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带给你的不只是强大的朋友圈!

你大学想要申请出国,对不起,好的国外学校需要看你本科学校的排名;

你想要考取全国排名位于前列学校的研究生,可是他们更想要生源优秀的学校的学生,对不起,你本科起点证明不够优秀;

你毕业想要去世界五百强工作,对不起,你本科学历不是211、985及以上。

你觉得这是歧视,而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请你一定抓住高考这个机会,因为高考就是分水岭。

高考,很残酷但很真实!高三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说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点沉重,说它是人生无数场考试中的一场有点随意。

有的人通过高考成为赢家,有的人因为高考跌入谷底,对于不同的人,高考有不一样的意义,但是高考形成的差距,以后用任何方法都很难弥补。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能上一所好的大学,考入名校,拼到底,好的大学到底有什么好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名校带给你的不只是强大的朋友圈!

分享一个在耶鲁的小故事

每年夏天,华尔街的几大投行都会录取一些大三升大四的实习生,把他们分配到投资银行部、股票销售与交易部、研究部等部门实习8-10周。

实习生最多能拿到一笔相当于人民币八九万元的薪水,表现优秀的还能提前获得全职录用。这么好的香饽饽,自然受到一众大三学生的争抢。

实习面试开始前,几大投行的招聘团队通常会举办宣讲会,跟申请者“亲切见面”—告诉学生们投行是干什么的、“高大上”在哪里。

那年9月,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银等几乎所有投行陆续造访耶鲁。

他们派出的公司代表,从大老板到初级分析师,也多是耶鲁校友,与学生们“唠嗑”时毫无距离感,除了分享正经的实习申请秘籍外,还会聊聊哈佛耶鲁橄榄球赛胜算、耶鲁最好吃的食堂,甚至当年曾有过的校园罗曼蒂克。

名校带给你的不只是强大的朋友圈!

同届的一位高盛实习生来自美国南方一所普通大学,从大一便开始积累银行、证券公司的工作经验。平心而论,他能力出众,踏实肯干,绝对不输给任何一位常春藤大学的实习生。

可他费了很多的努力,才换来实习机会:没有一家投行到他的大学开宣讲会,他只得数次请假飞到纽约,参加各大投行在华尔街总部的“集体宣讲会”(面向所有院校学生开放)。

作为耶鲁学生,幸运、幸福了许多。除了让学生们在家门口参加宣讲会之外,数家投行为进一步表达诚意,还在耶鲁组织了几十场一对一的coffee chat—员工请学生喝咖啡(注意,是投行掏腰包),为他们的实习申请出谋划策。

高盛甚至专门请华尔街著名的金融培训师到耶鲁,给学生们上课,一切免费。首轮面试,一些投行更是将考官团队“运”到耶鲁校园,免了学生们赶火车去纽约的麻烦。

而普通学校的同学呢?“抱歉,我们不会在你校组织现场面试。”“抱歉,我们没有针对你校学生的实习培训课。”“抱歉,你需要自行预订航班飞到纽约面试。”

名校带给你的不只是强大的朋友圈!

故事讲得有点啰唆,但只是希望把名校学生得到的各种“优待”毫无保留说出来。老实说,写到这里,真有点为普通大学的精英们抱不平—你们很努力、很优秀,也许比名校学生更出类拔萃。

可因为你们的学校在名气和资源上不够给力,所以没法给予你们一个高平台、一条快车道、一份加速度。

我们无法撼动这个现实,但我们可以绕过它—凭努力,考进一所好大学。同样优秀的两个人,那个拥有更好平台的人,往往会有更大的胜算,不是吗?

名校带给你的不只是强大的朋友圈!

