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女兒考上北大,母親跳江自殺這件事?

拾遺先生


看到這個標題,我還是不得不感嘆兩句。

我相信,之所以它成為一個話題,可能引起社會的關注和討論,大概是因為這個家庭的女兒考上的是北大,雖然我也推測人家考上的是清華、人大、還是重大,某些地方的某些人們仍然會關注和討論此事。

這個家庭的具體情況和問題我不知道,母女之間,以及圍繞母女的家庭環境可能存在外人所不知道的複雜情況吧。所以,我不同意世人簡單從”自殺”、“母女”、“北大”等關鍵詞出發議論它的道德性和合理性。具體問題還是具體分析吧。

一個人擁有自殺的權利。

這一命題,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就像有些國家把安樂死制定為合法,有些國家至今沒有。我的祖國——日本,也算是自殺率不低的國家。一個人為什麼自殺,也不能只從一個人的道德和選擇的角度思考和討論,它無疑跟一個國家的情況、社會的結構、輿論的動態、家庭的觀念等有著比較密切、錯綜複雜的關係。就日本而言,作為原因,我第一想到的3點是:社會壓力大、難以包容和接受另類、生死觀念的獨特。

在本文的最後,我想說一下我個人的立場和態度(純粹是個人的),家長還是要放得下,孩子能夠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說明家長教育、養育得成功,人家飛得離你遠,是一件好事,何況人家是去上大學,謀成長去的。至於孩子,我完全鼓勵你走你相信的道路,不要想太多,年輕時應該往前衝,你可以有你的選擇和人生,你也有思考和判斷什麼才是真正孝順的活法的權利與自由。


加藤嘉一


當第一眼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也很震驚,子女能夠考進國內頂尖高校北京大學,是多少中國父母的想都不敢想的美好願望,這位學生的家長又是因為什麼緣故而採取極端的行為呢?

事情回顧:6月17日,重慶一位女子酒後去江邊欲輕生,經過民警及時解救後得知,這位女子有個女兒,成績一直非常好,高考極有可能考取北京大學。但是因為平時女子與自己女兒缺少溝通,女兒一方面不願意和她探討報考志願的事情,一時間想不開欲酒後輕生。

在視頻中,民警詢問李某為何輕生時,這位母親這樣說到:"我不想打攪你們,我不想給你們添麻煩",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我並不贊同將這位母親直接定義為"極端情緒"的人,在言語交流中,事情導致如此結果,源於母女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交流。

一個孩子,寒窗苦讀十多年,高考金榜題名,有希望錄取到國內最高學府,卻不願意與母親探討志願報考的事情——這究竟出於什麼原因?


不會和孩子交流的父母,不願和父母溝通的孩子。這樣不會讓家庭充滿幸福感和凝聚力,這件事情的發生向存那些父母與子女存在溝通問題的人敲響了警鐘,去試著改變自己,別徒留遺憾。你怎麼看?


學習源動力


愛的尺度把握不好,便成了害。

女兒成績優異,能夠考上北大清華之類的名校應該令很多人豔羨,按理說做母親的會發自內心地驕傲自豪。

然而重慶的這位母親卻選擇了跳江輕生,差點釀成慘劇。

就媒體公佈的信息來看,這位母親應該是個很要強的人,或者說是一個控制慾很強的家長。

她跳江的原因,看起來只有兩點,一點是嫌女兒去北京上學離家太遠。另一點是和女兒發生爭執後,女兒躲到了奶奶家。隨後,這位母親在喝醉酒之後選擇了跳嘉陵江輕生,幸好被警方救起。

新聞所給的信息很有限,但如果這位母親所述屬實的話,她自身的問題卻不小。

首先,忽略女兒優異的成績反而把目光盯在了離家遠這一點上,可以看出這位母親的控制慾極強。雖然出發點是愛孩子,但這種愛是自私的是不合理的。嫌孩子離家太遠有兩層意思,一層是作為家長的擔心,另一層則是不能再隨時控制女兒了。從結果來看,應該屬於後者。

