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城岳家獅

豐城岳家獅

豐城岳家獅是豐城百姓為紀念民族英雄岳飛而創造的一種將武術、舞蹈糅為一體,用拳術展示書法、舞藝體現劇情的群體性藝術表演。

據傳,岳飛被害後,岳家軍兵勇流落到江西豐城等地。他們將岳飛所創的岳家拳(豐城武師稱作“岳家手”)繼承下來,以弘揚岳飛的民族精神。明代豐城人鄧子龍幼年師從著名學者、武師羅洪先(據說其先祖為岳家拳傳人)習得岳家拳。後教授周邊民眾武藝,將本地“字門拳”和岳家“硬門拳”揉合為一體,獨創“岳家獅”,充分展示岳家拳的威、雄、險等特點。後來,鄧子龍家將鄧勇、旺八等傳承此拳術。他們“授徒八百”,岳家獅傳遍豐城及周邊各地。至民國三十五年,全市擁有岳家獅隊數百支,其中有30多隻岳家獅參加了該年八月初一西山比武大賽,豐城獅一舉奪魁,名聲大震。

豐城岳家獅的表演器具主要為鑼、鼓、鈸三種樂器,以緊、慢、輕、重的變化來襯托演出氛圍。鼓點配合“邁方步”“上山”“打滾”等動作。岳家獅拳術的主要器具有長槍、銅錘、大刀、劍、棒、鐵耙、矛、三節鞭、水流星、火流星、鐵流星、鐵鐧、四方桌、長木凳等。舞獅扎製材料主要有竹篾、扎絲、綵綢、彩絲、彩紙、剪刀、苧麻、顏料、土布等。岳家獅的製作講究樸實大方,獅頭威嚴雄猛,獅身用八尺土布做成,除背脊用烏、黃、綠、白色苧麻製作獅毛外,不加任何修飾,全靠表演者的動作表現獅子的習性形態。

豐城岳家獅表演集中在傳統民間燈會社火、西山萬壽宮廟會和政府組織的文體活動等場合。民間燈會社火以贛江為界,分為河東、河西兩地習俗。一般而言,河東民間燈會時間集中在農曆正月初七至元宵節,在此期間,幾乎村村都有龍燈獅舞活動。河西的民間社火則集中在農曆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十。

表演岳家獅,舞者約五、六人,另需鑼鼓班伴奏藝人。表演者著裝別具特色,上身一律穿著胸背印有“兵”“勇”字樣的武士背褡。流星打開場面後,表演岳家武術。岳家槍首先出場,接著是岳家錘,其他兵刃不分先後。隨後舞獅子。表演程序共分三個舞段。第一段“流星引獅”。獅子在流星引逗下出場,表演“引頸”“伸懶”“梳須”“0塵”“拜母”等動作。流星陪襯動作則有“雪花蓋頂”“流星趕月”“流星過背”“連環手”等。第二舞段“平地獅舞”。獅子在流星的陪襯下,於平地翩翩起舞,表現獅子的雄威。此段也由四個小舞段組合而成,分別是“引頸”“伸懶腰”“梳須”“0塵”。第三舞段“獅子登高”。也稱上席,又稱上山或上桌,即在方桌上表演“飲水”“釣魚”等動作。獅子在第一席表演一番後,便下山(即下席、下桌),此時咆哮、滾翻、發燥、狂舞、兇猛無比。稍稍臥地歇息片刻後,獅子再次梳洗、0塵,躍上第二席。一層層往上加,一次次向上攀。層次多少和難易程序視表演者功底、氣力、技藝、膽量而定。雄獅登上最後一層後,破獅人上場。破獅人起樁,用“鐵板大手”左右將雄獅推開,與雄獅激烈相鬥。破獅人引獅下山後,抓住獅頭,與獅共舞。雄獅掙脫,衝上高山(即方桌)。破獅人翻越群山(即穿桌),與獅子激烈爭鬥。在緊鑼密鼓中,最後一次下山,獅頭、獅尾與破獅人上場“亮相”結束。

豐城岳家獅傳承譜系清晰。從岳飛自創岳家拳,到鄧子龍及其門徒首創和發展岳家獅,再到清代羅埠金雞(俗名陳周祥),謝坊洋鬼子(俗名遊貴七)等人,溪橋徐老座等人傳承並發展此項技藝,歷經數百年。新中國成立後,左細根在豐城周邊地區傳授岳家手、岳家獅,徒弟二百餘,較傑出者有河洲的謝新苟、謝美和等人。所保存的岳家獅隊伍有孫渡鄉楊坊左家、河洲街辦謝家、河洲街辦圍裡、小港鎮路東甘家、梅林鄉梅林村、小港鎮下袁村、榮塘鎮九陳下陳、河洲街辦小橋鄒家、拖船鎮酆家等。

豐城岳家獅將武術舞蹈糅為一體,既能強身健體,又能鼓舞人們的意志,具有較大的文化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