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开始。立秋,便是秋季的开始。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立秋是在公历的8月7、8或9日,农历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在古代黄河地区,立秋有三种较明显的物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以下文章节选自北京赫德双语学校小学部校长常丽华老师的专著《24节气诵读古诗词》。它已被教育部纳入全国中小学图书馆藏书书目,而源起正是常丽华老师开发的“在农历的天空下”诗词学习课程。

秋天,让我们且吟且行

四季里,我最喜欢秋天。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那种清爽和开阔,让人的心里无比宁静。

儿时最清晰的回忆,是秋天的夕阳里,拿了一根针,针上有很长很长的线,串起一片又一片落叶。有些叶子干了,串在一起时,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当我拖着这一长串落叶回家时,仿佛踩着一个秋天的童话。

这个记忆,挥之不去。

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长大之后,看到落叶满地,朋友觉得萧瑟,我心里却只有温暖。

秋天本身也是属于诗词的。天凉了,有露了,月圆了,然后有霜了,这其中,都有诗词的味道。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个秋天,让我们且吟且行。

星空: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满天星辰,一道银河,引起过人类多少神秘的想象。我们可以说,牛郎织女的传说,一定是所有关于星辰的传说中最美丽的一个。

  •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但如果不是这些诗句,如果不是一代代地把这个故事传说下来,那么它们最后也就会只成为两颗相隔着无数光年的星体,温度火热,精神冰冷。

所以,读着这些诗句,讲着这些故事,在科学已经宣称没有鹊桥的时代,我们仍可以用诗的美丽和故事的感动,去领悟人之为人的奥秘。

蝉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你听过吗,那高高低低、此起彼伏的天然蝉鸣之音?

隋末唐初的虞世南不仅听过,而且听得很仔细呢。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他的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做出了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赞他,“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诗中,虞世南以蝉起兴,其实在说他自己呢,至少,是借蝉来勉励自己吧!

依据传说,蝉只饮食露水,因此在诗人心目中自然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大大不同。而诗人还认为,它的声音能够流利响亮,是自己站在高处,而不是凭借着这初秋的风。

是啊,一个品格高洁的人,也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这是一种多么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山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秋意何时开始变浓?是出现了片片变黄飘落的叶子,是晨风晚风中增添的丝丝凉意,更是那一场场的秋雨。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秋是一个重要意象,它往往代表着萧瑟和衰败。比如,杜甫在《登高》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在《秋浦歌》中也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以及李商隐被林黛玉推崇的那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中国文人常见的悲秋情结。

但是,秋天对我来说,不是“悲”,而是“喜”。秋高气爽,满地落叶,心里的感觉是温暖而踏实的。

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隐居之心,在诗里表达得很清楚:“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刘安《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说法,在《山居秋暝》中,王维反其意而用之。——这和“斜风细雨不须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一样的。

在吟诵中,我们揣摩着诗人之心,想象着明月照在松间的静谧,清泉从石上流过的淙淙声,还有那美丽的女子、满池的荷叶,一幅秋天的图画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