其次,女兒和母親發生爭執之後選擇了到奶奶家躲避,而不是和母親心平氣和地討論這個問題,說明母女之間的溝通存在很大的問題。而女兒選擇躲到奶奶家這一做法其實也側面說明了,母女之間的關係在平日裡也不太融洽,而奶奶一方似乎是女兒的避風港。

再次,從做母親的因此喝醉酒並選擇輕生的做法也可以看出這位母親本身的心理素質就不過關,而且做事容易走極端,在她身邊生活的人一定會很壓抑。

看到這裡,我想很多人都挺同情那個做女兒的,畢竟父母是沒辦法選擇的,如果不想被父母掌控自己的命運,又沒有正常的溝通渠道,只能選擇反抗。

所幸沒有因此釀成慘劇,否則不但這位母親丟了性命,女兒也會因此內疚終生。

從這件事也不難看出,控制慾太強的家長能把好事變成壞事,能把喜劇演繹成悲劇,實在是很失敗。

希望生活中有類似情節的家長都能自我反思一下,把自己的情緒調整一下,把自己的心態放平穩。養育孩子不僅僅要給予他們關愛,還要學會適時放手。


夜雨如書


有這樣的母親,是女兒之大不幸!有多少父母希望兒女成龍成鳳,可是偏偏這位母親恰相反,他是因為女兒太優秀而尋短見,這世界奇怪嗎?說奇怪也還真是奇怪。要說不奇怪,是因為這樣的母親觀念出了問題。

細琢磨,為何這位母親怕女兒離家太遠呢?是什麼心理讓她怕女兒離開自己呢?我先講一個故事吧。

七年前,我有一個朋友家的孩子高考網報志願,我被邀請去幫忙,朋友的兒子長的一表人才,特別聰明幹練,獨立能力還特別強。他對自己報志願一事卻讓我非常不理解,他不像別的孩子選學校和專業,而是遠哪地方離家最遠。我就問他,你這是什麼鬼怪的想法?小夥子說,我就要離我媽遠遠的,越遠越好,這些年我受夠了她。聽他這麼說,我頓時明白了。

當小夥子選好學校和專業參與網報之時,只見媽媽瘋了似的罵兒子,還動起了手,怪兒子不聽她的話,非要報那麼遠的地方。孩子被氣的大哭,躲進廁所裡死活不出來。最後,經過一番勸說,孩子終於勉強按著媽媽的意圖完成了網報。可是當他上學走時,給媽媽留下一句話,我暑假不會回來,我要在外面打工。將來畢業我要離你遠遠的,我看你還能把我怎麼著。果真,小夥子大學畢業後,去了很遠的地方工作,也很少回家。

故事講完了,相信你能從這個故事中找到和重慶這位母親做法的相似之處。那為什麼家長會有這種偏執的做法呢?

原因一:媽媽對孩子心理依賴過重,孩子離的越遠,內心的恐懼感越強。其實也不難理解,這類家長多年含辛茹苦養育孩子,早已經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精神支柱,孩子一旦離開自己,家長就會無法忍受。尤其是越離,那種恐懼感就越強。其實,這類家長對空間距離往往沒有什麼概念,只要出了所在的城市,就感覺很遠了。

原因二:媽媽過度強勢掌控孩子的做法已經養成習慣。這樣的家長往往把孩子當成私人物品一樣,想怎麼擺佈就怎麼擺佈,完全不會聽孩子的內心想法,更要說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了。而這種強勢往往會為孩子將來的人生埋下隱患,就如我講的這個故事,孩子以逃離家長的掌控為唯一目標。你說家長強勢有什麼好處,但是她自己卻認為想當然。