1、毋庸置疑的朋友圈

虽然仍然在学校读书,而且未来的道路还很远,现在并不能说明以后怎样,但是通过社交圈以及平时的联系,会有一种深深的感觉,和以前的同学所接触的世界已经大不一样了。

当还在电脑课上学习着VF操作的时候,电子科技大雪的同桌已经作为组长,带领同学交换去香港学习了。

当还在想怎么写申请,可以进一家地方性银行实习时,复旦的同学发朋友圈,汇丰招带薪实习生,人数没凑够。

当听说大四毕业本专业学长,情况好的去了四大时,人大的同学去参加安永的假期实习了。

当刚看完一部美剧时,清华的学霸发说说,要交换哥伦比亚大学一年了。

当还在运动会的操场上看比赛时,同济的发小又去上海一个世界性大会上给外国人当志愿者了。

或许有人会说,人生是长跑,谁最后跑到终点还不一定,但是,可能人家跑的是直道,而你只能跑弯道,同样到达终点,你不得不付出成倍的努力。而更多的现实是,你和人家压根就没在同一个赛场里。

名校带给你的不只是强大的朋友圈!

2、马太效应

高考失利后,家人包括我自己,在一段时间里,都曾小心翼翼的避开这个词语,因为都害怕,会成为永远的伤痛;从一个很好的高中进入一个很一般的大学,要学会调整,否则巨大的心理落差会严重影响生活;

和以前的高中同学交流时,也能感受得到,考入名校的他们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气质,他们也更敢于尝试新的未知的事物;

名校带给来那种自信心和优越感是无法描绘的。打车时报出高中名字,连牛逼哄哄出租车司机都对你客气。说点实在的,优越感和自信心会促使你去努力,也会更加有利于发挥你的潜能,当你成功后,会有更大的自信心,最后良性循环,马太效应。

名校带给你的不只是强大的朋友圈!

3、与优秀为伍

当你昨天在央视上看到他,今天就去上他的课。

你发现,你们的老师就是你们所用之书的编写者。

当你发现一个特别有名的明星今晚在你们学校某个礼堂唱歌。

要考研了,别人在网上,托熟人,找同学,各种打听复习资料,哪个导师好时,你下课之后直接走进他的办公室对着他说,老师,我想考您的研究生。

要出国了,当别人在各种砸钱报机构中介,焦头烂额的写申请时,教你某某课的一个和蔼老头,听说了你的情况时,说可以直接给你往某大学某教授那里写推荐信。

在校园里走过,发现那人挺眼熟,旁边的哥们告诉你那就是校报上说的昨天刚当选院士的某某某。

去名校,打饭期间背背单词,可能不会被那么多人说装逼。

去名校,下课去讲台上和老师交流的人可能不会只有你一个,显得那么孤零零。

还有很多很多,就不列举了。

我相信,哪怕是只有一丁点上进心的同学,也希望与优秀的人为伍,而不是和沉浸在终日打游戏吃泡面、发自拍修美颜、恋爱对象换不停、浑噩度日胸无大志的同学玩在一起吧。

名校带给你的不只是强大的朋友圈!

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三观尚未完全形成,性格也仍有可塑性。在三观稳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身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若想当一个优秀的人,就最好多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

好大学,关键的“好”在于“人”好。没有一所好大学不是人文荟萃、牛人辈出的。

在人才济济的校园里待四年,你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才,通过和他们一起上课、写作业、运动、聊天、旅行、谈恋爱,你将一直被他们的正能量气场笼罩,不知不觉汲取到他们的优点,逐渐变成更好的自己。

名校带给你的不只是强大的朋友圈!

总之,若想在青春最好的几年里,结识一群高智商、高情商的人,和这群人成为朋友、事业伙伴亦或爱人,让他们给你带去源源不断的积极影响和改变,你就应该努把力,考上一所好学校。

所以请你,一定一定要努力。

大多数人一辈子只会读一次本科,有的人会再读个硕士/博士。一生就这一次,那么为何不上个好学校呢?况且,好大学还有更棒的伙食,更美的校园,更多的奖学金⋯⋯上大学,真的不只是为了拿学历,而更是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

•学趣益学 •

志愿填报 | 寒窗苦读让每一分都不浪费

自主招生 | 大学录取快人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