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往事」找柴火

80年代以前,農村沒有太陽能,沒有液化氣,沒有煤炭,電力不足,農村取暖做飯都靠柴草,家家門前都有一堆從山上拉來的柴。街子上都形成一條賣柴街,街上有塊子柴,松毛卷,松陽,明子等出售。

「嵩明往事」找柴火

我們壩區的灶可用稻草煮飯,但要一個人專門“湊火",即用火鉗夾著草燃燒,隔一段時間,又用火鉗把草灰夾出,或攪碎從爐條上漏下,但滿屋灰燼。我湊火很有絕招,可以用10多根草,形成滿堂火苗,灶外看不到一點灰,煮飯人要小火有小火,要大火有大火,不要火就沒有火。所以10月份收稻後,家家門前都有草谷堆。但冬季取暖就要用柴。

「嵩明往事」找柴火

我在10一16歲就找柴供家用,因為我家在壩區中央,到山上拉柴都有10多公里。我們常去獺貓洞,一碗水,趙家村,楊家村,九龍衝等匡郎槽子地方,也去小新街平攤子,楊橋的黑營盤等地。

「嵩明往事」找柴火

拉柴總在週末,早5點起床吃飯,用飯盒裝一盒飯,飯裡夾點滷腐做午飯。拿著扁擔和繩子,推著小板車就出發,太陽出山時到達山腳下,一天找兩挑柴,下午5點拉著柴回家。

1985年以後,隨著交通的發展,煤炭普及,電力也充足,千百年的找柴成了歷史。

「嵩明往事」找柴火

我們少年時的找柴,鍛鍊了筋骨,認識了許多樹,如裸裸桃,朱老黑,花枝,櫻桃樹,水冬瓜,白慄,黃慄等,也初步體驗了生活的艱辛。

「嵩明往事」找柴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