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如減肥,根子不清,方向不明,只會越減越肥

減負如減肥,根子不清,方向不明,只會越減越肥

摘要:本文從“減負”的歷史說起,談到三個關鍵問題,即:

一、“負”的根源在哪裡?

二、應該減的是什麼“負”?

三、如何做才能真正減負?

最後給讀者一點忠告和建議。全文大約6500字,需要大約15分鐘讀完。


最近,“減負”又成了一個熱詞了。

之所以用“又”,是因為“減負”不是一個新詞,它的歷史比讀我這篇文章的絕大多數人的年齡都大。謂予不信,請看下圖:

減負如減肥,根子不清,方向不明,只會越減越肥

圖注:央視新聞頻道兩會1+1,“減負”減了63年。

這個63年從何說起呢?我查了一下資料,原來1955年教育部就已經就學生的減負問題發過文件。到今天確實63年了,轉眼,一甲子都過去了。

今天,“減負”這個詞如此深入人心,幾乎不會有人不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這要“歸功於”這些年來一個又一個政策的出臺。

近50年來,全國層面的減負口號和規定主要如下:

1964年,教育部頒佈了《關於克服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現象和提高教育質量的報告》。

1978年,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也指出:“學生負擔太重是不好的,今後仍然要採取有效措施來防止和糾正。”

1988年,國家教委專門發佈《減負的若干規定》。

2000年2月,教育部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切實把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減下來”。

2009年4月22日,教育部頒佈《關於當前加強中小學管理規範辦學行為的指導意見》,再一次要求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2010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將“建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制度”寫入教育規劃綱要中。

注:以上資料來源《光明日報》,2013年 8月28日第014版。

這還僅僅是全國層面的減負文件,如果算上各省各市各縣的教育部門配合教育部出臺的各種文件,那以“減負”為名發出的文件少說也有幾百上千個不止吧。

這些文件所帶來的效果如何呢?

“減負”這個詞本身減了“負”:從一句話“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壓縮成了一個短語——“減輕負擔”,然後再壓縮成一個詞——“減負”。

除此之外,非但沒有減負,反而是負擔越來越重。每一次大張旗鼓的減負之後,必然是大規模的更為嚴重的反彈。這不需要做什麼大規模的調查,每個曾經當過學生的或者還正在是學生的都深有體會。

今天還這麼大張旗鼓、興師動眾地喊減負,還為此一個接一個地出臺文件,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歷次減負的失敗。

減負如減肥,根子不清,方向不明,只會越減越肥

圖注:新華網關於“減負”的新聞的標題和圖片

看這個標題,我忍不住發笑。想出這個題目的編輯或記者是“減負”的受害者呢,還是受益者呢?怎麼能想出這麼一個讓人產生無窮聯想的題目呢?我怎麼感覺是個“高級黑”呢。

“好消息!給學生減負,國家這次動真格了!”

“這次動真格了”,難道是暗示前面的歷次都是虛張聲勢,都是虛晃一槍?

恐怕不是,但為什麼年年喊減負,學生的負擔卻越來越重了呢?人民群眾卻越來越不滿意了呢?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如果不能抓住本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隻能是治標不治本。這個減負就彷彿減肥一樣,根子不清,方向不明,只會越減越肥。

一、“負”的根源在哪裡?

減負如減肥,根子不清,方向不明,只會越減越肥

這次減負教育部聯合四部委下發了《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把第一刀砍向了擅長“雞湯加忽悠”的校外培訓機構,很多人為此拍手稱快。

但我的看法可能和大多數人不同,我不認為校培訓導機構是學生負擔加重的根源所在,他們最多隻能算是個幫兇,從犯而已,絕對稱不上是“主犯”。

把焦點對準校外培訓機構,就好比醫生面對一個嚴重的糖尿病患者,不好好處理胰腺的問題,增加胰島素降糖,反而看到腳腫了就砍腳,發現眼壞了就挖眼。

教育負擔不斷加重的始作俑者是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難辭其咎。

1.教育投入嚴重不足

世界範圍內橫向比較,我們處在中等偏下的水平。喊了多少年的教育經費佔GDP的4%在2012年終於達標,這幾年堅持4%,但奈何欠賬太多。

而且,就這有限的投入,在使用上也可能存在諸多問題。

比如,看看有多少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的辦公條件要比學校好得多,這些錢是否佔用的是教育經費,有必要問一問。

比如,很多地方將有限的投入進一步集中,集中力量“辦大事”,造出若干個“標杆”,優質資源高度集中在某幾個學校,結果自然是大家想辦法往最好的學校擁擠。於是有了重點校,有了學區房,就有了“擇校熱”,上學投入加大了,自然期望就大了,就想有更多的回報。而這種回報需求自然會給孩子更多壓力。

