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興安縣有個古老而有韻味秦家村

興安縣崔家鄉高澤村委秦家村,是一個古老而有韻味的村莊。

廣西興安縣有個古老而有韻味秦家村

崔家鄉秦家村

它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東面山嶺,為村後的天然屏障;村前是丘陵地帶,有無數肥沃的田地;南望高尚筆架山,視野深遠;北接東山、渡頭、高澤村,地域開闊;西連麻上線,距離鄉府6公里,是一個環境優美、位置較為獨立的地方。

現在,全村人口900多人。近幾年,村裡通過開展"美麗崔家-生態鄉村"活動,在建設生態文明新農村、保障村民的身心健康、促進全村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績。

廣西興安縣有個古老而有韻味秦家村

秦家村唐新全等村民成立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基地

最引人注目的是,青年唐新全組織幾戶村民,成立了"興安縣全新農機專業合作社"、"興安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基地",面向全縣,流轉土地800多畝,連續三年獲得國務院頒發的"全國種糧大戶"獎勵證書,成為區內外農業機械化生產的名人。秦家村的名字也因唐新全出名而出名。筆者慕名先後兩次到秦家村探訪,欣喜地看到了古村日新月異的變化,還有幸品味了秦家村古碑老宅的餘韻。

廣西興安縣有個古老而有韻味秦家村

家譜刊載榮光史,敕封石碑留遺蹟

翻看秦家村唐氏家譜,內心很自然就生出一份敬意。唐氏的始祖於明朝永樂十九年(1422年)從江西省盧陵縣(今吉安縣)梅塘村,遷居廣西興安縣東鄉六都八甲石鼓頭村(今崔家鄉上塘村委下林村),而後繁衍生息,後嗣分遷名甲灣、東山、水牛塘邊、毛家坪、白石鬼仔巖、湘灕江口等村,人丁興旺,家聲遠揚。

廣西興安縣有個古老而有韻味秦家村

秦家村村口

而秦家村唐氏先祖林泉公四歲喪父,於明朝嘉慶年間隨母遷至同裡龍溪村(今秦家村)生活。秦家村從此唐秦兩姓,繁衍發展,人口日漸增多。可貴的是,歷代先祖立耕重讀,培養篤行敦厚的家風,注重仁、義、禮、智、信"五德"的培養和孝、廉、榮、恥"四心"的教化,秦家村人才輩出,科舉考試,屢佔鰲頭;朝廷為仕,官至布政使司理問;家道興旺,遠近聞名。 單是十一世先祖唐宇時(皇清誥封文林郎、儒林郎)一門四子,就有三子卓有功名。長子唐兆崑(澍澤),嘉慶辛酉科舉,選拔貢生,南城兵馬司副指揮,廣東省瓊州府樂會縣知縣。三子唐兆峩(欽一)布政使司理問職。四子唐兆峙,江西袁州府宜春縣巡檢。唐宇時的弟弟唐宇旺是乾隆丙午科舉人,任河南省光山縣知縣,任內愛民如子,組織農民燒石灰髮展農業生產,減輕賦稅,有很好的口碑。除此以外,考取進士、舉人、貢生、廩貢生還有多人。 聽唐榮慶、唐玉良等村民介紹,村口一帶,以前有二十多對夾石,可惜在"文革"前挖出來修橋鋪路去了。還有,村前一大一小的寶塔,也在破"四舊"的時候炸掉了。所幸還有兩方敕封碑還立在村口的路邊和田野中,一方敕封碑用作溝蓋板,沒有毀壞。

村口的那方敕封碑有三米左右高,一米左右寬,十多公分厚,立在鰲形的石基上,大概有科舉中榜,獨佔鰲頭的意思。碑面朝北,而現今北面是水田,水田的三面都是房屋。好在敕封碑立在路邊的田埂上,幾百年來沒有被毀掉。碑石的質地不如青石板好,經過近兩百年風吹雨打,碑面有些斑駁,但字體端莊、渾厚,筆力遒勁、優美,只是字形有些模糊,用青葉擦拭好一番,才可辨認得清。現抄錄如下: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冊府酬庸,聿著人臣之懋績。德門輯慶,式昭大母之芳徽。爾李氏廼南城兵馬司副指揮唐澍澤之祖母,箴誡揚芬,珩璜表德,職勤內助,宜家久著其賢聲;澤裕後昆,錫類式承乎嘉命。茲以覃恩貤贈爾為孺人。於戲!播徽音於彤管,壺範彌光;膺異數於紫泥,天庥允劭。(標點新加)道光捌年拾月初玖

所謂敕封,就是皇帝的誥命封賞。明清時,五品以上的官員,如果功績超群都有機會得到封贈命令,就是誥命。而六品以下的官員所得到的則稱為敕命。它是皇帝封贈官員的專用文書,由翰林院撰擬,行文格式規範,用語莊重典雅,辭藻華麗,用語褒揚,書寫在五色或三色的絲織品上。還按官員的品級不同,選擇軸數和圖案,增減字數。秦家村的這方敕封碑,刊刻的就是道光皇帝封贈南城兵馬司副指揮唐澍澤的祖母李氏為孺人的封賞敕命。

