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連仿製藥都做不好?

現象級電影《我不是藥神》,塑造了一群講著虐心臺詞的經典人物。

嘶吼著“他只是想活著,犯了什麼罪?”的藥神程勇;

對著鐵面無私的警察哭訴“你能保證永遠不得病嗎?”的無奈阿婆。

似乎看透了社會現實,忙於收割的假藥販子:”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所有人物的恩恩怨怨,皆是圍繞一種能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藥展開,該藥化學名為甲磺酸伊馬替尼,又稱格列衛。

為什麼連仿製藥都做不好?

就在《藥神》刷屏霸榜的日子裡,江蘇連雲港的豪森製藥宣佈:

“收到 CFDA 核准簽發的化學藥品伊馬替尼的《藥品補充申請批件》。”

這代表了豪森製藥成為國內首家在格列衛製造上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企。

事實上,早在2013年4月1日,格列衛在中國的專利期就已過期,江蘇豪森、正大天晴石藥集團分別獲准生產。

國內仿製藥企的入局,將進口格列衛月均兩萬的藥物費用,降低到了3000元/月。

但另一方面,進口格列衛去年被納入醫保目錄,獲得80%的報銷額度,再加上今年5月實行的進口藥零關稅政策,國產仿製藥價格優勢不再,2017年的數據顯示,進口格列衛仍然佔據主要市場份額。

為什麼連仿製藥都做不好?

這也是近幾年國產仿製藥的尷尬所在,仿製藥技術與質量提升的速度沒有趕上進口原研藥降價的速度,絕大多數醫生和患者還是更青睞於原研藥。

這是怎麼回事?

君臨會在今天的個股分析中,試圖從一個側面來解答這個問題。

1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固然有患者和醫生對國產藥還存在偏見。

但根本原因還是目前仿製藥質量確實堪憂。

仿製藥與原研藥的有效化學成分是一樣的。原研藥專利到期後,有效成分的分子結構、劑量和理化特性都會公開。

但是,使這些有效成分能成功地按時在人體內釋放,才是藥品發揮藥效的關鍵。

一粒藥,在經過患者的消化系統時,需在適當時間崩解、溶化,釋放出有效成分,被胃腸道吸收。

這個過程很有講究:

如果過速,可能導致有效成分吸收太快,血清濃度峰值過高,帶來副作用,且藥效不夠持久;

如果欠速,有效成分就可能來不及完全溶出就被排出,藥效則發揮不出。

這個過程就要依靠藥品使用的輔料與製作工藝,這是藥企研發極為核心的資產。

一直以來,國產仿製藥停留在“仿標準階段”只做到了化學結構的複製,製劑工業化水平較低,藥物輔料質量差,雜質多。

藥用輔料指生產藥品和調配處方時所用的賦形劑和附加劑,輔料的質量將直接影響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毒副作用、以及臨床藥效,這也是當下國內製藥行業最大的短板。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規定,仿製藥審批時,也需申報藥品所使用的輔料,及輔料生產企業的生產規範證書(GMP)和檢驗報告,提供分析數據。

但中國對輔料的監管明顯缺位。

2006年出臺的《藥用輔料生產質量管理規範》中,沒有實行強制認證。

當然,這裡還有對仿製藥藥效評價標準很低的原因。

藥品仿製本難以達到與原研藥100%一致,每一次仿製可能帶來20%的誤差累積。

而2007年修訂後的《藥品註冊管理辦法》,允許拿仿製藥做標杆。

那麼結果自然就是越仿越低,與原研藥藥效就相去越遠。

藥效評價標準低,大量中小藥企出於成本考慮,會選擇由食品和化工企業生產的工業級和食品級輔料。

有良心些的企業,會選擇專業的藥物輔料供應商,但只會關注生產廠家是否具有批准文號,並不會進一步考察輔料的技術參數以及與藥物製劑的相容性。

也好不了多少。

總體上,都是錢賺了再說,誰管他藥效吸收快還是慢。

但隨著一致性評價的推進,藥用輔料的重要性也在提升。

一致性評價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要篩選合適的輔料、確定輔料的比例,與參比藥達成一致,這就對輔料企業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提出了要求。

面對標準的提高,大部分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面臨淘汰。

A股中,有一家專注於藥用輔料的公司:山河藥輔(300452)

為什麼連仿製藥都做不好?

