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三记之大先生有原配

沿着大先生不知走过多少遍的石板路往前走,去踏访我们从小就熟悉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

我上小学时就像大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一样放大嗓门,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地念着大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拖着长腔,操着童音,有板有眼地朗诵着,那悦耳的读书声能传得很远很远,那才叫朗朗的读书声。现在好像听不见了。

绍兴三记之大先生有原配

没想到从咸亨酒店到百草园那条本该十分幽静清雅的小街巷,竟然变成了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十里洋场”。生意挤着生意,买卖挨着买卖,吆喝声此起彼落,尤其是那炸臭豆腐的味道,却被冠之为“十里飘香”。

鲁迅先生说百草园“却是我的乐园”。我站在百草园内仔细回忆着大先生当时的儿童乐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是背过的,虽然已然过去半个世纪,但小时候下过硬功夫的背书竟然还能背出个大概。

一进三味书屋,就看见那只很肥大很漂亮也很悠闲的梅花鹿卧在古树下,匾上的大字也不知是谁题写的,那字写得是有些功夫的。看见鲁迅先生的小课桌摆在最里边,离坐堂先生距离最远,也最得劲偷闲,不过鲁迅先生小时候也真够大胆的,先生坐在堂上,戒尺就放在桌上,他们竟敢偷偷地溜出去玩去,我们小时候可没这个胆,老师不在也驯服得猫一样,谁还敢溜出教室?因为班长在,一丁点违反课堂纪律的事他都打报告。朋友们说,所以我们出不了鲁迅。

大先生的老宅是旧屋,墙上挂着许多老照片。都是大先生一家人的昔日照。我方知大先生的爷爷曾经因为科举考试作弊被拿住受到了严重惩罚,判斩监侯,其父秀才功名因此被剥去,从此心灰意冷,抽鸦片抽到36岁中毒而死。周家家境也就日非一日,大先生所说百草园连同房子都卖了恐怕与此有关。我想这种变故不会不对少年时的鲁迅产生影响,我似乎明白了鲁迅为什么那么仇恨王朝时代的科举制度和为什么那么鄙视那些落弟的秀才。

在鲁迅先生的屋里我看见一张陌生的女子像片,狭长脸,高颧骨,大额头,细眉,小眼,两耳靠山,小鼻子薄嘴唇,端庄慈祥,和善细柔,眼睛不是直视镜头,而是向前下方看着,穿着那种老式的掩襟衣服。典型的江南女人,但我端详得很仔细,因为她就是鲁迅先生的原配,为大先生苦苦守了一辈子。而大先生从没有多看她一眼,多和她说一句话,难道这女人就该这么苦命?难道他们的婚姻就该如此?讲一句心里话,大先生愧对这位女人,愧对他原配夫人朱安。

大先生的婚姻是不幸的,1906年正在上海念书的鲁迅接到家中“母病速回”的电报,匆匆赶回家中。

匆匆赶到家中的大先生,没见到卧病在床的母亲,却见家中一片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景象,惊愕之余他很快明白了,这是为他张罗喜事,他没有反对,甚至家里人给他戴假辫子,也没有表示出特别的不快,他就像一个木偶任人摆布,他知道这个时候,一切反对都已于事无补。而朱安,一个命中注定就是他老婆的那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绍兴女人,一点都不漂亮,还有一双裹成粽子一样的小脚。大先生彻底失望了,完全心寒如冰了,他做梦也想不到母亲会为他娶这么一房媳妇。所以当朋友向鲁迅打听成婚的事时,他自嘲地说:“是母亲娶媳妇,没有我的事。”婚后第二天晚上,他在母亲房里磨蹭,不想回去睡觉,后来干脆躺在书房里。婚后第五天,就借口“不能荒废学业”,带着二弟周作人去日本了。

不知道大先生为他刚刚娶过门,已经成为他媳妇的那个家乡女人想过没有?你一走了之,朱安怎么办?朱安这个女人,嫁给大先生实在是天大的不幸。朱安信命,你不让她信命让她相信什么?她如果嫁给一个普通的男人哪怕是村夫莽汉,也比嫁给大先生幸福。再穷再难再苦的日子总是两口子过,总是患难的夫妻,而朱安和大先生根本就算不上夫妻。这真太残酷了,太不公平了。朱安曾向人诉苦道:“老太太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终年不同我说话,怎么会生儿子呢?” 一个妇人对外人说出这样的话,内心的凄楚可以想见。她日常生活的中心就是侍候鲁迅的母亲,也真应了鲁迅当年的话:“是母亲娶媳妇。” 与鲁迅相比,朱安更加不幸。鲁迅忍受了漫长的煎熬,最终还是等到了他的“月亮”许广平,而朱安,却真的“做一世的牺牲”,陪伴她的,只有年迈的鲁老太太,迟迟的日光,夜夜的空房……

绍兴三记之大先生有原配

不知为什么我站在朱安照片前想起李大钊来。李大钊娶的也是家乡一个小脚女人,且比他大16岁,而且是文盲,一字不识。李大钊在北大任教后,是北大首屈一指的金牌教授,一个月的工资是500大洋。李大钊在北京买了座四合院,把夫人从老家接来,因为夫人在农村睡惯了火炕,李大钊专门请匠人在屋里盘了一通火炕。看着朱安的遗像,我有点心酸,李大钊的老婆是幸福的!

鲁迅死时,朱安在北京的宅院里设立灵堂,一身孝服为鲁迅守灵。朱安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人。在遗嘱中,朱安说:“灵柩回南,葬在大先生之旁。”

这个愿望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她被葬在北京西直门外保福寺村,仍然陪伴她侍候了一生的鲁老太太。

绍兴三记之大先生有原配

白头翁新作《醉里挑灯谈酒》,是一本散文集,共收录崔济哲先生二十余篇以“酒”为主题的散文随笔。作者借一个“酒”字,实则聊的是历史和社会。全书是一部文人墨客、帝王百姓的饮酒话史,作者在书中大谈酒的源头、发展、趣闻、传说,实际上是在回味历史,剖析社会,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怀,也是对当下世象的感概,既展现出我国文化的深远流长,也道出了世界人民对美的追求的共性。

绍兴三记之大先生有原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