廣西興安縣有個古老而有韻味秦家村

秦家村村民與敕封碑

村口北面田野中那方敕封碑,兩米左右高,寬厚與路口那方敕封碑差不多,一樣的石材。它是道光五年刊立的。刊刻的是道光皇帝封贈布政使司理問職唐欽一的祖母李氏為安人的封賞敕命。 兩方敕封碑文字內容大致相同,只是刊立的時間相差三年,立碑者官職不一樣,同為覃恩封贈祖母李氏,但封號有區別。"安人"的等次略高於"孺人"。"安人"為明清時六品官員之妻的封號,或為封其母或祖母的封號;而"孺人"則為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亦通用為婦人的尊稱,由此看出,封建社會的封贈等級是非常講究、十分嚴格的。


廣西興安縣有個古老而有韻味秦家村

秦家村用作蓋溝的敕封碑

另一方敕封碑,在村中通向古水井的道路上,當年用來做排水溝的蓋板,雖然很經濟便捷,可人們未曾想到,這可是明清時期,地處僻壤之鄉的秦家村唐氏子孫刻苦攻讀,考取功名,盡心國事,政績卓著,受賞封贈,光耀桑梓的遺證啊!這方敕封碑,由於水泥覆蓋,只露出一角,無法辨認確定封贈何人。但聽村裡人說,與那兩方敕封碑同為一家的,都是封贈他們奶奶的。照此說法,可能是唐宇時的四子唐兆峙,他曾做過江西袁州府宜春縣巡檢。

廣西興安縣有個古老而有韻味秦家村

秦家村古井處的夾石

走過敕封碑,大約三十米,便是村中的古井。只見古井的兩個蓄水池用長厚的夾石圍著四周。最長的有三孔,其它的一孔二孔不等。古井的出水口右邊,置放著一塊無頭的鰲形石料,村民說,那塊石頭就是那方當蓋板的敕封碑的底腳石!我站在古井邊,環顧四周的老房屋、新樓房、古銀杏樹和高低不平的村道,聽著村前修建新樓房傳來的機器的轟鳴聲,我猛然想到——那些曾給秦家村增添無限榮光的敕封碑和夾石,雖風光不再!然而,它卻是歷史留下的不可多得的歷史證物,它歷經數百年的滄桑鉅變,對於瞭解封建社會統治者維護中央集權的舉措、封建時代官的贈封制度、古代公文的撰寫程式、歷史人物生平思想等方面,都是珍貴的第一手史料,不惟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書法價值和文物價值,而且還有重要的現實借鑑意義,應該好保護它!

老宅滄桑有餘韻,盡顯明清建築美

廣西興安縣有個古老而有韻味秦家村

秦家村老宅外貌

廣西興安縣有個古老而有韻味秦家村

秦家村老宅屋內

秦家村的老宅還有好幾座,但保存得稍微完整些的,算是唐克慎一家的兩座房屋。從外形看,青磚漢瓦馬頭牆,是地道的明清時期徽式風格的建築,高大氣派,穩實美觀。從內部看,上下結構,中間天井,天井兩邊為廂房,屋簷有漂亮的瓦當。天井中間為平臺,四周用長條石料鋪設,成為平整的廊道,既實用又美觀。這樣的結構和風格,與其它的桂北明清建築大同小異。

廣西興安縣有個古老而有韻味秦家村

秦家村老宅雕刻精美的龕位

廣西興安縣有個古老而有韻味秦家村

龕位上方的木浮雕二龍戲珠

但有幾處的雕飾是很值得稱道的。一是用於供奉祭祀的香火龕位的雕刻非常精美。上額和兩邊均為鏤空雕飾,花卉鳥獸等吉祥物,精雕細刻,栩栩如生。雖歷經滄桑,遍體塵灰,但仍穩固如初,姿態依然。特別是那神龕上方的二龍戲珠的浮雕,無論是造型和寓意,還是鏤空雕刻的技藝,盡顯中國民間雕刻技藝的高超。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它都稱得上是民間工藝的精品。

廣西興安縣有個古老而有韻味秦家村

雕刻精美的窗欞

二是窗欞設計形式多樣,有方形,有圓形,有菱形,還有方圓搭配形等。圖案優美,花鳥禽獸,雕刻精細生動。有的窗欞看似一幅畫,也是一首詩,不含"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那種意境,便有"夢覺隔窗殘月盡,五更春鳥滿山啼"那種情景,讓人遐思不已。這種形式優美、意蘊深厚的民間風俗文化和高超精美的雕刻技藝,實為我國古代獨具特色的建築美,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當以珍視、保護、傳承、發揚!

廣西興安縣有個古老而有韻味秦家村

圖案漂亮的窗欞(久不住人有蜘蛛網)

遺憾的是,秦家村這樣具有明清建築風格、雕刻精美的老宅,隨著新樓房的大量修建,已日漸受到冷落,甚至遺棄。正如房主曾老太太感嘆的,"年輕人都不喜歡住這老房子了,不住又可惜!這房子是前輩人自己燒磚燒瓦修建的,花了好多力氣,吃了好多苦頭哦!"曾老太太今年八十二歲,身體還硬朗,精神狀態還很好。見來的是熟人,她才放心開門。交談中,得知她的老伴已過世,獨一人住在老宅裡。她說,"住在這裡,守守老房子,免得有人來搞壞那些花窗和香火雕花板。"聽了曾老太太的話,同去的人都感到有一份欣慰:幸好還有像曾老太太這樣的人,守護著老祖宗留下的宅子,我們今天才有機會現場看到明清建築的原貌,欣賞它獨具中國古典建築特色的雕刻藝術,品味它百年未消的餘韻。

廣西興安縣有個古老而有韻味秦家村

圖案漂亮的窗欞

廣西興安縣有個古老而有韻味秦家村

精美的窗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