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南安羅漢舞

大餘南安羅漢舞

大餘南安羅漢舞(第三批省級)

南安羅漢舞俗稱羅漢送喜,是大餘縣僅有的祈神求子的民間舞蹈。南安羅漢舞的形象塑造和表演形式都是很奇特:由羅漢頭、猴子、羅漢崽三種形象組成,共二十多人表演,表演者大多是少年兒童。羅漢頭由一成年人扮演,他象徵神靈,並集男女兩性於一身:如羅漢頭頭帶假面具,假面具上畫有雪白的眉毛、鬍子、壽須,是一個大慈大悲、笑容可掬的男性形象;但體態肥碩,特別是腹部和臀部隆起,又擬女性懷孕狀。在情節表演中,羅漢頭有“邁老人步”“捧腹”、“捧臀”“抖袋播崽”等動作。羅漢頭邁老人八字步踩臺是選擇播羅漢崽到民間的地點。“捧腹”“捧臀”動作是表現羅漢頭即將生羅漢崽的喜悅心情。羅漢頭播崽時,將羅漢崽裝入人種袋裡,然後雙手舉起人種袋,將羅漢崽撒播人間。猴子由一精靈小孩扮演,系羅漢頭的丈夫。據老藝人說我們人類是猴子與神仙0而生的,在舞蹈表演中可足見這種夫妻關係。如其中有猴子與羅漢頭碰臀0的情節與動作。另外十八個小孩扮演羅漢崽(有時人數可多可少),羅漢崽象徵男丁,故有羅漢所到之處均人丁興旺的說法。

南安羅漢舞是大餘縣絕無僅有的一種民間舞蹈。在表演程序上形成了先舞羅漢,後舞龍燈,同一場先後表演的習慣。俗稱舞羅漢是送喜(即送崽),稱舞龍燈是麒麟送子,這些都表現了當時人民求子心切的願望。

羅漢舞是江西省贛州市大餘縣南安鎮獨有的一種民間舞種,又稱羅漢送喜,起源於明末清初。它在表演程序上形成了先舞羅漢,後舞龍燈,同一場先後表演的習慣。舞羅漢是送喜(即送崽),舞龍燈是麒麟送子,表現了當時人民求子心切的願望。

羅漢舞來源於一個傳說:古時南安鎮清泉坊世居著呂、張兩大姓。呂家多子家貧,而張家多女富庶。兩家雖互為鄰居,卻常在重大節日時互相抬槓。一年春節,張家叫女婿用元寶墊桌子吃年飯,而呂家則叫眾兒子用肩扛桌吃飯。後有和事佬出來調解,兩家不計前嫌,每逢節日必出節目,敲鑼打鼓模仿原來情景。由於他們祖先信奉大肚羅漢,敬羅漢以求多生子,所以稱為羅漢舞。

幾百年來的流傳,使羅漢舞逐漸成為大餘縣南安鎮村民春節、元宵、端午等重大節日最受歡迎的民間活動。

大餘南安羅漢舞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