再比如,有限的資金投在面子工程上,有一些學校建的校舍很漂亮,桌椅也嶄新,但就是沒有一個像樣的圖書館,就更不用談有幾本可供學生閱讀的優秀圖書了。

2.教師資源嚴重不足

相當一部分地方,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是“爺爺奶奶教小學,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這話是什麼意思?是相對年輕的教師學歷更高一些,於是要安排到高中去。那些只有小學學歷的爺爺奶奶來教小學,但小學開始,從打基礎開始就落後了,怎麼可能在到了初高中再糾正過來?

很多部門人浮於事,唯獨教師崗位一個蘿蔔一個坑。不要奢望什麼小班教學,就是基本的40人左右的班級也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即,七八十人甚至更多學生的大班超大班,老師就沒有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

一線教師資源原本就不足,某些教育部門的領導再把水平不夠的七大姑八大姨塞進學校充數,甚至這些人走上領導崗位,瞎指揮,教育能好才怪。

鼓吹了多少年的教師工資要向公務員看齊。到底看沒看齊,其實只要看看有多少人想從教師崗位考到公務員,再看看有多少人從想從公務員序列裡出來當教師就知道了。

既然校內得不到,那隻能花錢到校外補。但校內又佔了時間,只能拉長時間,學生的負擔不重才怪!

3.評價機制嚴重單一

雖然口頭上講著學校要以育人為根本目的,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要拿各種分數來衡量學校,什麼一本率,重點率,優秀率,這率那率的一大堆,這個壓力從教育主管部門傳導給校長,校長就要傳導給老師,老師再把這些傳導給學生,學生學業負擔必然加重。

每年看新聞,有多少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為這個狀元,那個清北的站臺,樹碑立傳,不但口頭吹捧,而且大大地物質獎勵。一方面臺上說著不能“唯分數論”,一方面又底下又紮紮實實地“唯分數論”。

結果會怎樣?相當一部分擅長“死揪”,擅長通過壓榨學生時間、精力來提高分數的老師就出人頭地了,古人所謂“英雄不問出處”,我們現在是“分數不問來路”。劣幣驅逐良幣,那些踏踏實實要通過潛移默化的功夫育人的老師反而被邊緣化了。

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各種各樣的賽課說課,組織各種各樣的論文評比。甚至動用行政力量,要求全員參與。

結果怎樣呢?為了那一節“表演課”,要花很長時間準備,在不同的班級試講,為了那一篇論文,要複製拷貝一大堆什麼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羅森塔爾的皮格馬利翁,就是不能讓老師踏踏實實靜下心來讀讀書,上上課,想想怎麼樣基於學生實際育人的事兒。

4.各種“進校園”之風猛吹

現在有一股風氣,只要是說要重視某件事,接下來就是要進校園,什麼“傳統文化進校園”、“足球進校園”、“書法進校園”、“京劇進校園”等等,不一而足。

這些東西重要不重要?當然重要!要不要重視呢?當然要重視!但是不是非要通過進校園來表達對它們的重視呢?或者退一步說,進校園也沒什麼不可以,但是不是非要全員參與才算重視呢?是不是全員參與了,還要通過考試達標才算重視了呢?

說實話,特別怕這樣的。須知,不是每個小孩都要成為梅蘭芳,也不是每個小孩都要當馬拉多納,小學一二年級就七八門課,初高中就更多,結果學生的學業負擔自然會大幅增加。

5.變化莫測的招生考試政策

這些年來,各個地方的小學入學,再到從小升初,到中高考的各種政策都在不斷變化,缺乏穩定性,連續性。渴望就讀更好的學校的學生和家長怎麼辦,只能是想盡一切辦法跟上這種變化,到處去“佔坑”,但實際上往往又被臨時的變動打得不知所措。

各種校外輔導機構在相當程度上就是寄生於這種政策變化之上的。這些機構又常常是“消息靈通人士”,常常是各種政策變化的消息源,在這個消息源不斷得到驗證的情況下,自然會有更多人相信他們,自然他們的“忽悠加雞湯”就更為有效。

問題的根子在哪裡?說到根底,還是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如果不是最初就為這些輔導機構開了口子,如果最初就嚴格卡住各個學校通過校外輔導機構“拔尖”的做法,也不至於到今天讓相當一部分輔導機構坐大,尾大不掉。

