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压正》:姜文就是个孩子,把电影当成一场有趣的“试验”

《邪不压正》:姜文就是个孩子,把电影当成一场有趣的“试验”

虽然外界对姜文的新片褒贬不一,但在蓝雨星城看来,《邪不压正》是一部电影语言极为丰富、影像风格极具特色的作者电影,也依然是我认识的姜文、喜欢的姜文。

不喜欢的人给出的理由无非是:

我怎么都没看懂啊?

为什么姜文就不能好好讲故事?

片中有太多暧昧不清、晦涩不明的隐喻,他到底想要讲什么?

……

《邪不压正》:姜文就是个孩子,把电影当成一场有趣的“试验”

​但我想说的是,当其他人还在好好拍电影的时候,人家姜文早已经在玩电影了!

层次不一样,追求不一样,对电影的理解也不一样。

所以这部《邪不压正》乃至之前的《一步之遥》、《让子弹飞》、《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都不能用单纯的好与坏来评定。

姜文就像一个对电影痴迷又敢于创新的孩子,所有的电影都是他的“试验”,尤其是这部《邪不压正》,片中多次提到“试验”这个字眼,李天然在凤仪屁股上盖章是“试验”,想要看看朱潜龙对凤仪是不是真心?巧红对李天然的撺掇和刺激也是“试验”,想要看看李天然到底有没有复仇的决心?

“试验”、“玩闹”、“戏谑”、“调侃”、“疯癫”,这是本片最鲜明的特质,如果观众也有同感,其实恰恰说明,姜文,成功了!就像李天然在京城飞檐走壁似的,肆意飞翔、快乐玩耍。

《邪不压正》:姜文就是个孩子,把电影当成一场有趣的“试验”

提到飞檐走壁,这可能是姜文在本片中最执拗的创想,也最为集中的体现出姜文的顽皮与奔放。

全片彭于晏李天然从出场到结尾,共有7场屋顶飞跃的戏份(可能还有,但印象较深的是7次):第一次是雪夜跟踪,一袭白衣,惊为天人;第二次是一身正装、戴着礼帽,大白天的在屋顶上穿梭;第三次是被打针出现了幻觉,跑到根本一郎家偷东西;第四次是在屋顶上骑着自行车来到巧红家送礼;第五次是盖了一身凤仪之宝、赤身裸体、披着女人的衣服在屋檐上蹿下跳;第六次是在屋顶上追杀朱潜龙;第七次是穿着日本和服一路飞奔与巧红相会。

《邪不压正》:姜文就是个孩子,把电影当成一场有趣的“试验”

其实不仅仅是这部戏,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也经常在屋顶上走来走去,这可能来源于姜文导演童年时的美好记忆——屋顶,是他玩耍的地方,那里代表着自由与冒险——把屋顶踩在脚下,就好似把整个世界都踩在脚下;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健步如飞,这也是一个男人的胸怀与霸气!

《邪不压正》:姜文就是个孩子,把电影当成一场有趣的“试验”

而且我们还要感谢姜文,正是他这些“屋顶跑酷”,展现了老北京的古城风貌,层层叠叠的瓦片,枝繁叶茂的绿树,蔚蓝天空,绿意盎然。还有李天然返回北京的那段雪景,以及北京老胡同,老四合院,东交民巷、南池子、日坛、朝阳门、钟鼓楼等北京老地标的原始风貌,都让我们唏嘘感叹——原来,我们的北京是这么的美丽!

这种“玩闹”的属性,还渗透在《邪不压正》的每一个角落。

《邪不压正》:姜文就是个孩子,把电影当成一场有趣的“试验”

比如李天然与上级搞笑的“对暗号”设计,比如对于拆迁的针砭时弊“有人买就有人卖,有人卖就有人拆”,比如说着一口老北京话的美国老爸,比如朱潜龙对太爷画像的叩拜与合影,比如验尸拍照那段戏的舞台感和戏剧性,比如美国父子后面跟着日本坦克,比如李天然在凤仪屁股上盖根本一郎的人名章,比如凤仪和朱潜龙在六国饭店互抽嘴巴,比如美国老爸死后李天然一口一个“蓝爸爸”的叫着,比如最后李天然与朱潜龙、根本一郎滑稽的打斗戏……这些其实都在凸显着姜文近乎孩童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超越正常成年人肆无忌惮的幽默感。

《邪不压正》:姜文就是个孩子,把电影当成一场有趣的“试验”

当然,不喜欢的人,也可以说这是恶趣味!

恶趣味怎么了,恶趣味也是有趣的呀!

包括让史航本色出演京城首席影评人,也是姜文对于影评人的一种暗讽与调侃(史航老师在片中就像个小丑,哦,潘公公)。作为经常看电影、写感想的影评界小学生,我倒觉得也没什么呀!因为那些话都是大实话!有些影评人就是该骂!甚至还会故意碰瓷,没事找骂!

《邪不压正》:姜文就是个孩子,把电影当成一场有趣的“试验”

玩闹,其实还表现在几位主演夸张的表演方式上,尤其是彭于晏,从头到尾,像个二傻子、愣头青,估计也是导演有意为之。但正因为这种朴直憨傻,却令人记忆深刻。包括许晴的骚柔、周韵的神秘、廖凡的小人嘴脸和姜文的痛哭流涕,都烙印了鲜明的个人特色,而且在其他电影中难得一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