多數為業餘愛好者。那時古懷慶府差不多村村都有“耍笑班”,後來一部分“耍笑班”變為“江湖班”,以此謀生從農村城鎮脫離出來的班中有專職演員,有演出劇目,走到哪兒演到哪兒。

懷梆剛開始是簡單的演出,後來才出現了戲班,再由業餘到專業戲班

每村都有會首,專門負責村上請戲,收錢迎戲。有的會首長年不換就是老會首。有些“江湖班”遇上天氣不好,沒村請戲,為了混上飯吃,班主常常去跑戲,找老會首請戲,班主都畢恭畢敬祈求老會首點戲。

懷梆剛開始是簡單的演出,後來才出現了戲班,再由業餘到專業戲班

解放前,藝人地位低微,懷梆戲多為紳士官宦服務,被有權勢人把持。演出特點清一色的男演員,女角也是男的來扮演。說來說去,關於懷梆的歷史,有人說懷梆的歷史有300多年,我不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