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相親價表:不考慮沒北京戶口,殘疾也行

你們外地人怎麼還那麼多事兒,能找個北京的夠不錯的了,還挑什麼啊。"

中山公園的相親角,一位替兒子找對象的北京大爺,正理直氣壯地訓斥一位剛剛拒絕了自己的姑娘。

同樣的場景可能出現在天壇、玉淵潭、陶然亭或是朝陽公園。

無數慕名而來的大爺大媽,匯聚在北京的各大公園,只為親自操辦兒女的終身大事。

中國式相親價表:不考慮沒北京戶口,殘疾也行

儘管天氣炎熱,仍有大量老年人自帶板凳和相親材料,到中山公園相親角替兒女相親。攝影/費知

儘管聲名遠播,但相親角的成功率其實並不高。

"現在大多人數人都比較浮,這人太多了,都挑花眼了。"一位大爺說。

在相親角,被徵婚的大多是75後和80後的城市中產,以大專、本科學歷為主,北大博士、清華碩士、美國名校也不少見。

他們或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或是有著北京戶口的外地人,多數早就在北京定居,憑藉不錯的收入或家庭背景,在房價高企的北京擁有至少一套獨立住房。

門當戶對是這裡的鐵律。

在詳細列出的相親條件裡,戶籍、收入、房產、學歷等硬性條件被格外看重。

"京籍、未婚、有房、經濟條件好"早已是相親市場的標配,有的還提出"名校本科以上""父母有工作的純老北京",還有的甚至要求"中共黨員""知識分子家庭"等。

照片是極少見到的。

一如相親條件裡對性格、人品、身高、長相、興趣愛好等方面的描述,對自己兒女通通都是"帥男"、"美女",對對方則永遠是籠統地要求"人品好"、"溫柔大方"。

"給孩子相親就像上班一樣,搬個板凳坐了多少年才找著一個。"

這些著急的父母霸佔著公園深處的一片樹蔭,生把公園變成了人才市場和兒女交易市場。

中國式相親價表:不考慮沒北京戶口,殘疾也行

擺在地上的徵婚簡歷五花八門,有人稱自己"曾為世界多國總統、元首及聯合國秘書長作貼身英文翻譯",也有來為自己相親的推拿師傅,持一彩打的紅底白字展板,上書"專治脊柱糾正,跌打損傷",並配上一張身著太極服的練功照。

"我們不找外地的":外地人的徵婚簡歷都扔樹根下

"我們家兒子不缺房子、不缺車也不缺錢,就是身高比她家要求矮了1釐米,她家就挑這挑那的,她家姑娘就那條件還挑什麼,北京的不也才掙幾千塊錢麼,他們家搞不好還是農轉非呢,誰看不起誰啊。"

李大媽給兒子相中了一個"條件一般的"北京姑娘,對方在某中學做行政崗位,月入三四千元,家住朝陽花虎溝。

姑娘的母親十分挑剔,嫌棄李大媽的兒子是外地戶口、身高矮,這讓她非常不爽。

她的兒子今年33歲,曾是一名銷售,後來花了3萬元自學計算機續了大本,現在是一名月薪2萬元的程序員,有房有車,就是沒有北京戶口。

李大媽曾想介紹一個在外企工作的山東女孩給兒子,但兒子卻再三強調一定要找"北京的,沒負擔的"。

"他覺得,外地人掙再多也要背好多年房貸,萬一對方父母是農村的,沒有醫保和退休金,生病照顧還要他管,以後有了孩子也不好上學,還得花錢報課外班,但找個北京的就省事多了。"

這是李大媽第三次來到相親角,和第一次時的焦慮相比,她的心態已經平和了許多。

她已經看清了:在這裡,高薪和車房遠不及一本北京戶口來得誘人。

因此,她早已放棄對未來兒媳的過高期望,只求對方父母好相處、不嫌棄兒子就行了。

戶籍和地域間的相互踩踏在相親角展現得尤為赤裸淋漓。

在相親角的老北京們眼中,京籍和京戶有著天壤之別,就像清朝的鑲黃旗和正黃旗之分一樣。

雖然二者都享受著北京戶口應有的一切待遇,但京籍才是身份證110開頭的正宗北京人,京戶再怎麼努力也是外地人,有著地域、口音、生活習慣、婚嫁習俗、過年探親的懸殊之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