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述|科學研究需要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评述|科学研究需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8月5日,知識分子公眾號刊載了一篇題為《諾獎級科研成果在眼前卻被忽略,奧秘何在?》的文章,作者講述了197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研究,早在諾獎得主發現前已被一位耶魯大學的女研究生做過,然而由於和當時研究的“主流方向”不符,她和導師對研究結果沒有重視,也沒有進一步探究現象背後的生物學意義,而是“認為並不值得發表”,遂與諾獎級別的重大發現失之交臂。

评述|科学研究需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科研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跟預想不一致的情況,這個時候很可能是站在真理的門前。”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超大蛋白質機器的結構生物學研究”首席科學家楊茂君認為,“出狀況”可能是線索,順著線索大膽質疑、細緻求證多半會有收穫,如果無視將錯失“挖”出原創性成果的機會。而對於這種“上帝垂青”偽裝成的“出狀況”的線索,讓研究者說“不”的往往是思想上的教條與固化。

科技日報:現代科學研究從上世紀初傳入我國,多個領域的基礎理論體系由國外科學家構建,這對我國在基礎研究上取得突破是否會有影響?

楊茂君:有。但並不是說“體系已被構建完全,我們無從下手”,而在於國外做基礎研究的時間較長,一直處於百家爭鳴狀態,所以流派紛呈,對於“新思想”“新發現”“新主張”持包容的態度。科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傳入我國,通過教科書的方式,往往採用一種說法而不能兼收幷蓄,學生甚至學者容易受其影響,固化思維,進而很多發現就容易受初始看法影響。例如,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教授在最開始提出培育雜交水稻時,就遭遇多方質疑,認為難以成功,就是一例。

科技日報:隨著科技手段的進步,依據過去建立起來的假說或者科學理論體系,可能在研究探索中出現與理論不符的情況。如何樹立正確的科研觀,進而對此類情況“敏感”起來,並獲得原創性突破?

楊茂君:古人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科學研究要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為了求實,我們實驗室的傳統是:即便得到的實驗結果非常符合預期,也至少要重複3次,以保證實驗結果是對的。紮實的科研數據給了我們“不教條”“不迷信”的底氣。我的團隊此前對線粒體呼吸鏈上的蛋白質複合物結構提出全新的理論,被《細胞》雜誌接收發表之後,有很多同行發來詢問郵件,此時紮實的科研數據便會為質詢者提供滿意的答案。

评述|科学研究需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如果出現與理論不符的實驗結果,我們首先會從自身找原因,重複、再重複所看到的蛋白質結構,如果得到的依然是以前認知裡的反常結果,就拋開“教條”,把眼光放廣,從大量的關聯事實中尋找線索、綜合分析,形成新思路,仍舊用大量、紮實的實驗努力證明你所看到的反常現象是對的,也證明了你歸納總結的新理論是正確的。認真觀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獲得原創性突破的“三寶”。

科技日報:您認為,基礎研究中是否缺少一些因素,使我國在原創性突破上收穫較少?

楊茂君:一是缺錢,尤其最具有創造力的年輕人缺少必要的科研經費支持。沒經費就很難跟蹤前沿進展,毋論突破前沿;二是缺人,缺少認真、深入、獨立思考、有科學精神的人。目前社會上對各類明星的宣傳乃至一些盡毀三觀的明星個人事件的宣揚遠遠大於對科研工作者所取得的成果的宣傳,讓很多孩子只樹立了當網紅、賺大錢的人生觀,喪失了探索世界的精神。科學精神,也應從娃娃抓起;三是缺少氛圍,我們需要一個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熱愛科研的科研氛圍,風清氣正開明嚴謹的學術氛圍;四是缺少“牛頓的蘋果”,機遇是很重要的,我們能做的是在它來的時候別看不到它,說白了就是要思考。

科技日報:即便是得到了正確的實驗結果,但基礎研究並不是“所得即所見”,就如您提到的“牛頓蘋果”背後的物理學深意,如何培養探究科學深意的能力?

楊茂君:靠時間、靠積澱。我認為實的方面,需要大量研究材料、大量正確的實驗結果;虛的方面,要對所在領域有了深入的瞭解,有一種宏觀的歷史視野以及對整個學科深入獨到的理解。實虛結合,一個不少,才能正確理解研究材料和實驗結果背後的深意。

“實”靠勤奮得來;“虛”的錘鍊一半是天分一半是努力,靠時間積累起對學科的瞭解,習得綜合分析的基礎知識架構;此外,對實驗現象的敏銳把握和對實驗結果的直覺分析也是利器之一,兩者結合既攬大局又顧小節才能真正做到綜合分析,抓住“上帝”垂下的橄欖枝。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