當然,把板子都打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本身上,也會有人覺得特別委屈。

因為教育從來不是教育本身的事兒,是社會的事兒,是社會生活的延續,是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折射。

當這個社會缺乏最基本的平等與尊重,某些人因為金錢或者權勢甚至只是因為會投胎而佔有了大量的資源,肆意妄為,自然會讓人內心不平衡。

老百姓要想改變命運,只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好好製作那塊敲門磚。但怕只怕,門敲開了,然後再從門裡走出來之後才發現,原來所謂的“人上人”,到頭來還只不過是個“中間人”,在一些人面前頤指氣使當爺爺,又不得不在另一些人面前低聲下氣裝孫子。

如果平等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有尊嚴地活著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恐怕任何所謂的“減負”都只能是喊喊口號而已。

因為寒門的“減負”最終結果只能是讓自己更寒門,永遠在最底層被壓著。而好不容易爬到了中產的,那就更怕,“負”下來了,人也有可能就跟著下來了,自然也就更不敢減負。

二、應該減的是什麼“負”?

減負如減肥,根子不清,方向不明,只會越減越肥

教育部一喊減負,有人鼓掌,當然,很快也有不同意見就來了。各種自媒體開始發聲了。

有的說“教育減負,一場寒門的災難”,有的說“減負,求求你別給我添亂了”,有的說“減負,當下教育環境下的最大騙局”,也有的乾脆就說:“教育部,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

還有人把這個上升到民族危機生死存亡的高度上來,“有理有據”地說減負“寬鬆教育”毀掉了日本,美國學生學業負擔也很重,為什麼美國人不喊減負等等。

很多人根本沒弄明白“減負”是怎麼回事?把“減負”和減少學習時間,減輕學習強度混為一談。

不勞無獲,是最基本的道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負”必須要有。“負”就是“付”,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

但,有一些“負”,不是前面這個意義上的“負”,而是高投入低產出,得不償失的“負”,是真正的“負”,是多餘的,必須要廢棄掉。

我以為,有三種“負”應當放在“減”之列。

其一:機械訓練之“負”

以往,“偏難險怪”的試題對於學生是一種負擔,但現在大幅度降低考試難度,看似減輕了這種負擔。但是物極必反,因為區分度明顯變小,常常分差就在毫末之間,熟練度和細心度就成了比拼的重點。這時候,各種機械訓練就又回潮了。每個學生,尤其是面對中高考的學生都差不多要變成做題機器。

這種過度的機械訓練,對學習動力和求知慾的傷害不可彌補。嚴重地得不償失,這樣的“負”務必要減掉。

其二:拔苗助長之“負”

我們的文化傳統很看重也很羨慕“神童”,總覺得越早達到某一種水平就越代表著成功。

這個傳統影響到今天的教育,就表現為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初中化,初中教育高中化……反正是每個階段都要拔高一下才好,甚至是拔得越高越高。

常常是老師拔高,家長點贊,家長拔高,老師叫好。

看拔苗助長的這個寓言故事,大家都覺得那個主人公要多有蠢有多蠢。但回到教育這個領域,很多人又缺乏教育的基本常識:什麼時段幹什麼事兒,什麼時段學什麼東西。過度拔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

這種超前的教育,對絕大多數不是“神童”的學生而言,在他們的能力還達不到的情況下,硬塞給他們某些知識,硬要他們掌握某種能力,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負擔,這樣的“負”也務必要減掉。

其三:貪得無厭之“負”

《大學》中有這樣一句話,叫作“人莫知其苗之碩”,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莊稼總是看著別人的好。在教育中,也總有一種類似的情況叫“別人家的孩子”。

有一些人總是拿自己家的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家的孩子的長處比較,於是,總覺得自己家的孩子還欠缺很多。

張三家的孩子要上奧數,於是自己家的孩子也要上奧數;李四家的孩子學美術,於是自己家的孩子也要去學美術;王五家的孩子要學鋼琴,於是自己家的孩子也必須要去學鋼琴。

一門心思要把自己家的孩子搞成十項全能,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有從古至今,有幾個這樣的全才呢?

讓孩子每天奔走於各種課外班之間,小小年紀,就揹負了無窮的壓力。壓彎了腰,累駝了背,這樣的“負”也務必要減去。

三、如何做才能真正減負?