原因三:媽媽想為孩子設計人生路的觀念根深蒂固。當下有太多的家長持有為孩子設計人生路的觀念,上學、就業、戀愛、婚姻等,所有一切都在精心設計,彷彿離開自己,孩子就什麼事都做不好似的。如果不信,你環顧你的周圍,是不是有很多這樣的家長?凡是操控孩子人生路的家長,將來大都不會太幸福,因為早已經沒了自主權,像木偶一樣。

韓老師和你分析了這麼多,相信你對重慶這位媽媽的做法能夠理解了吧?如果你還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不妨補充之。


韓國成老師


女兒優秀,要報考北大;母親迷茫,欲跳江自盡。淺表地看,是報考志願母女意見相左,深層次看,是父母如何與子女溝通的問題,尤其是如何與優秀的子女溝通的問題。

僅就報考志願一事來看,很顯然母女兩都沒能換位思考 ,冷靜商討,女兒是“我的事情我做主”,媽媽是“兒女的事情我當家 ”,認知不同,填報志願的出發點不同,爭吵就在所難免了。

1,女兒執意報考北大,可能更多考慮的是未來,為自己的未來“佈局”

北大是名校,而且是文科類排名第一的名校,就讀北大,未來就業就有了比較大的保障;就讀北大,就意味著將與一大批文科精英 成為同窗學友,這將成為未來職場中的相對穩固的人力資源;北大在北京,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佔盡天時與地利。如果能就讀北大,就已經給自己設置了宏闊的背景,應該是利多而弊少。女兒作為優秀考生,有自己的 獨立意識,這是好事。越優秀的人,獨立意識就越強,就越難以聽進別人的意見,母親想表達自己的思維,需要一點技巧。

2.母親反對女兒報考北大,出發點是親情,希望一家人能常相聚首

很顯然,母親的心是柔軟的,想到女兒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則心疼不已,母愛不愧為天下第一情。女兒志在四方,母親護犢心切,溝通方式不當,一個賭氣遠走,一個負氣跳江,看來,與優秀的兒女溝通還真的是一門學問呢!

3.各自平等陳述,理由比對,相信最終能達成共識

如果父母有一些特殊原因,比如身體都不好,僅靠兩個老人,生活難以保障,恐怕女兒應該聽聽母親的意見;但是從喝酒的細節來看,貌似不成立;如果僅僅是擔心女兒離家孤獨,則大可不必,因為女兒總有一天要獨自面對生活,要我們做父母的不能陪她一生,恐怕還是讓女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專業。

4.母女倆不能達成共識,而且賭氣分離,問題出在都太強勢,不能心平氣和地換位思考,平等溝通

父母應該學會傾聽,兒女應該嘗試理解,有良好的出發點就應該有良好的結局才對。

當年我女兒填報志願時,我的做法是:

首先聲明,讀大學,選什麼學校,選什麼專業,大程度上決定著你未來的發展方向,你的未來你做主,決策由你來定。

其次,我從大學排名,強勢學科,地域,還有在我看來你的特長,當然還有分數錄取的可能幾方面提出我的看法。

然後,傾聽女兒的想法,比如,她的愛好,未來的職業規劃等等 ,

最後,幫她羅列出可能錄取的學校,專業 ,讓她自己選擇。

最終,女兒選擇了暨南大學。

一家之言 ,不喜勿噴。


王老師教育新視界


女兒考上大學,本應該一家人在一起慶祝,但是母親卻不願意孩子去北大,認為太遠,大家在唏噓的時候,是不是想過: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孩子變少,除去控制慾原因,還有家長們在伺候孩子習慣之後,不能接受孩子分開了的原因,他們像嬰兒,幼童一樣無理取鬧。


“巨嬰型”父母有多麼可怕?