生產經驗豐富、工藝精進,有望進一步受益於行業集中度的提升,成為藥物輔料這一細分行業的龍頭。

2

山河藥輔最主要產品微晶纖維素(MCC),是固體藥物製劑重要的粘合劑、填充劑等。

也可直接用於幹法壓片工藝,用於直接壓片的使用量為10%~30%,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作用和優良性能,是片劑藥物的最重要輔料成分。

通常情況下,由植物纖維原料經過酸處理後製備成需要的化學漿,再製備MCC。

MCC目前進入國內市場的有德國JRS公司、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等,其中德國JRS公司規格較齊全,質量較佳,受到市場歡迎。

而國內還有一些生產MCC規模較大的企業,如湖州展望,原來是行業龍頭,先被美欣達收購,後來被紅日藥業收購,

聊城阿華東阿阿膠剝離,估計利潤每年幾百萬。

由於輔料品種眾多,即使是大藥企也不會單獨成立輔料廠滿足自用,一般會傾向於外購。

不過在藥物研發的過程中,君臨發現了一個現象:

藥物研發存在兩個渠道:一個是科研院所研發後轉讓給企業;另一個是企業自己研發。

科研院所是目前新藥研發的主要來源,作為研究機構比較傾向用國外輔料,生產企業則希望能夠用國產輔料進行替代。

前者出於質量考慮,後者出於成本考慮。

所以目前藥企對優質輔料的需求是很大的,但制約國內MCC產業發展的,是產能瓶頸。

傳統工藝下,MCC生產的環保性和經濟性不足是導致生產規模受限的首要原因。

傳統的酸處理製備MMC的工藝是鹽酸水溶液水解工藝。

它有著以下瑕疵:

1)較高的酸消耗率

2)酸濃度較低時較長的處理時間

3)中和反應劑的高使用量

4)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較高(汙染嚴重)

5)剩餘酸分離成本較高

6)反應均一性不足,良品率不夠高

反正就是消耗大、耗時長、汙染重、成本高、產能低。

要解決這些問題,頗為棘手。

但主席有云:“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

而山河藥輔的認真,則是建立在社會分工的細化之上。

成立於2001年就開始專攻藥物輔料製造領域的山河藥輔,一直致力於對已有成熟工藝的不斷精進,公司於最近幾年間成功申報了三項關於MCC的生產專利。

為什麼連仿製藥都做不好?

其中最為成熟的是專利201510388260.5:幹法工藝製備微晶纖維素:

它有以下優勢:

1)對精製棉進行預粉碎和過篩處理,提高了固相反應均一性。(提高良品率)

2)區別通常用的鹽酸水溶液水解工藝,採用幹法工藝,固相反應思路,使得固體棉粉在鹽酸蒸汽中,進行快速降解,聚合度降低,大幅減少鹽酸使用量。(減少原料成本)

3)該發明減少了水解反應用水,鹽酸用量少,物料容易洗滌,相對節約洗滌用水,降低對環境的汙染,節約成本。(降低治汙成本)

雖然微晶纖維素的生產路線並不複雜,鹽酸溼法在上世紀就已經定型,但是對生產工藝的精進卻可以帶來生產率的提升。

都是相同的一塊地,山河這個“老把式”就是能多打糧食。

從最直觀的產能上,就能窺見些端倪:

為什麼連仿製藥都做不好?

山河藥輔在國內MCC製造領域佔據統治地位,是國內藥用微晶纖維素最大的生產廠家。

一般意義上,我們觀察一個藥企,都會去考量研發投入佔比,研發人員人數和學歷這些指標,因為製藥行業是高門檻、高壁壘的知識經濟。

但翻開山河的年報,卻發現山河在研發上投入有點少。

為什麼連仿製藥都做不好?

為什麼連仿製藥都做不好?

