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穿迷宫、盲道被抢占:他们与盲道无缘,真无奈!

一个城市的文明除了市民的素质,每个城市的公共设施,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平时人们在城市大街上行动,往往会看到黄色的凸起竖纹地砖,走上去非常不舒服、硌脚。但对于盲人,这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在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盲道。

盲人穿迷宫、盲道被抢占:他们与盲道无缘,真无奈!

1961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此后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几十个国家相继制定了有关法规。1985年,北京开始对部分街道进行无障碍改造,在城市的主要路口、大街配备无障碍硬件设备。这一举动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

盲人穿迷宫、盲道被抢占:他们与盲道无缘,真无奈!

1989年,由国家建设部、国家计委、民政部、中国残联联合出台《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设计规范颁布实施。1991年,北京率先在国内建成第一条盲道,给盲人带来不少的方便,成为了各大城市的学习的样板。2001年中国出台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实施规范,要求任何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应当按照规划设置盲道。目前,中国城市建的盲道在世界上算最长、分布最广,但其使用的比例确非常的少。

盲人穿迷宫、盲道被抢占:他们与盲道无缘,真无奈!

在中国的各大城市,盲道随处可见,但你基本难见盲人在使用盲道,这与职能部门、社区居民的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也与盲道建设缺少人性化有关。很多城市与国际上无障碍建设的理念“方便残疾人”发展到“建筑以人为本”的概念还有很大的差距。

盲人穿迷宫、盲道被抢占:他们与盲道无缘,真无奈!

从目前各大城市建设的现状可以发现,国内城市大规模的盲道建设对盲人行路并未产生很大帮助。黄色凸出条纹样式的盲道犹如盲人静态的眼睛,它被铺在马路人行道上,是为了方便盲人出行而设置的。形状特殊的砖、鲜艳的黄色,利用盲人的脚感作用和盲道砖的助感原理达成。

在中国西部的某城,一位盲人老大爷讲“我从来不走盲道,因为太不方便了。我一般外出锻炼都是用手杖敲着非机动车道的水泥台阶走,那个比较明显一点,不会走偏。”将要出小区门口时,胡西柱老人用手杖指着墙角的私家车说,“这地方有车停着,我以前经常被碰倒,走得多了就知道要拐个大弯。再走几步,路面就不平整了,有坑,得慢点。”

盲人穿迷宫、盲道被抢占:他们与盲道无缘,真无奈!

在中国众多的城市,盲道被私家车、电瓶车占用已经成为了常态。所以,在众多的盲人中,“车太多,我不敢走了”也成了盲人的心灵创伤。

在另一个城市,盲道却变成了“害人道”,各种侵占盲道的现象在宝安大道十分常见,两条大街的交汇处,几辆汽车公然停放在盲道上。沿着盲道走出去不到两百米的距离,就看到一辆黑色的“大奔”霸气十足地停在一家服装店门前的盲道上。门口的保安不以为然地说,“这车就临时停一下,再说这盲道也没有人用。”

盲人穿迷宫、盲道被抢占:他们与盲道无缘,真无奈!

在南方经济特别发达的某城,17岁的视力残疾人说道“我平时基本上不会走盲道。盲道常被侵占不安全。此外,由于生活圈子小,朋友也很少,他基本很少外出,即使要出门,也会有家人的陪同”。对于盲道被侵占的情况,阿华淡淡地回了句,“这样肯定是不好的。”

某校长曾对本市城市建设的情况表示:现在盲道的使用率不高,主要是因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视力残疾人群在不断减少,且残疾人出行的方式也出现较大改变。

盲人穿迷宫、盲道被抢占:他们与盲道无缘,真无奈!

有市政领导表示,或许正是因为盲道使用率降低,所以导致大家对盲道的重视不够,才会出现侵占盲道、盲道设置不合理等情况,“本来为了方便残疾人,结果变成害了残疾人。”

在中国城市的盲道出现种种“遭遇”有很多很多,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是个长期以来就屡禁不止的问题,对那些挤占盲道的车辆,执法人员基本以教育劝导为主,而对那些不听劝导的长期占道经营的摊贩,必要时也会加以处罚。但由于这类情况发生频率太高,加上一些路段盲道设置也不尽合理,光靠城管人员很难从根本上消除,他也呼吁市民养成良好的停车习惯,以免对他人的出行造成影响。

城市管理者表示: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广大市民的配合支持,还需要有关部门在设计建造上能够更加合理、贴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盲人朋友提供一个安全、便利的出行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