咪蒙曾在她的文章裡寫過一篇“跳樓自殺”的學霸,學霸的經歷和母親女兒的經歷有些類似,最終因為承受不住,選擇跳樓自殺了。

其實,父母對孩子最有殺傷力的一句話就是“我養了你,你得孝順我。”我常常想,有這樣想法的父母是不是太自私了,像電影《芳華》裡母親對想要參軍的孩子說的話“我們把你帶到世界上是想讓你體會道人生的樂趣。”

難道,父母帶孩子來只是為了讓其陪伴自己,讓孩子犧牲自我,原因是他們曾經為孩子做了“犧牲”,我也是一位母親,長長反思自己,也非常擔心自己成為巨嬰型父母,雖然我為孩子也做了巨大的犧牲,但至少現在我是希望他快樂成長就夠了。

如何避免淪為“巨嬰型”父母呢?

父母和孩子最大的區別是,父母已經有了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以並不能像教育孩子那樣“教育”父母,這也是我不同意文章中咪蒙說孩子要幫助父母長大的觀點一樣。

但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我們怎樣才不至於淪為巨嬰型父母呢?

就像上述留言所提及的,老年人自己也可以活出精彩,我想至少有以下三種方法:

1.努力安排好自己晚年的生活。

2.有自己的愛好,人生最大的幸福感是來自“沉浸其中”,無疑,有自己愛好的人更能夠沉浸其中。

3.有自己的生活圈子,都為孩子奮鬥一輩子了,到晚年還要圍著孩子轉,想想多麼痛苦。

父母與子女相處的過程是極其短暫的,在這短暫的旅程中,我們和孩子應該是共同成長的,希望孩子快樂才是我們的初衷。

我是愛孩子的幸福媽媽,歡迎關注,留言及點贊,轉發分享,你的輕輕一轉也許幫助了更多的孩子及父母,謝謝各位!


幸福媽媽的秘密


這是一個令人沉重的話題,也是一個令人憤怒的話題。

家長們,我們的家長們,尤其是象這位母親一樣的家長們,從頭到尾就犯了一個根本的歷史性的錯誤:孩子到底是誰的?

曾經有個教授在做一個孩子教育的講座時,給聽課的家長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請問:“你的孩子是你的嗎?”這個問題一時引起家長們的轟動,也引起了激烈的討論。這個問題似乎顛覆了父母們的根深蒂固的傳統認知:“孩子當然是我的。”

在這樣的認知環境下,這些父母們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養育的,當然是自己的。這個結論似乎天經地義,堂而皇之。以致於父母們從小到大對孩子為所欲為。比如說小時候想打則打想罵則罵,長大的工作、婚姻、事業、前途甚至愛好全部包辦代替。還冠一個美名曰:愛!

這是愛麼?這是愛麼?這是愛麼?

要我說,這是自私,是暴力,是犯罪!是對一個新的生命的無知的戕害與摧殘!

不要忘了,父母們!

孩子是你生的,沒錯,是你養育的,沒錯!

可是,孩子因為是你生的養的,就是你的私有財物嗎?

你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打著愛的招牌,對他進行肆無忌怛的處置嗎?他的愛好,他的追求、他的個性、他的天賦、他的嚮往、他的事業、他的婚姻……你都能憑你的喜好任意干涉、任意剝奪、任意設計、任意包辦嗎?而他們,只有違心的順從,被迫的接受、完全失去自我,順你的心,滿你的意嗎?這才叫孝順嗎?請問誰給你的權力?你的良心何在?請問梁祝的悲劇是怎麼造成的?請問陸游那首吟唱了千百年的“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是怎麼寫出來的?請問中國歷史上那無數包辦子女婚姻導致的悲劇和被葬送掉的無數幸福是怎麼來的?難道這就是你們的愛嗎?

孩子是你們的,是你們生的養的!可是他也是社會的,是國家的,更主要的是,他也是個具有獨立個體的活生生的人!他有他的追求、他有他的人生道路、他有他的喜怒哀樂、他應該擁有屬於他自己的幸福的人生……而不是你的私人財物,想咋辦就咋辦。你打著愛的旗號,對一個新生的人生進行慘無人道的解說和處置,還不準人家叫叫痛,稍有不順就拿“不孝不忠”這頂帽子壓上去。殺豬還讓豬叫呢,天理何在?