而且從員工結構上來看,公司絕大部分的員工都是大專以下學歷,在高知雲集的醫藥行業確實說不過去。

但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研發投入的多寡,和企業產品有關。

這事要先從山河的創業之初講起。

山河的董事長尹正龍,大學畢業後就進入淮南第五製藥廠擔任技術員,主要工作,是在生產線上與工人一起解決工藝難題,由於聰明勤奮,十年不到,職位躍升至總工程師。

他不僅有自己名下的生產技術專利“崩解劑羧甲澱粉鈉的製備方法”,也在技工群體中樹立了良好的聲譽和一呼百應的號召力。

“尹總工,水平一級棒”

在九十年代末國企改制的浪潮下,尹正龍來到山河藥輔擔任副總經理,也帶來了許多之前國企的得力干將。

他們也許學歷不高,但是一線生產經驗豐富,在大量的生產中,總結出了一些切實有效的方法和專利,頗有這兩年大力宣傳的“工匠精神”的意味。

也就是說,要驅動山河的主營增長,不是研發新產品,而主要是對現有的工藝進行不斷的改進優化。

這意味著山河不需要進行消耗大的純實驗室研究,而是追求在一線生產中不斷進行低成本的微小改進。

正所謂:“積小勝為大勝,以時間換空間”

3

“老把式”山河藥輔的工藝不錯,生產效率高,拿存貨週轉率這個指標與主營相似的爾康製藥一對比,可謂高下立現。

為什麼連仿製藥都做不好?

山河藥輔和爾康製藥的存貨週轉率

山河雖然存貨週轉率驚人的高,但毛利率卻低於爾康。

為什麼連仿製藥都做不好?

山河藥輔和爾康製藥的毛利率對比

這其實和山河的產品策略有關。

輔料的生產方式包括兩種:基礎原料生產和粗品精加工生產。

粗品精加工生產直接用半成品生產,優點可以有效減少生產週期,提高存貨週轉率,快速回籠資金。

這種模式在過去製藥行業的集中度低的環境下很奏效,可以不間斷的快速完成小訂單。

目前國內總共有4000多家山河的目標客戶——固體制劑藥企,其中已成為山河客戶的有2000家左右。

顯然,多如牛毛的客戶,會給山河帶來密集的小訂單,正好山河的小訂單玩得溜。

不過,隨著一致性評價推進,這種模式也差不多走到了盡頭。

業界分析,隨著仿製藥一致性評價、關聯審評等政策的推行,製藥行業供給側改革會讓一半以上的藥企倒掉。

對山河來說:

弊的一面,會丟掉不少訂單;

利的一面,會有對高質量輔料需求日益迫切的高端客戶、大客戶等你去開發。

逐步放棄高週轉率,轉向產品的高毛利率,才是藥輔企業擺脫規模小、質量次的“小作坊”形象的關鍵。

過去山河藥輔粗品加工佔比一直在40%以上,15年上市後,公司為了能實現主打產品的源頭生產,將募集資金的大半投入到了生產線的擴建上。

未來微晶纖維素的產能從5000噸提升到7000~8000噸,遠期目標是10000噸。

為什麼連仿製藥都做不好?

為什麼連仿製藥都做不好?

但是山河這兩年的盈利能力未見提高,制約業績增長的最大因素就是纖維素原料成本的提升和公司出於客戶流失的擔憂沒有提高產品價格。

屋漏偏逢連夜雨。

原料成本漲了,市場競爭壓力又大,纖維素擴產項目由於環保問題還延期了,該項目至今還在中試階段,無法達到預期產能,規模效應無法發揮,利潤大受擠壓。

年報顯示,該擴產項目2017年僅實現收益1145萬,與規劃之初的淨利潤3065萬相距甚遠。

關於延期,山河給出的解釋是該項目一期產品低取代羥丙纖維素產銷未及預期,這也是專業藥物輔料供應商目前最大的困境。

輔料的製造門檻相對較低,本就多用於食品化工領域,國內也有大量非醫藥中小企業可以製造。

過去也有許多藥企對輔料的標準要求不高,採購標準著重於價格因素,導致輔料企業長期處於低價競爭的漩渦中。

但事情正在起變化。

據公司調研記錄,目前已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有60%~70%用到了山河的產品。

為什麼連仿製藥都做不好?

