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10年:618研发奋战之路

5月26日,在京东老员工家宴上,京东掌门人刘强东霸气地表示,10年前京东吹过的牛逼都实现了。“我们的第一个梦想,让兄弟们活得有尊严,实现了;让公司做成一个受人喜爱和尊敬的大公司,实现了。”

京东的10年:618研发奋战之路

这十年中京东发展成为了拥有数以亿计用户的电商平台,同时也让6月18日这个原本普普通通的一天变成一个充满魔力的“全民年中购物节”。而这便是京东坚守了十多年的正道成功的核心成果。

让我们翻开京东的历史,一同探寻京东与618大促的研发奋战之路。

1 发轫之始(1998—2003 年)

1998 年,京东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司刘强东先生在中关村创办京东公司,并租用了一个柜台,开始代理销售光磁产品,通过这种方式,他赚取了第一笔财富,这是京东所有事业的起点。当时的中关村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电子产品集散地,但刘强东从一开始就和别的商家不一样,他坚持卖正品。

这一时期,也许刘强东本人也想不到,京东会以这么快的速度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零售下的小柜台,和互联网、电子商务没有任何联系。

不过这一阶段是京东发轫之始,是京东“正道成功”的价值观奠基之期。

京东线下店的生意没法做,正在此时,为了生存,刘强东开始尝试在网上卖货,凭借在线下店积累的正品行货声誉,京东的电商之路开始了试水。

当时,京东的销售方式就是在一个专业论坛上发布自己售卖的光磁产品,如果有网友对其感兴趣,就通过论坛联系京东,再向京东汇款购买产品。

这一时期,严格意义上都不能说是电子商务,顶多可以称为线上销售。

技术支持?没有。

618?没听说过。

但是,这种粗陋的线上销售模式,让刘强东看到了网络的强大生命力,才有了后来的京东电商公司。

2 奠基之初(2004—2009年)

2004年1月,京东多媒体网jdlaser.com正式开通,淘宝、当当等已经逐渐步入正轨,而京东才刚刚起步。不过,这对京东来说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变化,它代表着京东正式向电子商务转型。

2004年,京东只有一组简单展示商品的网页,当时技术部门只是四五个人搭建的技术小组。京东的技术平台最初是外购的简单的ASP“个人网站系统”,是作为主要技术人员的刘强东,和他通过论坛销售光磁产品结识的曹鹏及另一位程序员共同开发的。在此阶段,京东的很多系统是这位社会学专业出身、自学编程的刘强东自己编写出来的。

当时的网站功能非常简单,用户可以线上下单,但是下单后却需要人工打印订单到仓库提货。这一阶段也有一些促销活动,都是限时特价,准备几个特价商品而已,618的概念也尚未出现。

2004—2006年,负责京东网站开发和管理的人员不足5人,所有与系统相关的工作都是这几个人合力完成的。2005年上半年,刘强东力排众议关闭了线下的12家门店,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了线上。随后,网站的销售额以每年200%的速度增长,到2007年6月,网站日订单量突破了3000单。

2007年8月,京东拿到了第一笔风险投资,企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京东开始大力招募人才。2008年5月,曾经担任天极网CTO的李大学加入京东担任技术负责人。经过研究,他认为现有ASP架构已经难以支持业务发展,于是向.NET转型。

2008年,618正式推出。

当时只有3个技术人员备战618,实际工作就是值班。订单峰值也没有现在这么科学的评估方法。另外,京东还刚刚把网站从ASP架构升级到了.NET架构,压力非常大,最后好在整个网站没有宕机,经受住了考验。

当时所谓的618,远没有现在这么多丰富的内容,只是选择一些商品,设定特定的数量,定时进行秒杀,秒杀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都由人工控制,也没有什么反欺诈之类的系统存在。当时的618,不要说和智能相关,简直可以说和技术不相关,全靠“人肉”来处理。

2008年10月,京东上线家电类商品,开始向综合型电商转型。

和2008年相比,2009年的618多了一些促销活动,技术部门跟进做了一些设计、开发工作,不过总体上这个时代的618还尚在萌芽状态,处于相对粗糙的状态,技术部门还没有备战的概念。

3 收获之期(2010—2016年)

在2008年京东开始从ASP转向.NET架构之后,新版网站用户体验更好,每日订单量从几千单增长到十几万单。随后,京东又从.NET架构逐渐转向Java架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NET和Java架构并行之后,最终实现了基础Java的整体系统架构。京东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618的影响力和订单量呈指数级增长。业务量的高速增长对于公司整体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 618 订单飞涨,痛并快乐着

2010 年,京东成为国内首家销售额超过100 亿元的网络零售企业。京东商城注册用户已超过6000 万,遍及全国,入驻供应商近万家。在线销售家电、数码通信、计算机、家居百货、服装服饰、母婴、图书、食品等12 大类,数万种品牌,百万种优质商品。

2010 年3 月,由从美国回国不久的京东技术顾问马松担纲,建设POP(Platform Open Plan)第三方商业平台,彻底改变京东之前全部为自营的经营模式。2010 年12 月开始全面运营,POP 业务上线后,迅速为京东发展带来了新的驱动力。

随着京东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京东正品行货的信任和京东高效物流的便捷,让618的流量屡创新高。尤其是瞬时流量峰值是惊人的,个别系统能达到平时的几十倍到几百倍。

在海量的数据及洪水般的流量面前,所有的问题都会被重新定义,任何简单的事情都会变得复杂。从电商的前端网站、订单、结算、支付、搜索、推荐,到后端的仓储、配送、客服、售后,以及采销人员使用的各种业务系统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京东近7000 个系统,几万个应用,任何一个出现问题,对销售活动的顺利进行,乃至对于京东的整体品牌建设都会有直接的影响。