教授痛心疾首,老淚縱橫。用蒼涼的聲音呼喊:“只有理性的愛才叫愛啊!”

說實話,那位考上北大的女孩,生在這樣的家庭,或者說是由這樣的母親生下來,是一種人生的悲哀,是她命運的不幸。佛說,人生六道輪迴,借道而生。一切是緣。你別以為你生育孩子就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孩子如果與你無緣,他是不會借你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的。說難聽點,作為母親,你不生孩子你算什麼母親?生了孩子而不愛他,又算是什麼母親?再說白一點,孩子是社會的人,他只不過是借你的身體來到這個世上,在成人之前寄養在你家而已。孩子總是要長大的,總一天他要獨立的。他有他的人生道路,他跟你一樣也是一個主體,有他自己的一整套系統,而不是從屬於你的附件或是你的生活狀態和追求的繼續!他不是你的殖民地,讓人家獨立,讓人家自主,好嗎?

什麼是理性的愛?我們生了孩子,更要養育孩子。孩子的成長是兩個方向的成長。一是身體的成長,一是作為健全人格的靈魂的成長,包括他將來安身立命的知識能力技能的成長。我們既要讓他有個健康的身體,更要他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人生。

不理性的愛是溺愛、寵愛。怕他挨餓受凍生病、給他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細心呵護……這沒錯。我們更要相信他尊重他,在教育、學業、興趣、追求、愛情、婚姻、事業、家庭等等問題上,正確引導、合理參謀、理性建議、無私支持!他是一朵牡丹就讓開到最豔,是一棵樹就讓他長到最高、是一匹馬就讓他奔弛在草原……你是父母、是朋友、是參謀、更是人生的導師。這才是真愛!

孩子能考上北大,這是她人生的榮耀,也是她的追求、更是她以後人生的起點。為了你的私慾,自己不想她離開,就要死要活的。難道為了能讓你天天看著她,就要拿扼殺她辛辛苦苦得來的成果和她的人生追求甚至一生的幸福來換嗎?

昔孟母還擇鄰處,你這樣的母親怎麼會生出這樣優秀的女兒呢?到底哪兒錯了?你們的緣分是良緣還是孽緣?

蒼天哪!


如夢依稀


看到很多答主在回答裡指出覺得這位母親表現得令人費解,也顯得很不成熟。不過,在沒有全面瞭解事情的原委之前,我們作為旁觀者很難對這位母親的做法下一個判斷或者結論。

但我還是想借此機會談談關於“父母的情緒成熟度”這件事情。有人曾經說過“哪有什麼父母養孩子,都是孩子養孩子”。

這句話很多時候反映了一個較為常見的現象—為人父母也可能是情感不成熟的。

四種情感不成熟的父母類型:

1. 情緒型父母

情緒型父母的情緒是極其不穩定而且難以預測的。他們依賴別人來安撫自己的過分焦慮。他們會把一點點沮喪放大到世界末日的地步。在他們看來,別人(包括自己的小孩)不是可以利用的資源,就是拋棄了自己的人。

當他們崩潰的時候,他們會試圖讓孩子也跟著自己經歷激烈的絕望和憤恨。

與情緒型父母相處時,孩子會感到自己彷彿在鋼絲上行走,需要小心翼翼地照顧著父母的情緒。

2. 驅動型父母

驅動型父母總是會追求完美。如果孩子不夠成功,驅動型的父母會感到孩子令自己蒙羞,所以,他們往往很樂於花費時間和精力來掌控孩子的生活。

他們會選擇性地誇獎孩子,迫使孩子走上他們所設想的成功道路,而不管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