但短期內對藥企客戶的議價能力還沒有形成,輔料報價沒有大幅提升。

仍需等待行業集中度進一步上升,才能體現龍頭效應。

而且根據一致性評價,藥企選用輔料如需要變更,是要提交補充申請。

這意味著頻繁更換輔料供應商會嚴重影響生產進度和抬升成本,從而促使藥企選擇一家有實力、穩定的輔料大型綜合供應商。

這是門天長地久,高度確定性的生意。

目前,進口輔料與國產輔料的價差普遍在兩倍以上。

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目標之一,是“降低藥費支出,實現國產替代”,如果一致性評價中不能實現國產輔料升級,而大量採用進口輔料,仿製藥生產成本將被拉高。

一致性評價大勢所趨,行業格局正在大洗牌,形勢非常有利於山河。

同時,山河也在積極開展產品美標、歐標的認證工作,與國外同類產品進行對比研究。

其目的,就是開拓高端市場,瞄準國內大中型藥企的高端輔料的進口替代這一市場機遇。

為什麼連仿製藥都做不好?

要不然,何以信心滿滿的強調:

“足以支撐收入翻番”

君臨再送大家一個TIP:

“一定要重視企業吹的牛,狠狠的研究這個牛。”

4

山河半年報預告顯示,2018上半年淨利潤增長幅度為30%~50%,主要原因是山河對部分產品嚐試了5%左右的提價。

提價後,沒有明顯的客戶流失,說明行業集中度在逐漸提升,企業定價能力在上升。

藥物輔料本質上是一個進入門檻低,但集成難度大的行業。

輔料品種繁多,不同企業對於輔料的質量要求也不同,需要差異化服務。

比如在一致性評價中藥物溶出達不到要求,輔料企業會與製藥企業合作開發解決問題,這是輔料行業的關鍵壁壘。

同時也意味著,上下游供應關係一旦形成,下游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

那麼行業集中度要提升,除了中小企業退出市場外,行業頭部企業進行資源整合成為必然。

而藥物輔料行業整合的邏輯,不僅是收購企業那麼簡單,收購客戶資源才是重點。

山河於2017年成功以1.06億元收購了曲阜天利52%的股權。

曲阜天利的業務與山河同屬“口服固體制劑藥用輔料行業”,其排名在國內前三,此舉有助於消除同業競爭,進一步提高市場佔有率。

2018年一季度,曲阜天利貢獻淨利潤300萬,佔當期淨利潤的20%,並表後淨利潤提升了3.2%,抵消了公司部分主業因成本承壓帶來的利潤下降。

公司今年也嘗試在股權轉讓市場上直接收購另一家輔料企業新興藥業,但被重慶一家藥企以1.5倍的溢價搶得,收購作罷。

下游藥企想通過直接併購中小型輔料企業來完備自己的產業鏈,給山河藥輔在行業整合上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在我國,受管制較嚴的醫療行業,可謂:

“成也政策,敗也政策。”

它有事關國計民生的特殊性,一直以來受政策變遷的影響很大。

過去兩年,我們見證了恆瑞醫藥等頭部公司,在一致性評價、環保關停高汙染小企業等政策的助推下,實現了驚人的增長。

藥輔行業最近就出臺了新政:逐步用備案管理代替審批管理,通過量化標準簡化藥輔企業申請拓寬生產線的流程。

如此般,生產規範、質量達標的企業將更有機會擴展自己的產品線,拿到更大的市場份額。

通過優良的制度設計,有實力的企業發展空間逐步顯現,賺快錢搞投機的企業空間越來越小。

站在整個醫藥行業的層面來說,目前政策導向就是促進企業的優勝劣汰、大吃小,完成行業整合。

藥物輔料行業當然也不會例外,未來的“剩者”,必然是山河這樣具備規模,更專業的企業。

要不然,山河怎能入得了郭廣昌的法眼。

為什麼連仿製藥都做不好?

(早在2009年,郭廣昌的復星集團就投資了山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