減負如減肥,根子不清,方向不明,只會越減越肥

其實,有了前面關於“負”的根源的分析,有了該減哪方面的“負”的分析,根子清楚了,方向明確了,自然就知道該如何做才能真正減負了。

我以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大幅增加投入,擴大優質資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米下鍋是第一位的。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又是萬萬不行的。

如果不能切實地增加教育投入,重視教育的口號哪怕喊得山響,教育也不會有進步。

優質教育是要提供各種可能的選擇,而選擇越多,也意味著要付出的成本也越高。所有的頂層設計,都依賴於財政投入來實施。

選課也好,分層走班也好,這都是好思路,關鍵是有那麼多的教室嗎?有那麼多的教師嗎?有那麼多的輔助教學的軟硬件設施嗎?

要通過財政投入,給學生提供各類運動場地。現在的情況是越是優質的學校,因為人數過多,人均運動場地越為有限。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課間午間無處活動,被悶在教室裡,從身體到心靈都無法減負。

2.削減各種評價,回到育人為本

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也要列出權利清單。要提供有效的服務,而減少不科學的管理。

教育部陳部長呼籲說:要把時間還給老師,學校要拒絕各種“表叔”“表哥”。

但這種呼籲有用嗎?上面傳達下來的任務,校長敢拒絕嗎?老師敢拒絕嗎?分分鐘丟飯碗!

比如,這次減負,又要下各種通知,又要填各種表格,但這些真的很有必要嗎?

其實,減不減負,該怎麼減,主管教育的領導問問自己家正在上學的孩子就知道了。最多做個抽樣調查,三六九等的不同學校抽樣,就能掌握基本情況了,完全沒有任何必要興師動眾全員調查。

如果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支撐,那呼籲只能是停留在呼籲,什麼用都沒有,什麼事兒都不管,什麼也改變不了。

有一件事兒,我覺得倒是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做的,那就是要大張旗鼓地宣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不是而不是“育分”。這個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無論怎麼講都不過分。

要把這個講深講透,讓老師和家長願意主動配合著來減負。

3.提高教師待遇,吸引優秀人才

“尊師重教”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如果教師沒有足以支撐其社會地位的收入,那就不可能將“重教”落在實處,“尊師”在很多人眼裡也只不過是個說法而已。

那些課上不講課下講,課內不講課外講的老師固然有違師德,但也必須要看到這個問題的另外一面,是教師的收入在相當程度上不能使其體面地生活。所以一些人只能堤內損失堤外補。

當然要讓這些有違師德的老師受到嚴厲懲處,但其實有比這種“堵”的更好的辦法,那就是“疏”。

如果老師在工作中能獲得較高的足以維持體面生活的收入,有哪些人還願意在工作之餘,累死累活地去掙那筆辛苦錢呢?

如果教師的收入足矣成為一個讓人豔羨的職業,那麼自然會有最優秀的人才湧進來。一定意義上來說,好老師不是培訓出來的,而是一開始就招進來的。

優秀的老師,哪怕是應試,也一定有減輕學生負擔的辦法,而不是隻會“死揪”。

有了這些好老師坐鎮,那些有違師德的教師還會有生存的空間嗎?有了這些好老師坐鎮,還有多少學生和他們的家長願意花錢到課外班補課呢?

4.分類處理,千萬別“一刀切”

因為大家對奧數反應強烈,於是就砍掉奧數,禁止奧數。這樣的做法完全是懶政,是“一刀切”,是權利的任性。

要讓上帝歸上帝,凱撒歸凱撒。永遠不要以為公立教育可以包辦一切。因材施教,每個家庭的每個孩子都可能有不同的教育需求。所以,要允許和鼓勵民辦教育,校外教育乃至於在家教育發揮作用。

“一刀切”的結果很可能是這些個性化的需求從地上轉到地下,更進一步增加了家庭教育的支出成本,非但無助於減負,反而是“增負”。

要把自己的餐廳辦好,要招來最好的廚子,提供最好的菜品,但也不要否認人家的餐廳,人家的廚子存在的意義。

颳風式的減負,運動式的減負,和減肥一樣,短期猛吃減肥藥,減得狠了,結果是反彈回來,更肥更重。

以上就是我這個一線教師對減負的一點想法和意見。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了老百姓常說的兩句俗話,一句話叫作“鹹吃蘿蔔淡操心”,還有一句話叫“狗拿耗子多管閒事”。

不指望我的這些想法和意見能夠上達天聽。只是要告誡各位家長,不能“聽其言而信其行”,而要“聽其言觀其行”。一聽到“減負”,就喜大普奔,那就太圖樣圖森破了。

最後我要說,“減負”這個事兒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不能只期待外界環境的變化,我們家長自己更要行動起來。要認真思考,認真學習,知道哪些對做法對孩子成長有利,哪些做法對孩子成長不利。

減還是不減?怎麼減?減多少?這事兒最終由您自己來決定和推動。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