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博士与郭德纲他师爷干了同一件事儿,相声公式切勿傲慢群嘲

因为相声综艺节目《相声有新人》中,相声博士李宏烨与郭德纲在演员晋级方面产生争执,因此,这几日的互联网上,开始了大范围的对“博士”和“相声公式”的群嘲。至今为止,我没有读到任何一篇深入解读“相声公式”的文章,除了引车卖浆者的群嘲之外,竟然没有深度解读“相声公式”到底是什么的文章,这是不对的。我斗胆作一篇。

相声博士与郭德纲他师爷干了同一件事儿,相声公式切勿傲慢群嘲

李宏烨用理工科博士的学识将相声的包袱节奏做了“数目字化”的处理。可能有一小部分只听郭德纲相声也不怎么读书的青年是看不懂“数目字化”这几个字眼的。说看不懂,并非歧视,老编亦不敢滋生任何歧视他人的恶劣品性。

数目字化,最精彩的论述,出现在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中。他在《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等学术著作中,都提到了“数目字”在分析历史问题和研究未来走向上的客观存在与合理运用。感兴趣的郭德纲的听众们,可以购入两本读读,毕竟读书是好事情。

在黄仁宇先生那里,历史可以进行数目字化处理与分析。而现代以来,大量的艺术创作,也开始进行类似的“数目字化”地处理分析。我在8月11日对《相声有新人》李宏烨现象的分析文章中,便提到了电影创作中的“数目字化”处理方式。感兴趣的读者亲人,可以加老编账号关注,阅读那文。

相声博士与郭德纲他师爷干了同一件事儿,相声公式切勿傲慢群嘲

容我再赘言几句。可能不少相声听众对“相声公式”这四个字特别奇怪,甚至有厌烦心里,认为公式不是数学里面的嘛,相声是表演啊,是艺术啊,艺术怎么可以用数学来套弄呢。我想先聊一些“电影公式”的内容。电影创作,难道也有公式可言?

是的。至少好莱坞的剧本流水线上,是按着一个“公式模板”来创作的。当然,这个模板细化地非常明确。目前,国内商业片比较任何的剧本大模板创作公式是,三次高潮原则。商业片开篇,便应该有抓住影迷观影热情的小高潮,不少电影是拿特效来烘托的。

而接下来,随着故事的深入,正反两派必须要有一轮短兵相接,用这轮矛盾冲突来塑造第二轮的高潮。最终,第三轮的高潮,便是发起故事总攻。像《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总攻便是海难。《阿凡达》的故事总攻便是两方决战。

相声博士与郭德纲他师爷干了同一件事儿,相声公式切勿傲慢群嘲

在每一轮的小高潮中,也有电影公式模板存在。存在到什么程度呢?甚至于细化到每一分钟要做什么情绪化的内容,推进什么样的矛盾冲突,架设出什么样的人物行为动机来。估计不少读者会对这个“艺术创作”大跌眼眶,还能这样?是的。真的就这样了。

因为知道“电影公式”的存在,所以,我对相声公式的说法也不感到意外,更不愿意随波逐流地群嘲。相声到底有没有一个公式模板呢?大方向是有模板,小方向上需要演员自己的技巧。关于此事,1956年,天津相声界齐聚一堂进行艺术交流,后续发表了一个长文,名为《张寿臣先生谈表演相声的经验》。这篇文章很好地陈述了模板经验和小方向上的表演经验。

最早的相声演员,表演是为了糊口,没有上升到如何对创作本身进行分析的高度上去。所以,相声传承都是师徒之间的口口相传。保不齐哪位相声大师突然就摸准了相声的节奏感,获得出奇的效果,然后传给徒弟们,成为一派。侯宝林啊、马三立啊,这些老一辈的相声演员,到衣食无忧之后,也开始研究,自己这些相声里边,到底有哪些技巧,又有哪些可以写出来传承的公式呢?

相声博士与郭德纲他师爷干了同一件事儿,相声公式切勿傲慢群嘲

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名为《相声的表演》的书籍。这本书页数不多,只有30页。但作者侯宝林以一个创作者的角度,为读者讲述了相声门的表演技巧问题。在这些技巧中,也生成了不少现成的甩包袱的公式。但这本书还停留在表演者的角度上,还是类似写小说的谈小说创作心得,缺少一些技术分析与理论分析。可是,这本书也奠定了中国相声人对相声技巧、模板、公式进行探秘的初始点。

而侯宝林的三子侯耀文,正是郭德纲的师父。当我们群嘲相声博士李宏烨的相声公式的时候,确实应该知道一下,郭德纲的师爷侯宝林先生,早就在这个“相声公式”里边试图做更多的努力,争取为后人留下财富。

2011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一套名为《相声溯源》的著述,依旧是侯宝林先生所写。这册书,则是从方法论变为史论,在相声的历史脉搏中找技巧和传承,让读者逐渐明白相声的特点,并且能够逐渐进入这种特点,自己也能创作一些相声小段和包袱笑点。

相声博士与郭德纲他师爷干了同一件事儿,相声公式切勿傲慢群嘲

不光侯宝林等相声演员在致力于相声为何可乐、如何可乐地研究当中,包括不少相声理论家也做了非常有价值的工作。比如说,相声理论家刘英男,侯宝林称他才是真正的相声功臣,马季更是当面送字画感谢老刘。

刘英男历经多年,整理出了《中国传统相声大全》,这是一部传统相声作品集,属于书面材料性质。而这些书面的材料,则成为研究相声包袱非常重要的文本内容。当然,有一点可惜的,是不少老一辈的相声艺人,根本没有把全本包袱的相声段子真实告诉刘英男,造成他的这几册大书,实际上是“活儿不全”的。

这也是某些相声艺人鸡贼的地方。“活儿都告诉观众们,我们以后怎么吃饭”。包括侯宝林、刘英男甚至李宏烨在内,他们其实一直在做一种对相声材料与技术地分析工作。李宏烨则更为“激进”,直接用大模板和小模板来套相声创作,更是在自己的著述里边直接把抖包袱的一百多种方式全写成简单明了的玩意儿了。

相声博士与郭德纲他师爷干了同一件事儿,相声公式切勿傲慢群嘲

一个笑点的制造,认真归类的话,目前只找到了一百多个抖的方式的。这一点,郭德纲也曾在自己的节目中表示过,这证明,他是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的。不过,相声在具体的表演中,讲求三翻四抖,将机械化的抖包袱的方式塑造成了一个圆滑的现场随机应变。换言之,拳脚就是那一百多下,如何抖拳脚的时候贯穿自己的表演内功,还得看修为。

对于李宏烨而言,他表演上的修为略低,但在找寻相声规律的理论水平,断然不低。不少观众盲目群嘲,实在没什么价值可言。读书,是个好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