生活在驅動型的父母身邊,孩子會覺得自己時不時被挑錯,並感到父母似乎認為成功勝過一切,包括孩子自己。

3. 消極型父母

消極型父母會在事情變得太過棘手時,收回自己的情感,並逃避問題。消極型父母可能是愛孩子的,但是他們無法成為孩子的依靠。

當家庭遭遇危機、孩子因此受傷時,消極型父母往往視而不見,並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比如,當父親虐待孩子,孩子跑去找母親哭訴,希望她施以援手時,消極型母親可能會說:“你爸爸只是偶爾會脾氣差。”

極端的消極型父母如果發現在別處他們能活得更開心,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拋下原來的家庭和孩子。

4. 拒絕型父母

拒絕型父母更樂於自己待著,並回避和人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如果對方堅持要獲得情感上的回應,拒絕型父母會變得憤怒甚至有暴力舉動。

拒絕型父母的孩子會感到,如果自己不存在,父母也會過得很好;他們會覺得自己彷彿是家裡累贅。

你的父母是以上這四種父母中的一種嗎?或者你的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父母呢?你怎麼看待這樣的父母呢?來評論區與我討論吧!

謝謝大家一直以來對《知我心理學》的關注,我們將給所有關注我們的粉絲獻上知識大禮包『免費心理學習精選資料包』,想領取的小夥伴們,歡迎關注並私信我們領取。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知我心理學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不管多麼奇葩的事,對於我們局外人來說,其實都沒有權利指手畫腳。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只有當事人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所以在當時當境下,才會有“衝動是魔鬼”的名言。

重慶這一家人,或許母親與女兒早已結下深深的矛盾。而填報高考志願,只是最後一根導火索。看上去不足以引發母親的自殺,而實際上,母親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邊緣。

一家人在一起生活,當缺少有效的溝通時,很容易產生由愛及恨的心理。從同船共渡到同床異夢,再到同室操戈,最後同歸於盡,這樣的家庭慘劇屢見不鮮。

我們可以說,這位母親是中國式巨嬰。也可以說這名女兒缺乏孝心。但最根本的,可能還是缺乏基本的倫理道德。

古人講父慈子孝長幼有序,家族的大事小事,都有著嚴格的規矩。這種規矩看上去死板,但卻可以杜絕無序帶來的混亂。

而現在絕大多數的家庭,孩子成了中心,長輩晚輩的實際界限很模糊。很多家庭瑣事,並沒有明確的是非標準。甚至一些人生大事,也會因親情轉化成瑣事來處理。

這就造成像高考填報志願這種事情,女兒把它當成自留地,母親認為自己有權利,誰也說服不了誰。也沒有人出來主持公道。最終釀成母親跳河的慘劇。

總結一句話:家庭的悲劇個個不同,實際可能是整個社會倫理系統出了問題。


Fandy


看到孩子考上北大,母親跳江自殺,感到特別的震撼吃驚,很好奇發生了什麼事,看了詳細內容之後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報志願意見不合,差點喜劇變悲劇。其實來分析這件事,覺得母親和孩子都有一定的問題。


從母親方面來分析

母親是不願意讓女兒離開生活在重慶的自己去北京上大學,這是因為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身邊,作為母親對孩子逐漸有了依賴心理,這種依賴,可以看出母親的自私強勢,以死相逼讓孩子留在自己身邊,完全沒有為孩子的前途考慮,不願放手。

從女兒方面來分析

從母親的這種行為可以看出母親將孩子看的比自己好重要,甚至願意用自己的死來換取女兒留在自己身邊,知道母親從小把女兒視為掌上明珠,如今孩子長大了,翅膀硬了,完全不顧及母親的感受,真正處理問題不夠成熟,面對這種問題要從內心去體諒理解母親,和母親好好好商量,本來都是喜事,為什麼要把母親你到哪種程度。


也有人說是因為孩子考上大學不願意與母親商量報志願的事,母親才跳河的。總而言之,可憐天下父母心,但要知道雄鷹再強,也會試圖讓雛鷹自己去飛,所以父母和孩子沒有過不去的坎,凡事好好商量,如果這種悲劇真的造成,對於孩子也是一生的內疚與悔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