当时,京东的系统还远远谈不上健壮,到了618 的时候,研发人员有时候就变成了“消防员”。一方面,研发和业务之间存在有效沟通不足问题,不知道公司整体促销方案是什么样的,流量是从哪儿来的,又要引到哪儿去,哪些环节可能会成为流量集中突发的点。只能等着用户和采销人员反馈说哪里不行了,然后研发人员再扑上去看应该怎么处理。另一方面,当时基础服务很薄弱,没有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查看系统的性能健康情况。即便系统出了问题,也没有方便快捷的方法来帮助诊断,因此当时能想到的最快的处理方式就是简单粗暴地重启系统服务。

2. 凡事预则立,618 备战启动

正是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从2013 年开始,京东较为系统地利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并以项目形式推进618 技术备战。

2013 年的618 备战,当时开会、备战都在北辰会议中心的一个叫作成都的会议室中进行,把该会议室作为备战的指挥部。这是京东第一次有了集中备战的概念,会议室当时只能坐40 多人。2013 年6 月17 日晚上,会议桌上放了几台台式机,墙边放了两台大电视,没有大屏。

因为6 月17 号晚上在成都会议室挤了50 多人,插座不够,就临时把机房的一些PDU 拿过来用作插座,结果电量超负荷导致跳闸,最后只能从隔壁扯了一根电线接上插线板才勉强撑过了618 的凌晨高峰期。

为了保障618 的顺利进行,在技术层面,首先建立起完善的系统监控系统,其次把以前忽视的业务基础架构部分补足,然后通过充分的预案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2014 年3 月,京东与腾讯开展了战略合作,QQ 网购、拍拍的电商和物流并入京东。

在这之后,京东逐渐形成了PC、App、微信、手Q 四大入口,流量的快速加入加上京东日渐完善的物流体系,京东发展更为迅猛。

2015年4月22日,京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中国首个在美国成功上市的大型综合类电子商务企业。

2014年9月,京东搬到了亦庄的朝林广场,环境好了很多,也开始有了大屏展示,备战条件更充分了。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京东的618不仅仅在技术上有了充分的准备,在组织上也有了横跨整个京东研发体系的项目备战团队,都是由各个部门的精兵强将组成。

618在这一时期逐渐变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电商购物节。整个京东的IT基础体系也实现了从.NET向Java的迁移,逐渐实现了服务化,各个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件进行衔接,形成了完善的前、中、后台综合服务系统,真正实现了对亿级天量流量电商网站的完美支撑。

在这一时期,京东的交易额在2012年就突破600亿元,到了2016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9392亿元。从2004年起,12年间增长了9万倍,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0%,技术在其中功不可没。

4 未来已来(2017年以后)

步入2017年,618从技术+零售、品牌+零售、IP+零售、金融+零售、多终端+零售五个方面入手,全面联动线上线下、引入消费者的参与和品牌商的协同。京东在618中的角色也由渠道商转变为中国零售基础设施提供商。

现在的618已经不仅仅是京东自己的618,京东已经把618品牌向全社会开放,开放618标志,并无偿、不排他地授权包括竞争友商在内的所有企业使用。

2017年6月1日0点至2017年6月18日24点,京东2017年的618整体活动累计下单金额达到1199亿元,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现在的618已经不是过去三五个人值班就能搞定的“小事情”,而是彻彻底底成为了一个京东所有技术团队统一攻坚的核心“战役”。

通过618技术备战,不但支撑了集团的销售目标,保证了系统安全平稳,而且在备战过程中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弹性云等新技术提供了应用和验证的场景,进一步夯实了系统基础。2017年更是首次实现了贯穿所有重要系统的全链路压测,让研发人员在618之前有更充分的准备,消除系统瓶颈。

在技术层面,618备战期间,各团队都要进行各种系统和软件的架构升级、代码优化、漏洞排查等性能提升工作,还要有针对性地对系统、网络进行扩容。

要应对各种可能存在的对网络、对应用的攻击;要做好系统监控,提前根据业务预估,进行流量压测;梳理应急预案,对预案进行实战演练。总之,目的就是确保系统的高性能,在遇到异常情况时都能快速处理,并可以进行系统、机房及网络的各种切换。

伴随着京东整体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备战的智能化日益提升,很多预案都可以利用机器自动执行,人在其中大都是起到查漏补缺、监控的作用。

在组织层面,京东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备战体系架构。由备战总指挥统一进行部署,618项目备战团队跟进,统一协调整个京东横跨商城、物流、金融等多个部门的所有研发团队。通过备战启动会、周例会、日例会、誓师会等形成系列化的组织沟通机制。

现在,整个京东的技术架构体系正在朝着组件化、服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了京东的方方面面,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等无人技术也崭露头角。

刘强东强调,下一个10 年到20 年,零售业将迎来第四次零售革命。这场革命改变的不是零售,而是零售的基础设施。零售的基础设施将变得极其可塑化、智能化和协同化,推动“无界零售”时代的到来,实现成本、效率、体验的升级。

618 一定也会随着第四次零售业革命发生相应的改变。

未来已来,崭新的黄金时代正在来临!

相关图书《决战618:探秘京东技术取胜之道》

京东的10年:618研发奋战之路

决胜千亿交易量,备战全民网购节,电商技术灯塔级著作,值得每一位互联网人珍藏!

京东集团618作战指挥中心 编著

图书详情:https://item.jd.com/12202253.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